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相比于母親靜水流深的付出,父愛的沉默如山對我們的人格培養和個性發展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母親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生活的態度,父親則決定了一個人面對人生的態度和面對理想的狀態。如果說原生家庭中父親的形象決定了一個人生活的物質基礎,那就難免忽略了父親給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和付出,而這一點從長遠來看卻是至關重要的。
一個人如果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做出一番成績,父親在其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也往往預示了一個人會不會有出息。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杜布森認為:「讓一個男孩和一個合適的男人在一起,這個男孩永遠不會走上邪路」。由于父親和母親在生理和性格上的差異,以及社會分工的不同,對于孩子在幼年時期的啟蒙和教育也是截然不同的。
從社會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父親對于孩子一生中起到的影響是長遠且深刻的,但伴隨的社會問題的涌現,很多家庭面臨著父愛的缺位,喪偶式育兒、詐尸式育兒成為很多家庭中的普遍現象。
可是相信很多朋友都深有體會的一個道理是,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親,沒有父親帶來的不完整,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鄉土中國》的作者費孝通曾經提到:「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
在婚姻矛盾如此激化的當下,無數女性恐婚恐育,甚至打算去父留子,然而「去父留子」可行嗎?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是不行的,孩子與父親的關系,能決定他的未來。一個人與父親的關系,預示了他會不會有出息,「去父留子」不可取。
童年階段如何處理和父親的關系,就代表著孩子長大之后如何處理與同性之間的關系,這包括怎樣在社交場合和同性合作,以及在職場中如何與同性競爭。
在目前的家庭模式當中,父親往往都是一個家庭的規則制定者,而在童年時期與父親關系僵化的人,往往會陷入做事情毫無章法的怪圈,他們很難樹立起規則意識,對于底線和邊界也沒有很明確的認知,也很難在現實生活中規則和平共處。
父親在孩子的生命通常扮演的都是一個榜樣的角色,在很多孩子幼小的心靈當中,父親是他們心中第一個大英雄。無疑父親的性格會直接影響到孩子自身,也會成為孩子效仿的對象。
根據美國心理學界一項研究調查顯示,由父親帶大的孩子,智商會更高,在學校也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社會上也容易取得成功。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父親在教育方面有更強的目的性。父親更培養孩子獨立、果斷、勇敢和冒險精神。此外,父親的邏輯能力更強,在日常接觸中也會通過言傳身教將這種能力傳授給孩子。
母愛細膩、溫柔,父愛粗獷、豪放,愛的表達不同,孩子感受也不同。
父親理性的情感、父親的嚴格,能夠使男孩學會自審、承擔,也是一個男孩成長為男人十分重要的模仿對象。
對于女孩來說,父親的形象會影響其對男性的認知,女性的氣質培養也會受到父親父親冒險、進取、獨立性的影響,進而在其擇偶的時候發揮作用。
而在一個完整的家庭當中,正因為父母之間的差異和對比,才讓孩子更好地找準自己的定位,
也才能更好地理解男性和女性的涵義,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性別認知。
父親在孩子心中的位置無疑是不可動搖的,當孩子面臨重大人生抉擇的時候,父親就是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力量。
如果父親經常和孩子一起玩運動性、技術性、智能性較強的游戲,并具有堅毅、深沉、果斷、獨立性、進取性、合作性,喜歡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動腦,那麼這對孩子個性的發展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但令人失望的是,父親喜歡和孩子一起玩運動性、技術性、智能性較強的游戲,并具有堅毅、深沉、果斷、獨立性、進取性、合作性,喜歡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動腦。
但事實上,根據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研究,母親獨自撫養孩子的壓力遠大于「已婚喪偶式育兒」的煩惱,且在孩子一生的成長中,不管母親多聰明、多富有,只有母親的關愛都是遠遠不夠的。
盡管當前一部分男性淡化了父親的職責,出現「親子關系向母性群體傾斜」的現象,但這并不意味著個體的成長不需要父親的參與,可能在孩子的一生中,除了父親還會有很多影響深遠的男性出現,但即便是這樣,父親的角色也是孩子成長極為關鍵的一環。
相比于母親細膩的情感,對于孩子方方面面、細致入微的關心和照護,父親在帶孩子的時候則不會每分每秒都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利的。
在心理學層面,兩歲之前的嬰兒,對于新事物的思考是熱烈的,六歲就會基本形成一套穩定的運行體系,故在孩童早期,對新鮮事物的探索會對一生的發展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父親引導兒童探索世界、培養對事物的好奇心,有助于增強孩子對數字的靈敏度、對顏色的辨識度以及對事物的辨別能力,對終身的主動學習會產生極大的基礎奠定作用。
如果家庭中有一位合格的父親,他就會給孩子樹立一個有膽識、有責任心的形象,這樣在父親的潛移默化當中,孩子也會主動審視自己的行為,
對標父親,變得勇往直前、主動承擔責任,在父親的熏陶當中內化男性的優良質量。
無論是男孩女孩,父親在家庭教育當中都承擔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這種作用可能不會在短期內立竿見影,但無疑會給孩子一個幸福的人生、家庭的模板。很多新觀念、新想法都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但「去父留子」這樣的模式顯然是不可取的,父親的作用應當被我們看到。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