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父母恩,懷里抱兒孫
在沒有生兒育女之前,根本體會不到父母的偉大和艱辛
做了父母之后,仿佛每一天都跋涉著對孩子的希望和無私奉獻
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發現
那就是:「不知道為什麼,孩子越大越冷漠、和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也越來越陌生」
那些年,剛出學堂門就隨著村里的姑娘們一起外出打工
剛開始心里面還是比較思家的,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給爸爸媽媽打一通電話
后隨著逐漸進入工作狀態后,對父母的思念就不再當初那麼熱情
從最初的兩、三天到一星期通話一次,再到半個月、一個月、甚至自己都記不清上一次通話是什麼時候
我才逐漸意識到,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和父母之間的關系竟變得如此陌生
對于這一點,父母自然是能夠感受得到,甚至比我們這些當兒女的更容易計較
每一次,父母意難平的時候也會說一些過激的話,比如「別人家是小棉襖,我養的是白眼狼」
這種聽起來就不入耳的話,很明顯恰恰是加大了親子關系的冷漠和疏遠
不過,仔細想想在父母身上停留的時間也的確是格外地摳門
像那幾年,每年好不容易回家一次,也有很多同學、和朋友之間的聚會推脫不開
細數下來,和父母能夠坐在一起耐心說話的日子還真不多
這表面的一切,看起來好像都是因為生活太忙碌而沒有時間團聚
直到遇上表姐后,才肯承認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系冷漠
我的表姐是做物流行業的,這份工作的忙碌也就不用過多介紹了
從正常生活切入點來說,表姐夜班的次數要大于白班
父母正常生活的時候表姐在家休息睡覺,父母睡覺的時候表姐又在堅守崗位工作
如此黑白顛倒的生活,可以說,每天和親人相處聯系的機會是屈指可數了
本以為有著這樣的工作環境,那表姐和姑媽的關系一定很糟糕吧
沒想到,事實卻恰恰相反
表姐和姑媽之間不僅親如姐妹,她們之間的聯系頻率也是最高的
聽表姐說,她上班的時候準能第一時間收到姑媽的噓寒問暖,姑媽睡醒后打開手機的第一眼,也是收到來自于表姐的早安問候
其實,她們所屬的空閑時間可能都不在當前,但心與心之間的建立,怎會輕易被忙碌取代呢
表姐和姑媽的深厚母女情,一直成為我羨慕和修煉的目標
可是,我也發現了,親密關系背后往往都少不了暢所欲言的內心富足
表姐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家庭
夜班結束后正好是清晨7:00,走在回家路上的表姐,也會充當父母的鬧鐘
他們一家還建了一個三口之群,名字叫作「干飯之群」
光是聽名字是不是就覺得很有意思?這還不是最主要的
主要的是表姐一家的溝通方式
姑媽姓王、姑父姓柳
表姐會經常稱呼他們為「王女士」、「柳先生」,也會把他們稱為「老王」、「老柳」
每天清晨的一大早,表姐都會在夜班結束后準時給父母打響視訊通話
比如:
「老王昨天晚上又晚睡了吧,今天可不能睡那麼晚了」
「聽說老柳前幾天和工友偷偷喝酒了,等春節回來,自覺罰做家務吧」
……
剛開始,聽到表姐如此跟姑媽他們通話的時候還覺得不妥,表姐笑笑說:
我從小就是這樣和他們說話的,并不覺得有什麼不妥,反而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才能讓親子之間有更多話題可聊,不然就那麼幾句話,聊著聊著就把話題聊「死」了
想想這些年和父母之間的聊天:
「吃飯沒有」
「吃了」
「今天工作怎麼樣」
「還行吧」
「春節什麼時候回來」
「現在還不知道」
……
我知道,和父母之間的關系冷漠都是從一開始就種下了
曾經,我也學著表姐的稱呼法把媽媽叫成「陳女士」
結果被媽媽翻了一個白眼,然后,毫不留情地批評說「別以為出去工作幾天,就不知道你姓什麼」
從那以后,我再也不跟老媽開玩笑,除了遇到正經事,幾乎就不會主動撥通電話
相反的是表姐一家的溝通交流,反而更容易經得起時間考驗,哪怕生活再怎麼忙碌,對彼此的關懷和心靈連接都不曾斷落
最近一段時間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到底是忙碌讓關系疏遠,還是束縛失去了親密關系
為什麼孩子越長大越不愛說話了?直到今天我才發現,一直以來都忽略了「價值教育」
那些可以跟父母說十萬個為什麼的孩子,允許孩子說更多幼稚話題的父母,才是真正的價值教育
前些天,4歲的女兒天天纏著我說「媽媽,我考你幾個問題」
心想著女兒終于肯學習了,美滋滋地答應了:「快問吧」
接著就出現了這一幕:
女兒:「1+1等于幾」
我回答「2」
女兒:「那2+1等于幾」、「1+1+2又等于幾」
幾個輪回后,我覺得這樣的問題也太簡單了,根本就不想去作答
猛地一瞬間,我被曾經兒時的一段段記憶驚醒了
那個時候媽媽也經常說「這麼簡單的問題還問我,你不覺得丟人嗎」、「我不想回答你這樣問題」
再回憶自己那個時候的情緒,是失落、難堪、自卑、還有種被嫌棄的拋棄感……
是呀,自己當初都有著那般不堪回憶的童年經歷,難道還讓自己的女兒也重蹈覆轍嗎
畢竟,成年人的世界和價值觀又怎會和孩子一樣呢?只有重視孩子的價值教育,才能夠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并制造更多和孩子之間能夠建立起共同話題的親密感。
因為,價值觀一直都是孩子內心深處最大的底氣!
01
孩子越小,價值教育的可塑性越強
有位清華教授到某學校參加講座,對著台下上千名家長,他不聊成績、更不談學生表現,而是向家長們提出了兩個問題·
①你們對自己的孩子怎麼樣,都滿意嗎
大部分滿意家長會說:「嗯,還行,就那樣吧」」
②那孩子有沒有讓你們生過氣呢
「有」,這幾乎是所有家長的共同心聲
而說起孩子為什麼會讓家長生氣這個話題,那滔滔不絕的聲音里,基本上都是孩子不好好學習的各種叛逆
接著,教授又問「那孩子有沒有讓你傷心呢」
過了一會,陸陸續續有幾位家長髮言
有位媽媽的回答很有代表性,她說:
女兒5歲的時候,我和她爸爸說「閨女,爸爸媽媽以后老了,你打算怎麼對待我們呀,孩子說「我會把你們送到養老院去」,這句話讓我難過了好長一段時間,可是轉念一想,5歲孩子能懂什麼,養老院是什麼都不知道,何必跟小孩子較真呢
這位媽媽的話當時獲得了在場很多家長認可,可是卻被教授作為重點話題探討
教授說「如果你覺得這些是小問題,那就大錯特錯了,若小時候得不到這些價值觀討論,長大后是不是就會成為那個真正把你送到養老院的孩子呢」
那一瞬間我明白了,原來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影響就是家長自己呀
如果你覺得孩子還小就不跟他們計較,那將來的某一天,孩子就會覺得這一切都是那麼的理所當然
當然,這也不是鼓勵家長去跟孩子計較價值、爭議教育,而是在孩子遇到困難或產生錯誤認知時,父母像一盞路燈一樣照亮黑夜里的路,為孩子指點迷津并幫他們做出正確行為、樹立遠大的理想目標
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覺得孩子還小,更不要覺得不懂就選擇無視他們,孩子年齡越小所得到價值教育的可塑性也越強,但凡是孩子主動了解就需要耐心指正,成為孩子的一份影響、也能給孩子帶來積極的正確價值教育!
02
孩子行為,都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
有一位媽媽
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樂樂早一點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她特意在樂樂2歲時就送到托兒所學習獨立
小小的人兒也很快就適應了集體生活
到了第二年春天,她又想把樂樂送到公立學校
于是,在開學前就風風火火地準備了很多入園資料
本來以為上公立幼兒園就是萬無一失,對原先的托兒所也就不當回事了
平時根本就是隨著孩子的心意,想去就去、不想去就在家里面待著
可不曾想,小朋友們都開學好幾天了還沒有收到幼兒園任何通知
後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樂樂「還不到入園年齡」呀
無奈之下,樂樂又被送到原先的托兒所繼續上學
上學的第一天,媽媽心里就犯嘀咕:
「老師肯定會問這麼長時間為什麼沒來上學,如果如實回答,怕老師接下來不會認真對待一個隨時會轉學的孩子」
于是,媽媽就發揮編劇才華和兒子對好劇情,表示「長時間沒上學就是因為回姥姥家了」
說來說去,其實這就是媽媽教孩子的一個撒謊行為
而從那以后,媽媽也發現樂樂經常會編一些謊話來獲得好處
等到媽媽批評「講謊話不對」時,樂樂直接反過來問「你那次不是讓我對老師說謊嗎,老師很開心呀」
原來,在樂樂的眼里,他認為說謊話可以讓別人開心、也可以獲得很多好處
簡簡單單的一個小故事,也告訴了我們一個大的價值教育
即:孩子的行為都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
經常聽到很多家長總是批評自己的孩子叛逆、暴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孩子的這些行為都并不是無跡可尋,曾經的某一個角落、某一件事情上,可能家長就是這麼去跟孩子講話的。
所以,我們在指責孩子和家長之間的關系過于冷漠的時候,不妨先檢討自己對孩子的行為表達,用自己的熱情關懷、和尊重去慢慢喚醒孩子心中的那份尾隨,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吧!
那麼,關于孩子價值教育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