孩子的零花錢要怎麼「花」,父母才放心?這是一個讓很多父母感到糾結的問題。
給多了,怕孩子亂花,養成大手大腳花錢的壞習慣;
給少了又怕孩子不夠花,眼饞別人家孩子的東西,反倒是養成其他不良習慣。
諾媽想說的是:孩子養成亂花錢的習慣,不是錢給多給少的問題,而是與父母的教育有關。
很多家長以為,管住孩子花錢,那就得先從控制孩子的零花錢開始:孩子沒錢花,自然就不會亂花錢。
這個邏輯看似沒問題,但在實際過程中你卻會發現:這個問題遠遠沒有想象得那麼簡單。
你也會驚訝地發現: 孩子總會有辦法「要到錢」!
童童讀兩年級,前幾天媽媽在打掃他房間的時候,掃出了一堆驚訝:在童童的床底下,用一個大紙箱裝了滿滿一堆東西,玩具、卡片、小人書……
這些東西,媽媽根本沒有看見童童拿出來過,她更不知道童童是在什麼時候買的這堆東西。
當童童回到家,一眼看到自己的「秘密寶貝」被媽媽無情地堆在角落時,他有些心慌,也有些害怕。
「你什麼時候買的?為什麼買這些東西的時候,爸爸媽媽都不知道!」
媽媽質問童童,童童則低頭小聲回應:「我用自己的零花錢買的……零花錢不就是拿來讓我自己花的嗎?」
好家伙,這句話把媽媽氣得夠嗆!媽媽氣得沖童童吼:
「你個敗家子,我辛辛苦苦賺錢,你卻買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不懂得珍惜,所有零花錢都上繳,一分都不給你用,我看你還怎麼買?」
說完,媽媽還不忘再叮囑一句:「以后買東西必須經過我同意,否則一律不準買!」
自知理虧的童童看著狂風暴雨憤怒中的媽媽,只好委屈地眼淚汪汪地回到自己的房間。
然而媽媽很快卻發現,自從斷了童童的零花錢,兒子越來越習慣纏著她買這買那。如果不給買,他還會賭氣,甚至理直氣壯地責問媽媽:
「別的同學都有,為什麼我沒有?你又不給我零花錢,我只能問你要!」
一開始,媽媽還會偶爾寬容一下,但次數多了,不勝心煩,堅持不滿足童童的要求。
但是沒過多久,媽媽又發現,即便這樣,童童還是有辦法想到要到錢買他想買的東西。
有時候童童偷偷問爸爸要,有時候童童會求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甚至偶爾和阿姨、舅舅出去的時候,童童也會開口讓大人給他買玩具。
童童有這樣的表現,實在是讓媽媽很苦惱。
要改成孩子亂花錢的習慣,家長統一戰線很重要。
媽媽在前面做規矩,親人在后面破壞規矩,孩子不但無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還會對媽媽心生不滿,覺得是媽媽在故意為難自己。時間一長,孩子還會像墻頭草一樣,見風使舵,偏向能夠滿足自己一方的家長。長遠來講,這對孩子都是不好的影響。
當然,父母在統一戰線之前要先引導孩子,從思想深處正確認識零花錢這件事:
零花錢可以花,但不能亂花,并且要把錢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只有孩子從思想意識上接納的零花錢的適度使用原則,加上父母幫著孩子控制花錢欲望,孩子才能漸漸養成良好的花錢習慣。
有一部分家長會認為:既然自己有能力,花小錢買孩子喜歡的東西,讓孩子滿足,讓孩子開心,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父母需要警惕,千萬別讓孩子的消費心理,陷入 「棘輪效應」。
孩子小的時候,可能是一塊錢兩塊錢的花銷,但當他們慢慢步入小學階段,漸漸接觸和了解社會,便會對金錢有更深的認識。當孩子體會到金錢的更多好處,胡亂花錢的現象也更加頻繁,而且越來越大手腳。
孩子的這種心理,就像「棘輪效應」,這種消費習慣形成后具有不可逆性,易于向上調整,卻難以下向下調整。
孩子小時候習慣了花五十一百,等他長大,你再讓他回到花5塊10塊的狀態,這是一件比較難改變的事情了。
由儉入奢容易,由奢入儉太難。
還有一部分家長會認為: 過度控制孩子花錢,孩子若從小養成舍不得花錢的習慣,長大之后會不會變成一個吝嗇鬼?
這樣的擔憂不無道理,就連著名的兒童文學家秦文君都曾擔心過。
秦文君的女兒小時候對錢看得特別緊,壓歲錢、零花錢統統都是自己保管。不僅算得仔細,還藏得隱秘,作為媽媽的她,這麼多年,一次都沒有找到過女兒的藏錢之處。
可是,這樣一位有錢少年,卻在和媽媽一起出門的時候,常常喜歡「揩油」: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女兒常常撒嬌賣萌求著媽媽出錢幫她買。
如果秦文君拒絕,堅持讓女兒自己掏錢,那麼她的女兒就會順勢給自己找個台階:算了,買這個東西沒意思。
女兒身上極度克制欲望的表現雖然是良好傳統,但其過分的程度,也曾讓秦文君困惑和不安:孩子會不會變成吝嗇鬼呢?
漸漸地,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秦文君發現女兒時不時會拿自己的錢給外公外婆買煙、買瓜子、買蛋糕,甚至還會在她抱怨家里開銷大的時候,女兒慷慨解囊,無償出資相助,這讓秦文君漸漸釋然。
相比同齡孩子為了面子和榮耀揮霍金錢,自己的女兒有節制地打理自己的小錢,不也是一件好事嗎?
1、早發現,早溯源
很多孩子的不良消費習慣,往往從某一件事開始。如果這件事沒有得到父母及時的關注,孩子可能就會慢慢形成一種習慣;一旦到這種習慣形成為自然,再想幫助孩子糾正就比較困難了。
因此,對父母來說,及時了解和關注孩子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動向非常重要。發現問題,追根溯源,一定要把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
2、家長的教育方式要統一
由于兩代人的教育觀不一致,往往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意見相左。一個嚴厲,一個嬌慣,反而容易讓孩子養成不良的消費習慣。
特別是長輩對孩子,有一種「愛的補償」心理,沒有限度的愛,對孩子反而是一種傷害。
3、出現問題,要從根本上找原因
有不少家長發現孩子胡亂花錢的行為之后,常常一刀切停用孩子的零花錢,從而達到讓孩子改正不良花錢習慣的目的。
但實際上,這個方法治標不治本,看似問題解決了,實際被掩蓋了更多的問題。一旦孩子忍受不了不能花錢欲望的驅使,他們甚至會背著父母想各種方法去滿足滿足自己的需要:偷錢、借錢……引發更多不好的行為習慣。
因此,從小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