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的溺愛只會讓孩子沒有下線的奪取,最后只會造成不好的后果,一些新聞事件展現的情況,就是前車之鑒。
拒絕孩子的要求,堅決地說「不」,有時會讓孩子煩躁,但這就像交通信號燈里的紅燈一樣,為了安全和秩序,需要告訴孩子們哪些行為不可以。「可以」會讓孩子開心,但「不」能讓他們懂得限制,并保障他們的安全。
現在每家的孩子不多,都被呵護寵愛。很多家長一味答應孩子的要求,卻很難說出「不」。在下面這10種情景下,家長一定要對孩子說「不」,否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1、 險字當頭,一定要說「不」
在該說「不」的事件目錄里,排在第一位的是眼看孩子將遇到危險或意外,必須毫不猶豫地制止他。每當看到孩子的危險行為,父母一定要堅定而迅速地予以制止,對孩子來說,為了他們自身的安全,他們也需要學會知道行為禁區在哪里。
現在網絡中曝出越來越多兒童安全事故,一個有一個幼小的生命逝去,也是一個個家庭的不幸。加強孩子安全意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看到孩子有一些危險的行為時,要及時制止,并進行較為嚴肅的安全意識教育,讓孩子從小就是安全保護意識,并且在他/她的潛意識中重視起來。
2、 不好的事情,一定要說「不」
當孩子做不好的事情時,我們是否應該也「教育」他幾下,看看效果如何?其實,這種回擊只會讓孩子做出更多不恰當的行為,所以這不是好的處理辦法。此時應堅決說「不」,而不是以牙還牙。
3、 闖入禁區,一定要說「不」
每個家庭都有一些紅色禁區,比如裝著瓷器的柜子或是爸爸的工作台。如果不明確指令,孩子們很難忍住想摸摸的誘惑。但是,了解和遵守警戒線,是孩子們在成長中必須學會的生存技能,這不但能保障生命安全而且能讓他們有更少的不愉快的經歷。而當孩子學會遵守禁令后,家里的禁區范圍就可以逐漸縮小了。
4、 愛搞破壞,一定要說「不」
孩子們有意無意的破壞行為有時會讓情況一團遭,比如在家里的墻上到處亂畫,或者把剛剛換上的新套裝弄得全是泥,或是把玩偶的胳膊腿拽下來。
對小孩子來說,他們沒辦法將「惡行」和「惡果」聯系起來,因為這種混亂中的學習是他們成長的必需。我們能做的是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做一些可以容忍的事情。而大一些的孩子則需要給他們上一堂教育課了。
5、 喜歡哀哀哭求,一定要說「不」
像個小可憐一樣哭著對你說「我就要……」或者「我不想……」簡直快讓你發狂了,因為無數遍之后他還在哭哭啼啼。其實遇到這種情況你只要堅持住一點——知道什麼時候已經「夠了」。告訴孩子你希望他請求而不是哭訴,牢牢把握這一原則,就能改變這種壞習慣。
6、 消極抵抗,一定要說「不」
把爸爸媽媽的話當成「耳旁風」,繼續做自己的事情,這對孩子們來說簡直是家常便飯。他們真的是「判逆者」嗎?其實不然,大多數情況下只是他們比你希望的動作慢罷了。孩子總是生活在「現在時」,往往跟不上大人的節奏。當孩子對你的話充耳不聞時,先別急著發脾氣,試著蹲下來,用平靜的語氣把具體的指令告訴他,把他的思維從正從事的活動中拉出來,則一切OK。
7、 喜歡咒罵,一定要說「不」
沒有人生活在真空里,做父母的我們也就沒辦法阻止孩子聽到他人嘴里的一些咒罵語言,但絕大多數父母是絕不容許自己的孩子用這樣的字眼。首先,父母自己不要說。如果孩子已經把「臟話」當「笑話」,就只好想辦法給孩子「刷刷牙」了。
8、 小小不言的行為,一定要說「不」
把表姐的發卡私自帶回家,或者把你們為親戚孩子準備的生日禮物悄悄拿走藏起來,這都不能姑且任之。古語說得好「勿以惡小而為之」,一經發現,一定要及時給孩子上一堂關于道德和人品的思想品德課,并讓他向當事人道歉。
9、 口頭多話,一定要說「不」
這里的「騷擾」指的是影響媽媽的工作電話或是取笑其他小孩的面貌等不良習慣。當父母接聽重要電話時,一歲多的孩子過來吵鬧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時刻要保持自己的絕對中心位置,你只要反復告訴他這樣做不對就行了。大孩子可不能那麼遷就了,因為他們一定要學會尊重他人。
10、 挑戰家庭規則,一定要說「不」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內部條令」,家庭成員共同遵守規則可以幫助我們維持快樂和有序的平凡生活,比如告訴孩子「八點睡覺」,「收拾好玩具才能離開」等等。給孩子訂立一些他們能夠理解的恰當規則,才能更少被挑戰。這樣,我們才會有更愉快和更規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