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小區門口,看到了一對有意思的父子。
爸爸騎在電瓶車上,焦急地跟一旁的孩子說:「我數三二一了啊,快上來!三、二、一……」
而孩子呢,好像是鞋子里進了石子,他一邊說著「等一下」,一邊慢悠悠的脫著鞋子,眨巴著眼睛往鞋里看,想瞅瞅到底是什麼東西硌了自己的腳。
父子倆就如同復讀機一樣,爸爸一直在「三二一」,孩子就一直「等一下」,誰也沒說服對方。
最后,爸爸打了孩子兩下,強行抱上了車,騎走了。
中途才開始吃瓜的我,不知道這對父子著急去做什麼,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位爸爸真的很「趕時間」,趕時間到連教育孩子的時間都沒有。
生活中,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孩子洗臉慢,家長幫忙洗;孩子作業寫不完,家長幫忙做;嫌孩子走路慢,家長扛著就走……
乍一看,家長的這些舉動省下了時間,但其實,這些在教育上省下的時間,很有可能需要我們在將來加倍償還。
經濟學、社會學上有一個理論叫「二八定理」,說的是這個社會上80%的成績,歸功于20%的人的努力。
在教育上,也同樣有著「二八定理」,它說的是「家長如果做了80%,孩子就會做20%;家長做了20%,孩子就做80%;家長全部做了,孩子就懶得做了。」
這個現象在當下的家庭中,簡直太常見了。
例如孩子吃飯,家長嫌孩子吃的慢,又嫌孩子弄的到處都是,于是就自己來喂,既省時又干凈;孩子穿衣服歪歪扭扭,還慢的不行,為了趕時間,家長就代勞了。
這樣做雖然效率快了很多,但始終是家長在幫忙,久而久之孩子就懶了,反正家長也會做,我就不做了。
最后呢,只能是家長越來越操心,孩子越來越懶惰,更有甚者,還會讓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最終釀成悲劇。
去年年底,湖南益陽沅江市泗湖山鎮發生一起殺人案,12歲的吳某持刀將34歲的親生母親陳某殺害。
經調查,吳某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出去打工了,他是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從小就很受寵愛,基本只要能滿足他的事情,爺爺奶奶都會答應。到他十歲的時候,母親陳某因為生了二胎回到老家,看到懶散的兒子,就開始嚴加管教。如此落差讓吳某難以接受,這才最終釀成了慘劇。
其實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多幫他做一些也沒有問題,但從那時起,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穿襪子,自己吃飯等。
如果我們一味的認為孩子還小,幫他處理很多事情,那麼等到他上學的時候,這些問題就會全部暴露出來,比如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寫作業磨蹭、不好好吃飯……
錢鍾書的妻子,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楊絳,從小接受的就是「獨立自主」的教育。
1920年,年幼的楊絳隨父母遷居上海,因為她的父親楊蔭杭從事的是律師行業,需要一處住宅作為事務所,所以就買下了一所名為「安徐堂」的房子。
一開始,楊蔭杭是反對置買家產的,因為在他看來,家產對于子女是個大害。
他常說,「某家少爺假如沒有家產,可以有所作為,現成可‘吃家當’,使他成了廢物,也使他不圖上進。」
為了讓孩子學會獨立和爭取,楊蔭杭還專門為孩子設計了一款「有償勞動」教育。
楊家搬入「安徐堂」后,修葺了一套較好的房子,前前后后的破房子還沒拆盡,陰濕的院子里,只要掀起一塊磚,磚下密密麻麻的到處都是鼻涕蟲和蜘蛛。
楊蔭杭給孩子們立下規矩,鼻涕蟲一個銅板一個,小蜘蛛一個銅板三個,大蜘蛛三個銅板一個。在這樣的教育方式引導下,楊家的孩子都在努力「賺錢」,就連當時因病休學在家的三姐也是如此。
正是這種「主張自食其力,不能不勞而獲」的原則,給楊絳的心靈塑造產生很大影響,最終讓她成為了文化大家,無論在何種境遇中,都能展現完整人格的「獨立精神」。
其實大部分教育,就像孩子學走路一樣,你舍得放手,他才能學會走路,你怕他摔了舍不得放手,那他永遠也學不會走路。
當孩子拖拖拉拉就是不寫作業的時候,即便家長再想幫他分擔,也要忍住,只有等到第二天孩子挨了老師的批評,他才會長記性。
魯迅在桌子上刻「早」的故事,想必大家上學的時候都學過,正是因為他上課遲到被批評了,他才會在桌子上刻「早」字,從那以后,他才再也沒有遲到過。
網上有這樣一句話,「成人的時間,是拿來討生活的,而孩子的時間,是用來體驗生活的。」
我見過許多的家長,在孩子第一次坐在鋼琴前時,總會忍不住的告訴他,你可以按這里,你可以按那里。
對于家長而言,只有盡快的上手才是真正的音樂學習,可對于孩子來說,能感受到音樂的情緒和律動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教育上,我們最應該做的不是代勞,而是陪伴。獨立的孩子,不是靠家長呵護出來的,而是在一點一滴的探索中,自行領悟的。
希望各位家長朋友在看過這篇文章后,都可以對自己的孩子說一句:「我不趕時間,你慢慢長大,不著急,我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