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刷到這樣一個視訊,看完心里很不是滋味。
超市里,不到5歲的小男孩嘰嘰喳喳問個不停,媽媽變得不耐煩,對兒子大吼:「別再煩我了,不許再問我了,自己記住!」
回家路上,小男孩走累了,鬧著要讓媽媽抱,媽媽瞬間發怒:「我拎著東西怎麼抱你?」
好不容易回到家里,小男孩玩玩具車,不小心發出了刺耳的聲音,又引來了媽媽的怒吼:「吵不吵!天天都是這樣子!」
短短半天時間里,小男孩被媽媽吼了3次,但教育效果卻微乎其微,面對媽媽一次又一次的吼叫聲,小男孩變得越來越無助,越來越手足無措。
據《紅星新聞》報道的一份調查顯示,全國超過89%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時,會采用吼叫的方式。
對孩子來說,「吼叫式教育」所造成的傷害,比體罰要來得更悄無聲息,也更巨大,父母的吼叫,會在無形中毀掉孩子的未來。
同事小歐是個急性子,教育女兒時經常大吼大叫。
女兒其實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小學一二年級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每位老師都夸小姑娘聰明又努力,是個「好苗子」。
但小歐每次輔導女兒時,只要女兒稍有做得不對,就會迎來她的怒吼,漸漸地,小歐只要一出聲,孩子就會嚇得一激靈。
有時候遇到比較難的數學題,女孩做起來本就吃力,結果伴隨媽媽的怒吼,徹底沒了思路,于是小歐的嗓門越提越高,孩子越來越害怕,成績也是跟著一落千丈。
今年女孩已經升入初三,「中考分流」政策之下,小歐最近正發愁女兒考不上高中該咋辦,經常抱怨女兒是個「榆木腦袋」,怎麼說也不開竅。
人類大腦天生對消極事物更敏感,與表揚和鼓勵相比,孩子們對尖酸的批評記憶會更深刻。
而且由于孩子們認知存在局限,缺乏獨立思考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很難對自己展開比較客觀的評價。
如果家長整天對孩子怒吼「你為什麼這麼笨」、「怎麼就聽不懂」
、「真是把我氣死了」,孩子很容易會陷入自我懷疑中,覺得自己真像父母說得那樣一無是處,長大以后,更容易成為一個一事無成的「廢物」。《超級育兒師》中曾發生這樣一幕:
8歲男孩辰辰的媽媽哭訴,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不好好學習,發起脾氣來,甚至還會動手打她。
育兒師來到辰辰家后,正好目睹了母子倆因為寫作業而引發的一場大戰。
媽媽要求辰辰立即寫作業,辰辰卻非要玩電腦,媽媽開始對辰辰怒吼,辰辰也不甘示弱,對媽媽辱罵、動手。
最后媽媽打沒了力氣,只能無奈地坐在床邊,任由辰辰去玩電腦。
辰辰卻不愿意就此罷休,上前推搡了媽媽后,惡狠狠地說道:「告訴你,我在學校就不舒服,今天別惹我!不聽,不聽你就試試!」
事后,育兒師輕聲詢問辰辰:「你知道剛才你做了什麼嗎?」
辰辰小聲地指著媽媽說道:「她老吼我、打我,在我四五歲的時候就開始打我,我就是等到現在才開始反擊她。 」
面對孩子時,有些家長天生會把自己置于上位者的位置,對孩子隨意吼罵,覺得「我是孩子的父母,說他幾句又怎麼了?何況吼他罵他是為了他好」。
殊不知,孩子的心思單純,當被父母吼罵時,很容易產生不良情緒,乃至于出現報復心理,等到有能力反擊時,會用盡全力去報復父母。
對孩子而言,經常對自己又吼又罵,時不時還會動手的父母,早已隨著時間推移變得「面目可憎」,掉進了報復的泥淖中,無法自拔。
《不吼不叫》的作者美國親子教育專家羅娜雷納曾提出「不吼不叫的ABCDE法則」,即當家長感覺被孩子激怒時,可以嘗試下面5個步驟來舒緩情緒:
1.自問(Ask),思考自身的內心感受,分辨自己的真實想法;
2.呼吸(Breath),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呼吸上,深呼吸幾次,使身體放松;
3.平靜自我(Calm yourself),調整情緒,用積極想法來代替消極思維,使自己變得理智;
4.確定孩子的需求(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思考孩子的年齡、思維方式,考慮現在的行為方式是不是在所處范圍內;
5.同理心(Empathize),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嘗試換位思考,體會孩子的感受,告訴孩子你能理解他。
當我們準備對孩子發脾氣時,不妨嘗試使用上面這5個法則,使自己舒緩情緒,正確應對。
如果暫時不熟練、想不起來使用的話也沒關系,只要注意能在發脾氣時關注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嘗試做出改變,就能逐漸使問題有所改觀,久而久之,徹底改變原本錯誤的教育方式。
結語:
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南風效應」,意思是溫暖勝于嚴寒,更能起到好的結果。
我們教育孩子也是如此,相較于動輒大吼大叫,「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學會低聲說話,是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今日話題:你平時會忍不住吼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