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起徐志摩,大家都會想到他曾經不顧一切反對包辦婚姻,辜負了一位同樣深受封建主義傷害的張幼儀。
徐志摩曾經婚內瘋狂的追求過才女林徽因,他也曾迷戀人婦陸小曼,與她有一段甜美卻也有苦澀的婚姻。
但最令人惋惜的,是他不幸遭遇飛機墜毀,讓這位詩文奇才的生命永遠的停留在34歲。
彼時,他唯一的兒子徐積鍇也只有十三歲。
1915年,徐志摩與張幼儀在雙方家長的祝福下結了婚。對于接受新事物的徐志摩來說,他與張幼儀的婚姻是迫不得已的。
徐志摩反對舊式包辦婚姻,反對還沒有深入了解的兩個人就要生活在一起,這對他來說,無疑是最心中最難以接受的。
而對于張幼儀來說,她被迫中斷學業,與一個不認識的陌生男人結婚亦是心中惶恐的。 但兩家是商業與政治的結合,輪不到他們發表意見,年輕的他們也沒有辦法反抗。但徐志摩心中有隔閡,他對張幼儀甚至連表面功夫也不愿意維持。
由于當時的社會正處軍閥混戰的時候,為了尋求改變國家現況的方法,他選擇去美國克拉克大學留學。
但美國資產階級的貪婪和瘋狂讓他感到厭惡,于是拒絕了博士頭銜的誘惑,轉而喜歡上了文學。
徐志摩不是一個猶豫不決的人,夢想改變了,目標也改變了,從此他徜徉在文學的海洋里。他做起了文學的翻譯,寫起了文章,也成為了詩人。
他的理想,他的主義,他的觀念,隨著瘋狂的閱讀和接觸各種思潮流派而變化。
也許詩人永遠活在自己構造的理想生活中,徐志摩就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任性到可以不顧及一切。
在感情上,在康橋大學,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才女林徽因,并對她展開瘋狂的追求。
徐志摩對自己要追求的一切總是給予極致的行動。為了能與林徽因光明正大的在一起,他甚至拋下為她剛剛生下第二個兒子的妻子。
在林徽因遠離他的生活后,他又喜歡上還是為人妻子的陸小曼。并且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堅持與其并結連理。
在創作上,他創辦《現代詩評》周刊,發表大量詩文,編戲演戲,吟詩作畫。他的詩文,意境優美,變化新奇。為了能夠繼續讓《新月》雜志立世,他東奔西跑,四處訪友。
徐志摩短暫的一生,充滿了理想主義,他留下了轟動的愛情,也留下了驚人的詩文,讓世人對他褒貶不一。
1931年,徐志摩應林徽因夫婦之邀,在前往北平的飛機上出事。離世之時,他唯一的兒子徐積鍇不過十三歲。
對于父親的突然離世,他的心中五味雜陳。在他的印象中,父親徐志摩僅僅是在他九歲時陪他逛大上海,與他一起踢球的那個人。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父親的記憶也就越來越模糊,甚至到最后也只是從書上去了解她的父親。
原本父子兩就沒有多少交流,徐積鍇少時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父親徐志摩在他的印象中,一直非常忙,沒有時間來陪他。
但父子天性,盡管徐積鍇對父親的印象非常模糊,但從徐志摩留下的文章中得知父親是掛念他和那個早逝的弟弟的。
盡管他沒有一丁點的文學素養,看不懂父親的詩文,但在他的心中,是理解父親的。理解父親悲慘的感情生活和純粹的理想,也為父親享受不到天倫之樂而難過。
文革時期,國家十年動亂,徐志摩的作品已經幾乎銷聲匿跡,後來七拼八湊的刊印出來的也是漏洞百出。
徐積鍇為了保存父親徐志摩畢生的文學作品,去往美國各大圖書館搜集資料。歷經艱辛,花費一年的時間,才終于出版了全集。
徐積鍇不懂文學,他所學的土木工程更文學沾不上一點邊,他曾經在心中也渴望過父親的陪伴,或許也曾在需要父親的時候埋怨過他的離開,但是他理解父親徐志摩一生的追求,一個詩文天才的理想。
從徐積鍇帶著妻子去美國留學開始,徐家就相當于在美國扎根了。
徐積鍇與妻子育有三女一男,他們雖然在幼年時期跟隨祖母張幼儀在香港生活過一段時間,但那段艱苦的時間短暫,年幼的他們只記得慌亂和艱辛,對于祖國的一切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越來越模糊。
到了如今,姐弟四人都已經不會說漢語。 徐志摩的大孫女徐稘也僅限能夠聽懂普通話,次孫女徐放只能連比帶猜能弄懂一部分,小孫女徐行雖然是教育博士,但她對中文也一竅不通。
但是他們與父親徐積鍇一樣,對早逝的祖父徐志摩充滿著好奇和崇拜。
徐志摩的孫子徐善曾對于祖父的一切都感到崇拜,他曾經為了了解徐志摩,走訪了八個國家,
去看徐志摩曾經學習過的地方和領略過的風光,那里還存有徐志摩的理想和目標。
雖然他不會說漢語,但為了深入了解徐志摩,他跑遍數萬里,采訪了無數漢學家以及專門研究徐志摩的資深學者。
徐善曾不辭辛勞,長途跋涉二十幾年,只為了完成徐志摩的傳記。甚至去上海,去濟南,在每個地方尋找祖父遺留的事跡。
他們姐弟四人,曾經來到徐志摩海寧故居,一遍又一遍的撫摸著故居舊物,腦海中回想著家中墻上那穿著立式長袍,帶著眼鏡的神秘男人。
盡管他們已經不會說漢語,盡管他們也不懂徐志摩的詩文,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對徐志摩的崇拜。
如今,徐志摩的后人都已經無人說漢語,但是他們曾經追尋著徐志摩的足跡,走過他曾經呆過的地方,到過他的母校,他的故居。
每一處留有徐志摩的足跡的地方,他的后人都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