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務這個「戰場」上,爸爸和媽媽齊頭并進、共同分擔,才是對一個家庭最好的愛與責任。
近日,看到一個視訊:
東莞一奶爸邊晾衣服,邊對著妻子碎碎念:
「結婚有什麼用?孩子我在帶,衛生也是我在搞。」
「叫你做個飯,煮個干飯你給我煮成稀飯。讓你洗個衣服,你把衣服全部洗串色……」
嘴上念不停,但手上也沒停歇。
轉過身來,臉上還帶著藏不住的笑意。
網友笑稱,雖然聽著像是吐槽,但都是男子對妻子滿滿的愛意,真是讓人羨慕、嫉妒呀。
更多的,還有無數媽媽們對自家孩子爸的「恨」:
「我家的像大爺似的!做家務是不可能的事。」
「我老公除了掙錢,其他的一樣不干。」
「難道女人沒掙錢嗎?真累啊。」
是啊!
媽媽們除了賺錢,還得要大包大攬家里幾乎一切的家務。
而爸爸呢,他們也許認為家里的地板永遠是干凈的,飯菜都是自己熟的,孩兒自個就長大了。
「家務屬于女人」,這樣的認知,似乎就是天經地義的。
這讓我想起不久前一個熱搜:
「海南倡導支持男女共擔家務」。
本以為是件喜聞樂見的事,卻引起大批網友的不滿:
「這還需要倡導……我真是見到了笑話。」
確實,本該共擔的事,怎麼就變成了需要提倡才分擔呢?
爸爸、媽媽和孩子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家。
所以,這個家里的一切事務,也需要大家同參與、共分擔、齊攜手。
但現在,又有多少爸爸,能真正意識到這一點?
就像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說的:
「因為人生不易,所以需要找個人來同舟共濟。」
我想,真正的同舟共濟,不過是落到實處的三餐四季。
而一個眼里有活的爸爸,才是家庭幸福的基石。
「甩手掌柜」式爸爸
逼出一個困在家務里的媽媽
一個家好像總有一個和「柴米油鹽」過不去的媽媽。
究其原因,無非是在家務方面,媽媽過于作為,而爸爸過于不作為。
《做家務的男人3》中,聶遠秦子越一家就是典型的例子。
節目中有一幕是飯菜都做好了,秦子越耐心地叫聶遠起床。
在這期間,大家都等著,不動碗筷,包括岳父岳母。
直到2小時后,聶遠才肯從被窩里爬出來,為了配合節目組,他才「主動」把碗筷洗了。
這個「主動」,說實話,極具諷刺意味。
鏡頭前的美化,并不能掩蓋其背后的真實:
聶遠這位爸爸在家大機率是翹二郎腿的主,而所有的家務,都被秦子越這個媽媽給大包大攬走了。
俗話說,有了家,就有了家務。
爸爸不做,那就只能逼著媽媽來做了。
在知乎上看到這麼一句留言:
「我老婆整天使喚我干這干那,家務本來就是女人的事,憑什麼我還要做?」
如此大男子主義的觀念,實在令人無語。
爸爸的不作為,就是在這樣的觀念中生根發芽,野蠻生長的。
魯迅曾說過:
「女人天生有母性,天生有女兒性,就是沒有天生的妻性,妻性都是被逼出來的。」
明明是兩個人的戰場,卻總是只留媽媽一個人在孤軍奮戰。
沒有誰天生就要做家務,沒有哪個媽媽天生就該被困在家務里。
家務就像一桿稱,需要一家人共同參與,缺誰都會失衡。
「甩手掌柜」式的爸爸,造就了「保姆」式的媽媽。
而這,也會造就不快樂的家庭氛圍。
眼里沒活的爸爸+疲憊不堪的媽媽=不和諧的家
動畫片《六臂媽媽》中,這個媽媽長了六只手,卻仍然不夠全家用。
一早,父子倆還在酣睡中,她就得起床做早餐。
接著,伺候他們倆起床、吃飯、穿衣。
把孩子送到學校,掐著點趕到公司上班,鋪天蓋地的工作讓她喘不過氣。
下了班,又馬不停蹄地趕到超市搶購食材,再氣喘吁吁地提回家。
到了家,眼前便是熊孩子制造的「垃圾場」,她又得趕緊整理。
剛收拾完,醉醺醺的爸爸回來了。他將臟衣服扔得滿地都是,場面相當惹人煩。
媽媽一忍再忍,卻在看到剛洗凈的馬桶圈又出現污漬時徹底爆發了。
發飆的媽媽變成六手怪物,沖著兩個罪魁禍首發起攻擊。
爸爸和兒子嚇得四處逃散,最后被怒火沖天的媽媽一掌打飛了出去……
爸爸將家務活置身事外,眼里沒活,媽媽卻只身一人承擔了所有。
就算有六只手,又如何應付得過來這周而復始的繁瑣?
有句話說得好:
在雞飛狗跳和溫馨和睦之間,往往只隔著一個男人。
身心俱疲讓媽媽們易燃易爆,崩潰發飆是遲早的事。
不僅如此,家庭中還有一方重要的成員,孩子。
頭條上有這麼一個故事:
她嫁了一個特別懶的男人,哪怕是出門順手扔垃圾這種事他也不干。
兩人經常為此吵架。
久而久之,她習慣了,也麻痹了。
后來有一天,兒子從幼兒園回來,興致勃勃地給她講:
班里有個小女孩叫果果,很漂亮,他長大了要娶果果做媳婦,讓她給自己做飯洗衣服。
這番話觸到了她內心的雷點。
她忍不住問兒子:
「你喜歡果果嗎?」
「喜歡呀!」
「那你娶她回來難道不應該好好愛她嗎?為什麼只讓她給你做飯洗衣服?」
「我喜歡她,才讓她做這些的呀。就像你和爸爸,爸爸愛你,才娶你,讓你在家里做這些,要不然你為什麼會在家里?」
她心里的雷區瞬間炸開。
那一刻,忍耐已久的她下定決心要失婚。
《心理科學》一項研究表明:
父母平等分擔家務,有助于女兒克服傳統性別偏見;
同時也助于培養兒子的生活情趣,讓孩子認為做家務并不只是一項勞動,而是一個讓家變得「美好」的過程。
爸爸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男性形象,無論對于男孩、女孩來說,父親的形象往往就是男人該有的樣子。
爸爸在家里的一舉一動,都被孩子看在眼里,他們很容易有樣學樣。
成天焦慮煩躁的媽媽,不懂得體諒妻子的爸爸,怎麼能養出有愛的孩子?
家務這件事很小,但又很大。
小到不值一提,就是日常瑣碎。
大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然后雞毛一地。
一個不做家務的爸爸,真的會給媽媽帶來由身到心的傷害,并且給孩子樹立了壞榜樣,破壞了一個家的和諧。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
一家人一起做家務
龍應台曾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慎重地問兒子,是否想好,將來結婚以后誰來做家務。
兒子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是誰有時間誰做啊!
回答簡明扼要,一針見血,指明了家務并非某一方的義務,而是靈活的責任。
事實上,家務從來就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爸爸和孩子也要一起參與。
不禁想起曾看到的一篇小學生作文:
我在書房看書,聽到爸爸媽媽的爭論。他們從不吵架,所以我趕緊好奇地聽了下。
原來是在爭著做家務。
爸爸說:「家務活多,我做點,你就輕松點。」
媽媽說;「你累一天了,去休息吧,我自己來就行。」
我想,我也幫著他們做家務的話,他們會更加輕松。
于是,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家務,爸爸做飯,媽媽洗衣,我擦桌子。
當看見家里一塵不染,吃著爸爸做的可口的晚餐,我心里美滋滋的:原來做家務這麼快樂啊!
加拿大學者有研究:
生活中最美好的場景就是:
「爸爸在廚房做飯炒菜,媽媽在洗衣晾被,一家人一起做面包和餅干。」
溫馨美好,盡在不言中。
家人之間一起做家務,這是家庭幸福的秘訣,也是對孩子最好的一種言傳身教。
何以為家?是有你有我也有他。
如何提升幸福感?無非就是事無巨細,大家一起參與。
所以,媽媽們,別逞強,把百煉鋼化為繞指柔,才能贏得更多的呵護和幫助。
請記住:
丈夫是自己的,但家務不是。只要好好用,老公會很好用。
也愿每一個爸爸懂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幸福,也需要兩人攜手,一起維系,才能一起享受。
而我相信:
一個懂得共同承擔家務的家庭,一定也能孕育出最幸福快樂、溫暖有愛的孩子。
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