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兒子從同學家參加完生日聚會回來,一直悶悶不樂。
問及他不開心的原因,兒子話里透著羨慕:
「我同學過生日,有三層蛋糕,還有彩色氣球和炫目的舞台,他爸爸還給他送了一雙限量版球鞋。媽媽,咱家到底有多少錢?」
聽完兒子帶著期待的質問,我告訴他:
「咱家條件還可以,養你一個孩子不成問題。但你想要的東西,需要靠自己爭取,爸媽只是你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兒子聽完后,進行了自我反思。
此后不僅沒再和其他同學攀比,還開始把零花錢放進存錢罐。
這種轉變,讓我感到安慰。
實際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就是父母對他們的金錢教育。
想起教育家默克爾說過的一句話:
「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作為父母,幫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環節。
如果你的孩子問你「咱家到底有多少錢」,父母一定不要選擇逃避或者欺騙。
因為,父母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不同的態度,也正在拉開孩子的人生差距。
兩種不同的回答,拉開孩子的人生差距
給大家講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電視劇《加油!媽媽》里面的劇情。
全職媽媽秦薇,從孩子進入高檔幼兒園的第一天,就在制造一個「家庭富有」的假象。
即使收入有限,她還是會讓女兒去學習鋼琴,為的是和其他家長有共同語言。
為了面子,在接孩子時,她會等所有家長走后,再偷偷坐公交車回家。
表面上是「富太太」,實際上卻沒車沒房,連孩子上學都要掛靠親戚的戶口。
在這種欺騙之下,女兒也變得敏感而又自卑,為了不讓媽媽失望,她會選擇委屈自己。
當父母用脫離實際的方式「富養」孩子時,孩子并不會感到幸福,只會逐漸失去安全感。
有研究表示:
孩子金錢觀的萌芽期是在6歲以前,形成期是在6~12歲,12~18歲是發展期。
對孩子的金錢教育,是避不開的課題。
我有一個朋友,在這方面就做得不錯。
孩子三歲時,她就把家中收入告訴了孩子,并且當面把錢分成幾份:
還貸,家庭開支,教育開支,以及孩子可用來買零食的費用。
起初,孩子并不懂,買冰淇淋時,都挑最貴的。
等孩子稍微大些,他就發現:如果選便宜的冰淇淋,同樣的錢可以吃幾次。
所以,朋友的孩子現在不僅知道消費要在預算內,做事也很有主見。
不得不說,成功的教育,不在于你給孩子提供了多優渥的生活,而在于你賦予了孩子怎樣的認知。
之前《奇葩說》中有一個辯題: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家里不富裕?
傅首爾的回答直戳人心:
「我覺得應該告訴孩子家里不富裕,就是要提醒孩子理性消費,不要做欲望的奴隸。」
每個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父母的引導,就是讓孩子的人生變得完整。
「咱家到底有多少錢?」
也不應該成為父母避而不談的問題,而應該成為家庭教育的必修課。
因為,父母的不同回答,正在拉開孩子的人生差距。
孩子的金錢觀里,藏著他的未來
有人說: 「金錢教育的實質是幸福教育和人格教育。」
讓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不僅能提高他的判斷力,還影響著他未來的人生走向。
每一個心系子女的家長,都想給孩子最好的生活。
但比起花錢,讓孩子知道錢本身的價值更重要。
企業家董明珠的兒子董冬冬,便做到了這一點。
有一次,董冬冬回家特別晚,被母親問及原因。
他回答說:
「我在公交站等1元錢的車,2元錢 的有 空調,我不坐。」
只是為了省下一元錢的空調費,他足足等了半小時。
這種刻進骨子的節儉,一直伴隨著他成長。
尤其是在畢業后,他也很低調:
選擇自己找工作,拿著5000元的工資,開著10萬元的小車,租房子住。
曾有人問過董明珠:「你給兒子留下了多少家產?」
她自豪地說:「他有自力更生的能力,我兒子不需要我的一分一毫。」
短短一句話,讓這位母親的幸福也溢于言表。
北京師范大學錢志亮教授曾說:
「能夠駕馭金錢,就能更好地駕馭人生。」
父母幫助子女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也是為他們的未來保駕護航。
當孩子主動談及錢的問題時,父母會有兩種選擇:一是避而不談,二是如實相告。
顯然,比起前者,后者更有利于孩子培養財商。
金錢教育的缺失,會讓孩子接觸到的信息帶有偏向性,從而讓他們陷入消費主義陷阱或債務危機。
孩子擁有怎樣的金錢觀,就會擁有怎樣的未來。
財商教育,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在《窮爸爸與富爸爸》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缺乏財商教育,任何投資都可能面臨失敗。」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
而財商教育,就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金融顧問秦華在財商課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她帶兒子坐飛機去旅游,登機后,兒子在路過頭等艙時,略帶羨慕地問:
「媽媽,頭等艙看起來很舒適,機票要多少錢啊?」
她告訴兒子要五千美金,是經濟艙的三四倍。
兒子接著問她是否有這麼多錢,她給了兒子肯定的回答,并且這樣給孩子解釋:
「我不想把錢花在機票上,因為有很多地方都需要用錢。」
兒子顯然知道媽媽的錢有限,但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們會認為:
只要父母的收入比自己的花費更多,就該滿足自己的需求。
這也是孩子會認為「你明明有足夠的錢,卻故意不給我買」的根本原因。
那麼,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更加全面、理性地思考選擇呢?
1.教會孩子區分「需要」和「想要」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遵循一定的發展規律。
在孩子還不能對一件事做出正確的判斷時,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做出選擇,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真正的需求。
比如,在面對零食和繪本時,有的孩子會選擇零食,這很正常。
但父母應該避免用否認的態度駁回孩子 「想要」的需求:
「你這樣做不對」、「你是錯的」。
而應該正確引導,告訴孩子「需要」的必要性,和「想要」的可能性:
「這是你需要還是想要的?如果我不能滿足你,會影響到你的正常生活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這就是「想要」,反之亦然。
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真實需求,遠比指責更有用。
2.要讓孩子懂得賺錢不易
孩子大手筆花錢,不一定是源于攀比,也可能是來自父母的默許。
父母的有求必應,會給孩子一種信號:
我想要的都能得到,所以,掙錢一定很容易。
對于這種錯誤認知,父母應及時糾正,而不是把這種觀念當成一種個性。
比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
「如果你想要零花錢,你可以用自己的勞動來換。」
當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辛苦,也會明白賺錢的不易。
3.引導孩子正確管理零用錢
讓孩子自主管錢,比父母挪用孩子的「小金庫」更能讓他們得到成長。
零花錢本質上是屬于孩子的「財產」,父母的干涉,會讓他們覺得利益被侵犯。
因此,父母只需在尊重孩 子基 礎上提些建議就行。
比如,孩子被超市的「限量玩具」吸引,要拿所有零花錢購買時,父母可以建議:
「我們是不是可以選擇其它的玩具,把剩下的錢存著,用來買更有價值的東西?」
父母給出建設性的意見,會讓孩子主動思考,繼而重新審視自己行為,正確地管理零花錢。
曾看到有記者提問一名拿父母積蓄打賞主播的女孩:
「打賞都是要花錢的,你知道嗎?」
女孩無所謂地說:「知道,可我認為花不了多少錢!」
孩子對消費的不以為然,影響著他們的認知與未來。
而父母對于孩子的正確引導,也對孩子的財商養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有人說,現在的家長越來越難,孩子卻越來越熊。
說得很扎心,但卻不是真相。
只要父母教育有方,孩子也一定會交出滿意的人生答卷。
往后,愿你我都能養出一個懂事優秀的孩子,愿所有孩子都能知父母不易。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