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聽到網上一位老師講挫折教育。他不覺得父母從小給孩子打擊挫折,孩子將來就更容易適應社會,在他眼里,人這一生活得不就是自尊和自信嗎?活在父母的打擊教育之下,孩子很難開心。
有一對夫妻,在孩子未出生前就統一了育兒理念:堅決不嬌慣孩子。他們相信只有嚴格要求的孩子,長大后才能出人頭地。
他們堅信兩句話,第一句是:你小時候不吃的苦,長大后一定要吃。
第二句是:你對自己的孩子不教,孩子走上社會之后,會有人替你教。
他們擔心這樣的情況出現,所以下定決心一定要對孩子「硬心腸」。
孩子出生了,是一個男孩,樣子十分可愛。夫妻更堅定信心,不嬌慣、不溺愛,高標準嚴要求養育孩子。
母親除了喂奶外,其它時間不抱孩子。父親更不會去抱。
孩子哭,那就讓他哭個夠,當他覺得哭沒有作用時,他會靜下來。況且,哭對身體也沒有太大的傷害。
孩子剛剛學會走路,多次跌倒,他們都不去扶,更別說去抱,而是冷漠地看著,大著聲音叫喊:「自己起來!」
他們的孩子比起其它人的孩子,獨立很多,懂事很多。
雙手剛剛能笨拙拿湯匙時,孩子已經開始自已吃飯。
穿衣、穿鞋等動作,在父母的吆喝和嚴正指導下,也早早就能獨立完成。
有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長大。」因為孩子受生活所逼,沒有人可以去呵護。而他們的孩子,生活條件很好,但在他們嚴苛的要求下,也是早長大。
面對同齡孩子在父母懷中撒嬌,看著同齡孩子被父母百般疼愛,孩子沉默了。
他想不明白為何父母對自己如此苛刻,甚至連同笑臉都是奢侈,他只有一個認識:那是父母不愛自己。
父母嚴肅,他更不愿開口。
按照父母的要求,他做得很好,生活自立,并學了很多東西,包括識字、背詩等。
讀小學后,他的學習成績不錯,然而老師的評價:性格有些內向,不愿結交朋友,跟他人缺乏信任感。
其實,一個自小沒有愛的感受的孩子,不會懂得愛,也不會愛人。
沉默寡言,孤僻成了這一對強悍夫妻的孩子的特征。
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孩子嬰幼兒時期的主要需求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以及歸屬與愛的需求。
對照一下,這對夫妻除了滿足孩子[生·理·需·求]外,安全需求是缺位的。
應該說,母親溫暖的懷抱是嬰兒最大的安全感,一個總不被懷抱,甚至嘶哭都喚不來懷抱的嬰兒,安全感是缺乏的,更不要說上一個層次的歸屬與愛的需求。
盡管這對夫妻內心深處愛孩子,乃至所做所為都自認為孩子好,然而對于孩子而言,明顯是「感覺不好」、是「難受」、是「痛苦」。
生活中這樣的父母不少。
看過父母為了教會孩子游泳,狠心將孩子往水里拋,用他們的話說:多嗆幾次水,就自然會游了。可孩子的安全感呢?沒有安全防護可能造成的危害呢?
前幾天看過一個視訊,一個滑雪冠軍,天寒地凍地在外面將孩子往雪堆里扔,引起網友的一頓狠批。
為了讓孩子盡快成才,為了使孩子更加頑強,人為地給孩子以「苦」吃,變著花樣折磨孩子的父母大有人在。他們只關注孩子某些方面的出類拔萃,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幼小的孩子心靈很柔弱,極易受傷。孩子不能嬌慣這個沒錯,但給孩子愛的感受也是一種必須。
沒有感受到愛的孩子,心理會不正常。
美囯心理學家華生曾倡導要像對待成年人那樣對待孩子,不親吻、不擁抱、不輕易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樣孩子才不會那麼依賴。
他將這樣的育兒理念付諸行動,結果三個孩子全部得了抑郁癥。
孩子需要溫柔對待,需要尊重需要愛,身為父母,不能為追求孩子某些方面的突出,或過分強調孩子某些特性的培養,而無視孩子的需求,忽視孩子的身心健康,讓孩子長成另外一種令人痛心的模樣。
孩子嬰兒期,要多一些身體接觸,包括抱、愛撫和親昵的動作,這是對孩子愛的表達。孩子因為有了愛的感受,有了安全感,身心才會正常發育和成長。
孩子進入幼兒期,溫暖的陪伴也是不可缺少。孩子的心很敏感,父母冷漠、冷酷的舉止,或者任何因為疏忽意外出現的傷害,都可能在孩子的心靈投下陰影,讓孩子在性格等方面出現變化。
蓄意制造的「苦」或者「艱辛」更多讓孩子感受到無情、灰暗和失望,縱然最后他們在某方面能優于普通人,但性情上可能會不大健康,或者偏執,或者孤僻,或者焦慮,乃至消極抑郁,各種可能都存在。
由于生活節奏快,社會競爭激烈,一部分家長刻意無情地「磨礪」著孩子。
孩子是不能溺愛,但也必須讓孩子感受到愛。培養出孩子陽光開朗、熱情積極的性格其實很重要。
如何讓孩子健康地全面發展,這是一門需要父母不斷摸索、學習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