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確實打孩子的家長少了,這是家庭教育的一大進步,但孩子們卻又落入了另一種「軟暴力」當中,讓他們忍無可忍,奮起反抗。
很多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這個習慣,而且絲毫沒有察覺,這樣做對孩子的惡劣影響。
如果您是孩子的家長,先點贊收藏,咱們一起來看看,您在養育孩子的時候,是否踩中了這類「‘軟暴力’」。
楠楠媽是我們幾個閨蜜中,性格特別好的一個,對孩子也是絕對溫柔,但你肯定想不到,她教出來的孩子,性格特別桀驁不馴,不但頂撞媽媽,對我們幾個阿姨也沒有好臉色。
一進門,楠楠媽就提醒楠楠,把衣服脫了,疊好,趕緊喝口水,別缺水了,一會兒玩的時候,注意安全,不許大吵大鬧。吃飯的時候,楠楠媽頻繁給楠楠夾菜,要吃這個有營養,要吃哪個有膳食纖維,提醒楠楠杯子放好,別撒了,提醒楠楠湯熱要小心……
期間,楠楠明顯很不耐煩了,我們作為旁觀者想要打斷楠楠媽一下,跟楠楠聊聊天,楠楠也態度非常不好,直接給我們頂回去了。楠楠媽就趕緊說:你怎麼可以這麼沒禮貌,要跟阿姨好好說話……
聽到這,您一定知道,我要說什麼啦。
沒錯,這就是:溫柔的軟暴力。楠楠媽從沒給楠楠發過火,但她頻繁地提醒、糾錯,無異于是溫水煮青蛙,顯然楠楠已經快要崩潰了。
很多家長都會陷入這個溫柔的誤區,覺得自己沒有打孩子呀,自己對孩子的態度也很好呀,我就提醒一下,怎麼就錯了呢?
其實主要是頻率錯了,我們經常習慣性地點出孩子的錯誤,卻不知道,人無完人,我們自己也會時常出錯,如果我們背后有個人,總是不停地提醒,告訴我們犯錯啦,那我們這一天感覺得多失敗啊?是不是?
您看以前咱們父母那輩人教育孩子,為什麼棍棒教育也能教好孩子,當然這個因素是綜合性的,但其中也有一個頻率問題。
但今天咱們聊的:溫柔軟暴力,其實是24小時嚴密防守的,孩子睜眼了,家長就在指出他們的錯誤,一刻不定直到睡覺,或者有些家長是在輔導作業的時候,習慣于這樣做,這也就造成孩子習慣性抵觸寫作了。
因此,家長要注意,有意識地讓自己從「挑毛病」、「點出錯誤」這個習慣中走出來。要多關注孩子的優勢,多幫孩子積累成功體驗,讓孩子找到成就感,培養他們的自我激勵能力。
但這其實很難,有的家長就會說了,難道看見孩子做錯了,我就不指出來麼?其實我們要做的是,小問題讓孩子去體驗錯誤的實際后果,大問題再把關。如果您真的做不到,那您需要先打好下面3個基礎:
每個孩子的特點都是不同的,不同年齡的孩子其行為邏輯也不同,孩子的成長動力來自哪里?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需求是什麼?
家長要看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犯錯是難免的,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以及自身的行為模式,激勵他們從錯誤中,汲取經驗,而不是攔著,不讓他們犯錯。
父母需要理清自己的目標,包括教育的戰略性目標和現實性目標;父母也需要了解自己是如何影響孩子的,更深刻地認識何為「言傳身教」。
父母還要確定,自己在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角色,隨時調整定位,將人生的決策權,逐步地還給孩子。
家長要明白,孩子只有特點、沒有優缺點。
孩子專注力不集中,但可能他們思維活躍,創造性好;孩子做事馬虎大意,但他積極勇敢,充滿正義。父母要懂得欣賞孩子的特點,接受孩子的特點,這樣才能成就孩子。
家長密集地指出孩子的錯誤,是一種新型的軟暴力,正在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
希望本文能給您提個醒,在眼看著孩子犯錯的時候,您可以停下來,評估一下,就讓他這樣做,他會得到怎樣的后果,如果后果還可以接受,您就可以暫時不指出他的錯誤。
讓孩子體驗錯誤所帶來的真實后果,比讓他不犯錯,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