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刷視訊刷到點贊高達65萬的短視訊,這個視訊的主題內容為 「有人一生被童年治愈,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1.
視訊中小軍很高興地說:「媽媽,這個薯條好好吃啊~」
然而媽媽卻一臉責怪地說:我們平時不吃這個的,要不是因為你,誰花這麼多錢買這個啊?家里本來就不富裕了。
過了一段時間,小軍充滿期盼地跟媽媽提出了想要運動鞋的想法。
媽媽非常生氣地斥責:「你腳上那雙不就是爛了一點,有的穿不就行了嘛! 不要和別人比,家里什麼條件你又不是不知道。
小軍很委屈:可同學們都有啊,就我沒有。
媽媽:那你怎麼不比學習啊!小軍便很傷心的走開了。
某天,小軍在很認真的做功課,媽媽走過來了語重心長地教育:小軍,到了學校可別惹事,家里沒錢,你要懂事要節約。爸爸媽媽賺錢不容易,你可得努力呀。
長大后,小軍來到個豪華的飯店,畏畏縮縮的驚嘆著非常漂亮但又不敢走進去。
爸爸:別看啦,進來吃飯啊!
小軍:要不換一家把?這里好大好高級啊,
爸爸:這很普通啊,怎麼了?
小軍壓低聲音地說:人也好多啊,要不,換一家吧?
整個屏幕幾乎都被網友們的「太真實了」給覆蓋了,令我出乎意料,原來這麼多中國孩子被父母灌輸家里窮的思想。
但事實上許多家里條件還是非常不錯的,并沒有像父母嘴中說的這麼糟糕。
老一輩人因為活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窮怕了餓怕了,即使是后來家里條件好起來之后也總是教導我們要勤儉節儉。
很多父母覺得「窮養」孩子比較好,就在孩子面前用哭窮的手段,希望孩子學會節儉、自立的品行。
這個方法在孩子年幼時期的教育上還是有效的,孩子受到父母的引導,形成了勤儉節約消費觀念。
2.
殊不知,孩子在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的同時,自卑的性格也隨之萌芽,隨著孩子的成長而逐漸壯大。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經常跟孩子哭窮表示家里沒錢,那麼在孩子的腦海中就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為家里沒錢什麼事情都不敢做,也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從而導致孩子性格懦弱,在做事情的時候比較被動,在和同齡人一起玩耍的時候,孩子會覺得他沒有發言權或決定權。
別的小朋友能隨便吃的東西,孩子都不敢奢求,只能默默地羨慕別人,因為他知道家里沒錢啊!
孩子對父母十分依賴和信任,從來不會懷疑父母說的話,對父母的信任使孩子很快懂得,不能亂花錢要精打細算的生活。
父母這樣的做法,固然培養了孩子勤儉持家的生活作風,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也勢必帶來了心理陰影,在性格上很容易產生自卑,父母灌輸的貧窮理念,真的會在無形中影響著孩子。
3.
視訊中,媽媽以家里條件差拒絕了孩子的請求,略大的孩子已經懂事了,懂得去體諒父母的難處而放棄自己的請求。
但畢竟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歡玩,其他孩子有的東西自己也想擁有。
一直壓抑著天性,自己和同齡人相比,總是低一等的,也沒有能夠在小朋友面前能炫耀的資本。
久而久之會導致孩子以后不敢提出自己的需求,習慣了順從和沉默。
慢慢地我很少表達自己的想法,到學校上課也很少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于在未來的人生方向上,也沒有任何想法…
過度強調身處于一個不算優越的環境,會讓自己的孩子在自卑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每到快過年我都會幫媽媽整理一個用塑料袋裝起來專門找給客人的散錢,把一塊錢五塊錢十塊錢分開疊好。
除夕前兩天,和媽媽坐在一起數一共有多少錢。
邊數媽媽邊嘆息:唉~今天生意又很慘淡,都沒什麼人買東西了!辛苦了一年家里就這麼一千多塊錢……
我聽完后沒忍住哭了,心想:家里出去吃個飯就要幾百塊,爸媽每天這麼辛苦掙的錢還不夠開開心心的過個年。
從此就覺得家里很窮,不敢和爸媽開口要玩具,要零花錢。一到放假就去檢點破爛拿去賣,存點零花錢。
4.
久而久之,似乎我的懂事也成為了我的桎梏,我不敢走進高級一點的餐廳,不敢去高檔一點的專賣店消費,生怕遇到太貴的東西,別人都買而我買不起。
正如奇葩說選手席瑞所說: 「很多時候,‘家里不富裕’不過是一句抱怨。
但這些抱怨說多了,在孩子眼里,就理解成了: 還不清的債,報不完的恩吶。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家里不富裕,但不要總強調。
告訴孩子這件事情是一個正確的事,因為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他有權利也有責任,知道我們的家庭狀況以及我們的財產分配,日常開銷等等,這才會讓他感覺到她在這個家里也是有責任感的。
但我們也要明白,他只是一個孩子而已。
告訴他,只是一種尊重他的選擇,讓他體會到經營一個家庭的辛苦,讓他體會到生活不易,但也要活潑自信。
如果過度地去強調這件事情,那麼就是在告訴孩子:家里不富裕是因為你的任性,有很大一部分是你的責任。
你不配擁有新款球鞋,你不可以像別人一樣那麼無憂無慮,因為你也是造成這個家現狀的一個罪人。
難以想象,一旦孩子心里就是這樣想的,這會使他變得多麼自卑,多麼抬不起頭來!
其實,家長可以從自身的家庭狀況出發,給孩子灌輸一個正確的金錢價值觀,讓娃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并懂得如何將錢花在有意義的地方,不與他人進行盲目的攀比行為。
其實,在孩子對于家庭經濟情況擁有著疑問時,家長不妨跟娃說出真實的家庭狀況,并讓子女明白一點,就是不管父母經濟能力如何,都會盡自己最大努力愛他。
家徒四壁不可怕,物質的匱乏帶來的那種由心底產生的畏懼才是桎梏。
讓孩子看到父母身上的自我幸福感,而不只是苦哈哈的一面,這對他們來說,特別重要。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治愈。
希望天下的孩子都能夠被童年治愈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