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人常說:「多子多福。」一個大家庭,有更多的孩子,才算是有人氣,等孩子們長大了,都來孝順父母,全家人都沾光。
可事實上,多子女家庭相處時,往往會比獨生家庭更容易產生矛盾和沖突,父母一旦沒能把碗「端平」,最后影響的還是孩子。
英國國民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士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提到:
孩子性格的養成其實與先天基因遺傳關系并不算太大,父母早期的養育方式和家庭養育環境才是決定他們個性的關鍵。
從客觀的角度上看,一個小孩最終呈現出來的個性和行為,其實是家庭教育投射出來的結果,他們在家庭劇本中扮演的角色,打造的人設,造就了他們不同的性格。
就拿三個孩子的家庭來說,他們通常會呈現出以下「人設」——
1、充當「主心骨」的老大
作為家里第一個出生的孩子,老大自然是被寄予厚望的,他們在早期的時候,得到了全家人的關注,背負著全家人的期望。
直到老二的降生,奪走了原本屬于他的愛。
一方面,老大會為了搶回父母的注意力,不得不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盡量做好弟弟或者妹妹的榜樣; 另外,大多數的家庭觀念都是把老大當成家里的「主心骨」來培養的,他們經常被灌輸「你是家中老大,要讓著弟弟/妹妹……」
在這種教育模式下,老大注定要比別人更加努力,個性也會相對成熟穩重,有責任感,能扛起家里的擔子,成為弟弟妹妹后靠的后盾。
這種保守又沉穩的個性,將來進入公司以后,人緣通常比較好,而且也比較容易成為組長或者領導。
不過父母需要關注的是,老大可能相對更加容易缺愛,他們渴望得到肯定和鼓勵,父母千萬不要因為他們聽話懂事,就無視老大內心的真實需求。
2、充當「夾心層」的老二
夾在老大和老小中間的他們,經常容易成為父母們眼中的「小透明」。
老大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自小就萬眾矚目;老小是最后一個小孩,占盡了年齡優勢,在出生順序上就輸了的老二們,需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來寬慰自己。
為了獲得一點點關注,他們的個性會更加圓滑,從小就懂得察言觀色,迎合父母,討得大家歡心,即使滿腹委屈,也不敢跟人輕易吐露,與人交往總是會保留一點余地。
從小惡劣的生存環境,練就了老二們一身的本領,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讓他們比較痛苦,有些人甚至會因此變得過分敏感。
但出了社會以后,他們的潛能反而容易激發出來,在「弱肉強食」的職場中很好的生存下來,而且迅速與周圍的同事打成一片,日子混得風生水起。
3、充當「開心果」的小幺
作為家中最小的一個,他們占了「天時地利人和」幾個優勢。
從小享受父母和哥哥姐姐們的寵愛,家庭的大部分資源都傾斜在他們身上,一受到委屈就有人撐腰、有人出頭。
在這種寬松友愛的環境下長大的老小,個性往往比較天真活潑,是全家人的「開心果」 ,外界的紛紛擾擾似乎與他無關。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全家人對老小都疏于管教,過分寵溺,往往也容易導致他們變得蠻橫無理、自私自利,凡事總是想以自己開心為主,不顧別人的感受。
要不就是對家人的依賴性過重,缺乏獨立意識,出了社會以后往往是混得最慘的那一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同一個家庭下,每個孩子受到的教育資源不同,受到父母的關注不同,往往最終形成的個性也存在著差異。
而一旦父母沒有平衡好與子女的相處方式,過分偏向于某個小孩,往往就容易釀成家庭悲劇,手足之間充滿敵視,大家的心不在一條繩上,家庭很難往上走。
教育專家認為,多子女家庭中,最忌諱的就是父母給子女的愛是有排序的。
你做的好、成績優秀,所以應該分有多一點的愛;
你碌碌無為,不會哄父母開心,所以就得不到愛。
抑或老小就要更多的愛,懂事的老大不需要父母的關心。
這些排序,看似公平,實際上卻很殘忍。
每個人的出生都是有價值的,即使他們智力平平或者有身體缺陷,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如果父母從小就給孩子們貼標簽,以他們的價值來衡量他們到底值得不值得被愛,對于小孩子們來說,也是挺可悲的存在。
要相信,每個人都自帶閃光點,他們都有其過人之處,值得被父母、被他人接納和尊重,希望父母們從小就讓孩子活在沒有比較、沒有傷害的環境中,一家人團結友愛、互幫互助,這才是親情最可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