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人們都說「養兒防老」,如果家有兒子的,都會默認由他們來負責父母的晚年生活。
可隨著時代的改變,不少人認為兒子和女兒都是一樣的,從小讓孩子們享受同等的待遇,那麼養老也可以平分,而且相比兒子,女兒養老好像更靠譜。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劉大娘家有一兒一女,一家人原本過得其樂融融,直到孩子們都成家立業以后,家庭矛盾開始出現了。
原因在于大娘當初為了兒子娶妻,用積蓄購買了一套房產,本來計劃著到時候跟兒子一起住,誰知道兒媳卻明里暗里表示,希望能夠跟公婆分開住,以免日后出現婆媳糾紛。
兒子的態度,自然也向著妻子,這令大娘稍微有些失落。
不過幸好劉大娘的女兒打小就懂事貼心,再加上大娘平時對女兒也足夠好,兄妹倆商量了一下,決定把大娘接到女兒家住,兒子平日里補貼一點錢,這樣全家人都能安心。
而住進去以后,大娘發現其實在女兒家養老比兒子家更靠譜。
1、少了婆媳糾紛
婆媳矛盾是亙古不變的話題,老一輩人和年輕人的生活理念不同,如果住在一起可能更容易加重矛盾和沖突。
尤其是生了孩子以后,帶娃問題往往是婆媳之間最大的一個矛盾爆發點,很容易導致彼此心里都種下埋怨和不滿的種子,如果沒能得到及時的處理,日后不是爆發就是崩塌。
而如今很多的男性,有些「妻管嚴」的跡象,一旦兒媳和親媽出現問題,為了保全自己的小家,可能會把難處都推給親媽。時間久了,老人肯定是別想要有一個清凈又安全的晚年生活。
而住進女兒家養老多半就能避免婆媳糾紛。畢竟如今很多女人不再依附于婆家生活,她們足夠養活自己,有賺錢能力,所以在家庭中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這時接親媽過去住,壓力會比以前小很多。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情況是建立在女兒有足夠的實力和底氣,而且女婿三觀正,個性比較包容的情況下。
2、女兒能提供更多的情緒價值
女性天生就更加敏感,而且心思細膩,她們能讀懂父母的言外之意,理解父母的不易和辛苦,而且擅于用自己的方式來寬慰父母,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情緒價值。
相比之下,兒子可能更加粗線條,看不懂老人為何突然間喜怒無常,因為一件小事不高興,經常待在一起,雙方心里可能都有怨氣。
其實,人越到年老的時候,脾氣越像小孩子,因為身體機能的下降,再加上他們喪失了工作能力,難以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所以更容易焦慮和抑郁。
為了重新找到一定的價值,他們可能會忍不住地管束孩子的事情,這同樣也容易加劇親子之間的矛盾,兒子可能有時候抓不住事情的關鍵,會認為老人們在無理取鬧。
由此可以發現,等到人晚年以后,能發現靠兒子和靠女兒真的不一樣。
對父母們來說,子女除了是自己愛的結晶以外,從現實一點的角度來看,還是未來晚年生活的保障。
所以作為父母,如果想要自己的晚年過得好一點,需要注意下面幾件事。
1、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孩子,不要偏心
研究發現,九成的父母可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心情況,出于各種現實的因素,父母可能會偏愛第一個或者最后一個孩子,或者偏心體弱的、聰明的。
殊不知,妳們的偏心往往是一個家庭崩塌的開始。
首先,它會影響孩子個性的發育,被偏愛的一方恃寵而驕,自私自利,目中無人;而被冷落的一方則會導致孩子個性軟弱無能。孩子們未來的成長都受到限制,父母也難有高質量的生活。
其次,父母的偏心會加劇手足關系的僵化,導致他們互相仇視,老死不相往來,日后在養老時也互相推脫,不會對父母真心相待。
2、不要因為某一個孩子更好,就拼命吸血
人的欲望就像一個無底洞,難以被填滿,有時候父母總愛盯著某個孩子「吸血」,知道他們照顧得更周到,或者容易心軟,便只盯著這個孩子,既希望他出錢又希望他出力。
但是養老并不是一個人的負擔,應該由幾個孩子共同來負責,父母千萬別厚此薄彼,以免導致家庭矛盾的出現。
最后,父母也要理解,孩子們也有他們的生活,有很多壓力等著他們,所以盡量少去插手孩子們的生活,自己能做的事情可以自己做,適當幫助減輕兒女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