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在回看《朗讀者》,聽麥家講他三代父子情時引發的一個疑問。
在《朗讀者》中,麥家講起了自己的父親和兒子。
麥家說他從考軍校離開家,17年沒有和父親說過一句話。每次寫信回家抬頭都是「母親,您好」,而沒有父親。
麥家說到兒子,眼睜睜看著初二的兒子將房門一關就是三年,除了吃飯和上廁所,其它時間就再沒出過房門。
三年里,親子關系降到冰點,一度連話都不能說,一說就莫名的憤怒。
對此,麥家表示自己毫無辦法,除了忍耐,他和孩子媽媽能做的就是不放棄孩子。
正如他自己后來反思的那樣,兒子的叛逆是他要還的債,是他自個基因里就有的。
孩子叛逆,是父親要還的債。
或許是因為我也經歷過自家孩子的叛逆,關于這一點我表示很認同。
我家孩子之所以一心撲在游戲上以至成癮,對任何外界事物都不感興趣,追根究底,他的基因里應該是早就遺傳了爸爸。
因為孩子爸爸青春期的叛逆更勝孩子百倍。相比于孩子爸來說,孩子除了愛玩游戲,其它方面也都沒什麼出格的。
可恰如一位朋友說的,如果父母不覺醒,孩子就會以各種方式讓父母覺醒,甚至是以付出生命代價的方式。
青春期孩子叛逆,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是孩子的問題,但當你往細一深究,你便能發現,孩子的問題基本都是來自家庭和父母的因素。
佛家講究輪回。
看過麥家《致父信》的朋友一定知道麥家和父親之間是如何決裂的。
因為父親一頓不分青紅皂白地打,把12歲的麥家打得從此關上了心門,變得封閉,獨來獨往,靠寫日記抒發心中苦悶,發誓要遠離父親,再也不會喊他父親。
后來的結果是,他做到了,并且功成名就。
35歲之前沒有和父親說過一句話,直到父親摔跤,自己的孩子2歲時,才讓妻子帶著孩子去跟父親見了一面。
在《致父信》里,麥家談到與自己和父親的和解主要源于孩子。因為孩子,他心中對父親所固有的想法開始有了松動,也第一次急切地想要回家去看看自己的父親。
也是通過孩子,麥家開始有了更多的自省,那封《致父信》就是最好的證明。
因此,當麥家看到初二的孩子也開始叛逆時,他想到了父親,想到了自己,他如感同身受般知曉孩子青春期的痛苦。
他理解、忍耐、包容,哪怕孩子三年不出房門,他依然選擇了靜靜地堅守,小心翼翼地陪護。
麥家是覺醒了的,他說孩子的叛逆是他應該還的債。
蘇格拉底曾提出一個著名定律,
叫因果定律,也叫因果法則。
說的是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偶然發生的,每一件事的發生必有其原因。一切都有因有果。
孩子的叛逆同樣也是如此。
一個家庭里,如果父母在青春期階段叛逆得不行,令自己的父母無比頭疼,等自己生了孩子,孩子長大后,基本也會重復著上一代相同的親子關系和生命模式。
這其實就是一種輪回。
如果身為父母的我們不能覺醒,看不到一個大的家庭里,成員所固有的一些相同的思維模式與行為習慣時,對待孩子的養育問題也就會不停地重復出現,甚至變得更糟糕。
如此,父母就會無力陪伴孩子,無法給予孩子內心真正需要的愛。
《環球人物》中,采訪記者問起麥家與孩子相處是否有隔閡?
麥家說了這樣一做話:
從父親的養育方式中吸取經驗教訓,對自己的成長經歷進行
反思自省,養育青春期孩子,這是父母很重要的育兒課題,也是父母覺醒的必經之路。
《家庭的覺醒》一書中有言:
面對青春期孩子,父母需要做的是把從關注孩子的行為,轉而向內探索自己的成長,改變自己的處事風格,提升自己的養育能力,做一個有意識的父母。
有意識地養育孩子,而不是憑著自己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