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3年,很多人的生活受到極大的影響。
就連過年,都不能隨心所欲,想去哪就去哪,失掉了很多該有的年味。
聽到一些父母在討論:
說現在的孩子,對過年已經沒以前那種熱情和執念了。
「小時候我們過春節,多期待啊!可如今呢,孩子對過年一點興趣都沒有,還覺得麻煩。
說什麼吃的也就那些,新衣服想買隨時都可以買,過年太沒意思了。」
想想也是,說到吃喝玩樂,哪個孩子缺?
物質的豐富,的確沖淡了年味;但說到底,是儀式感不夠,才會讓孩子不重視過年。
如果想孩子擁有過新年的美好記憶,不妨按照這份「儀式清單」,給孩子一個不一樣的春節。
和孩子一起置辦年貨
有人說,年味就藏在辦年貨的過程中。
過年前夕,賣年貨的地方擠滿了人,熱鬧非凡,每一位大人在認真挑選平時不經常買的東西,身旁的孩子也像是發現新大陸一樣,恨不得把整條年貨街全搬回家。
那種場景,讓所有現場的人都能深刻感受到過年的氣息,歡天喜地的。
文化學者、山東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劉繼銳回憶起兒時和父母辦年貨的經歷,印象依舊深刻:
「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
一家人省吃儉用一整年,買大半個豬頭回來,又能燉肉還能做肉凍。
再買幾條小魚,腌制好掛上面糊炸了能吃很多天。」
所以,不要只在手機上隨便點幾下清空購物車,做好了防護,也可以帶孩子去超市、集市挑選年貨。
東西不在多,而是置辦年貨的氛圍感,讓孩子感受一下濃烈、傳統的春節氣息。
他看過的,經歷過的,一定會埋在他的心里,影響深遠。
組織全家「大掃除」
總說「辭舊迎新」,大部分的孩子卻沒有這種體驗和概念。
其實,父母可以帶孩子一起搞大掃除,把房子里里外外清掃干凈,把屋內布置一下,扔掉沒用的東西,清除掉污垢。
這個過程,就是一種勞動,不但能帶動孩子參與,提升他的家庭責任感。
還能營造過年的氣氛:把所有的污垢清除掉,身心全部準備好迎接新的一年。
所以過年了,在忙著采購年貨時,別忘了除夕前帶孩子做一次大掃除,然后鄭重其事地貼上春聯。
有父母的親自示范和帶領,參與其中的孩子才會覺得過年和自己有關,整理好自己的家也是自己的責任。
在分擔家務的同時,促進對父母日常付出的理解,更促進和父母之間的親密關系。
當孩子看到父母和自己忙碌的身影,心里一定會滋生出:有這個家,真好!
給孩子拿起抹布、掃帚的機會,就是給孩子最好的過年祝福。
給孩子買新衣服
可能有些父母會覺得,家里的衣服夠穿,孩子想買隨時都可以,沒必要和別人湊熱鬧,趕在過年買新衣服。
這很容易剝奪了孩子感受「新年新氣象」的機會。
買新衣服,意義不在衣服的新,而是讓孩子感受節日的氣氛,加深對傳統節日的理解。
就算孩子真的不缺,但父母抽時間陪孩子逛街看衣服,精心挑選好看、新款的服飾,孩子更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對未來有更多新的期待。
小時候我最喜歡過年買新衣服。
那時父母花錢慷慨大方,讓我自己挑最喜歡的衣服款式。
吃年夜飯前,早早洗好澡,換上新衣新鞋,那一刻,我仿佛是世界上最漂亮、最幸福的小孩。
帶孩子添件新衣,買對新鞋,讓他煥然一新地迎接新的一年。
相信他內心的喜悅和感動,能讓他的生活變得不一樣,更有全新的色彩。
給老人家準備過年禮物
都說「百善以孝為先」。
過年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送禮,是孩子表達孝心,和老人家聯絡感情的好時機。
雖然老一輩不圖孫兒們送什麼東西,但能收到來自孫兒們的祝福,對他們也是安慰和驚喜。
過年前,好好帶孩子一起為老人家備份禮物,備份心意。
可以先跟孩子講老人家的身體狀況、物質需求、喜好,讓孩子羅列出一份送禮清單。
然后和孩子探討,哪些是老人家真正需要的,哪些買了很容易造成浪費,只會放在家里當擺設。
確定好后,陪孩子一起購買,并附上一張卡片寫下新年祝福。
當孩子有一次表達孝心的機會,他會對「尊老」這樣的傳統文化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
尤其是聽到老人家夸他「孝順」「懂事」時,他潛移默化之中,也會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優秀。
要記得,送什麼,怎麼送,請尊重孩子的想法,畢竟他才是送禮人,有絕對的話語權。
邀請孩子一起做年夜飯
過年年味最重的,除了穿新衣、貼春聯、放鞭炮之外,就數年夜飯了。
以前,大部分的家庭都是臨過年那幾天,就開始準備各種吃的。
煎、炸、蒸、煮……哪一樣都花了長輩大量的時間和心思,旁邊看著的孩子們,也恨不得快快過年好好吃上一口美味。
到了今天,年夜飯的工序就少了很多,要麼去飯店吃,要麼就提前買好半成品回家加工。
可這種方便、快捷的方式,卻把吃年夜飯慢慢變成一個敷衍了事的任務,少了很多年味。
今年,不妨邀請孩子去菜市場準備食材,鼓勵他一起做年夜飯。
教他怎麼下油、炒菜、放調料、上菜,拿出新餐具教他擺好盤,加點小點綴。
相信看到自己做出來的熱氣騰騰的年夜飯,孩子一定有滿滿的成就感。
借這個機會,讓生活有更多的柴米油鹽的煙火味,讓他感受到付出和被愛的溫暖和滿足。
帶孩子走親戚拜年
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春節期間總要走親訪友,給別人拜年。
雖然有一些孩子并不喜歡,覺得是負擔,還要和父母一起客套。
因此父母平時在家里,不要在孩子面前傳遞負面信息,而是要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走親戚這件事。
給長輩拜年,是傳遞孝順、感恩。拎著春節禮品,看望家里的長輩,和長輩聊聊天,嘮嘮家常,增進彼此的親密感。
給同輩親戚拜年,是聯絡感情。平時沒什麼機會坐下來好好交流、談心,趁著過年,增進一下親情。
畢竟是訪客,總歸要講究禮儀,比如見到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好,說一些祝福語。
吃東西剩下的殘渣,要丟進垃圾桶里。
臨走時要對接待的主人表達感謝,彎腰或揮手道別,不是搶在父母面前走掉。
對于那些不能上門拜年的,也引導孩子打電話問候關心。
這些接物待人的道理,孩子看在眼里,學在心里,對他掌握基本的社交禮儀,提升人際交往能力有極大的幫助。
不要怕麻煩,這時候不教,孩子就錯失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
和孩子回顧過去,做新年計劃
過年期間,很多父母和孩子都會待在一起,難得沒有工作、學習,不妨陪孩子總結和展望。
特別是過去大家經歷了3年疫情,誰都遇到生活上的變化,內心難免有很多感慨。
借這個親密相處的機會,和孩子一起好好聊過去的事情。
比如主動跟孩子講自己工作上遭遇的挑戰,客觀存在的影響,讓孩子知道原來父母并不容易;
耐心和孩子溝通他的學習,上網課的感受,課業上的難題;甚至可以和他說說,以前父母的校園環境和學習情況,讓孩子感同身受,明白自己不是一個人在面對問題。
總結過去,是為了更好地展望未來。
引導孩子從過去的成績、不足梳理出經驗,然后明確新一年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在孩子心里種下對未來希望的種子,他才不至于迷茫、不安、慌張。
有來自父母的鼓勵和安慰,他也擁有更多的底氣,變得信心滿滿,有動力繼續向前努力。
說到底,新年對于每一個孩子來說,都應該是有特殊的意義。
如果想要孩子從中獲得正向的力量,積極的心態去迎接未來的挑戰,那麼就從這些小小的儀式感開始吧。
父母有多看重儀式感,孩子就有多重視自己的生活。
父母帶動孩子做的每一件事,哪怕只是一個小小動作,一句小小鼓勵,孩子都會珍藏于心。
新年儀式感的根本,是建立孩子對生活的期盼,對未來的向往。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在春節這個美好、特別的日子里,讓孩子感受到幸福、快樂,有力量。
作者:哎呀媽,多平台簽約作者,高校教育心理學教師,愿用自己的心和筆,開啟孩子們的心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