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外甥是我媽一手帶大的。
他是我們家出生的第一個孩子,全家人都像寶貝一樣圍著他轉。尤其是我媽,包攬了他的一切大小事務。
正好姐姐的婆婆忙不過來,他便也就直接住在了我們家讓我媽帶。這一帶,就是6年。
如今,外甥上高中了。每次逢年過節我姐叫他去外婆家,他都推脫說,路途遠暈車、去了不好玩、太早起不來等等。
看著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見,我姐也就不強求,隨他去。
我媽經常感慨說,當年和大外孫多親啊,他去一趟老家回來,就會摟著我的脖子不放手,別提有多親熱。可如今,別說親近了,見一面都難。
我看過身邊很多孩子,小時候和姥姥特別親,可長大后,卻疏遠了,與奶奶更親。
為何姥姥帶大的孩子,長大更親奶奶?原因可能只有孩子才知道。
我曾跟外甥聊過,從他的話語里,我大致發現了以下幾個原因。
小孩子不懂什麼大道理,他只知道,誰對他「好」,他就更喜歡誰。
我姐比較嚴厲,那時候對孩子要求也高。比如飯前不能吃零食、玩具不能亂買、電視只能看多久、什麼時候必須上床睡覺、每天必須自己洗臉刷牙等等。
不僅如此,我姐也經常要我媽這樣監督孩子,說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利于孩子的成長。
事實證明,這些好習慣確實對孩子很好。外甥養成了良好的吃飯、睡覺作息,如今已經長成了180的大高個。而且很自律,玩手機、看電視知道控制時間,就算上了高中也沒有近視。
只是,當時我媽這樣嚴厲要求他時,他可是哭鬧過很多次,還說「壞外婆」。
而他一回到老家,奶奶的陪伴方式卻完全不一樣。
平時一年都見不到幾次,奶奶哪舍得這樣嚴格要求他。電視想怎麼看就怎麼看,零食管飽,只要孩子開口要,玩具立馬買下來。
有這樣一個對比,孩子自然就覺得奶奶「更好」,外婆「比較兇」。
孩子小時候可以隨便住,想住姥姥家就住姥姥家,想住奶奶家就住奶奶家。但一到了上學的年齡,就不行了,只能住在離學校近的家。
很多時候,孩子一上學,姥姥就「退位」了。一來,姥姥也有自己的生活,分不開身來。二來,在大部分人的觀念里,照顧外孫確實不是姥姥必須承擔的責任。
如果孩子是父母帶在身邊,那他可能對「姥姥」和「奶奶」的印象差不多,都是自己的家人,都是自己的長輩,一年都只見幾次面。
但如果這時候,奶奶過來照顧他的生活起居,那麼隨著與奶奶相處的時間長,孩子心中的天平,就會慢慢偏向奶奶。
而姥姥家,卻只是逢年過節才去一趟,去了又匆匆趕回家來。
這時候,孩子的潛意識里就會覺得,去姥姥家是「走親戚」,而回到奶奶身邊是「回自己家」。
有這樣一個意識,孩子自然就會覺得,奶奶更親了。
我看《發展心理學》說,對于3歲前的事,孩子是很少能記得的。 6歲前,孩子的記憶也比較少,還很模糊。
而姥姥帶孩子,基本就是在6歲前。
當孩子長大后,6歲前的事情,他可能零星記得一些,但不是很清晰了。他與姥姥相處的那些日子,也許慢慢就淡忘了。
而且,雖然姥姥帶的那幾年,孩子與姥姥建立親密的依戀關系。但隨著與姥姥分開,孩子又與別人(比如奶奶)建立較親密的關系。那原來的那種情感聯系,就會相對薄弱。
隨著分開的時間越長,感情越淡,孩子漸漸也就與姥姥沒那麼親了。
其實對于「外孫」和「親孫」的差別,我自己也深有體會。
在我剛和寶爸結婚那會,大姑姐家的孩子,每次來都跟回自己家似的。電視是他的、零食是他的,姥姥姥爺也是圍著他轉,想要啥基本都能滿足。
但後來布妞出生,情況就變了。
想看電視?布妞若跟你搶遙控器,你得讓著她,不僅因為她是妹妹,還因為,這個家是「她的」。
想吃零食?可不能把好吃的全挑了,因為妹妹還要吃啦。
想出去玩?可妹妹要人帶,姥姥忙不過來啊。
想玩玩具?先問問妹妹吧,這些東西是給她買的。
最后,這孩子受不了了,大聲質問:「為什麼你們都圍著她轉呢?」她媽一盆冷水就澆了下來:「不然還圍著你轉嗎?」
終于,這孩子「認清」了事實,也不折騰了。只規規矩矩在節假日來一兩趟,回歸自己的生活了。
當姥姥家沒有孩子時,他就會覺得:「大人都會讓著我,這里的東西,我都可以優先選。」在這樣的環境里,他會更有歸屬感。
而當姥姥家有孩子后,你拿東西,還有人跟你搶。
要是吵起架來,對方童言無忌來一句:「這是我家又不是你家。」保證你聽了立馬就想掉頭就走,再也不來!
而回到奶奶家,可沒有人跟你說這話,你會覺得,那里的一切,都是你的,隨便拿。
孩子雖小卻不傻,有這樣一個區別在,他自然而然就會覺得,姥姥跟奶奶,是不一樣的。
當然,咱也不是說,姥姥帶外孫就是白忙活。只要咱們真心實意對孩子好,孩子是會感知并且記得的。
很多孩子即便長大后,也依然和姥姥特別親,把姥姥當作自己最親的長輩。
而且,姥姥帶外孫,出發點就是為了自家閨女。只要閨女過得好,只要孩子健康平安,只要他心里頭有姥姥的位置,又何必非要爭個高低呢?
你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