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舍不得扔掉舊東西的人,普遍有這3種性格缺陷
前言:
"別欺騙自己以為你能得到一切,你辦不到"-----喬伊斯.布拉澤斯
生活中我們往往會有你一個喜歡,就是自己不用扥東西總是舍不得扔,
即使不用也會牢牢地握在手中放到身邊,
這種人從心理角度上來說:擁有一切不是一個人意義的概念,
我們想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會越來越多,貪心是個無底洞。
01
有一位哲學家說過:「一個人是否成功,其實就看他的胸懷有多大。」
我們總以為,自己已經做到了坦坦蕩蕩,問心無愧。其實,誰都不會完美無缺,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人這一生,其實是一個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只有邊走邊扔,才能輕松上陣,胸懷才能「空蕩」,容下更多的東西。
大海之所以能夠吸引「百流歸來」,是因為扔掉了「偏見、高傲、地位、抱怨」等。不管是很臟的水,還是干凈的水,都不會拒絕,并且大海有「自我凈化」的能力。
心如大海,有容乃大。如果你什麼都不舍得扔,你注定會越活越累。擁有越多,越痛苦。
02
很多女生,每天早晨,都有這樣的煩惱:真的不知道穿什麼衣服出門才好?不知道應該穿哪一雙鞋子?
買的衣服和鞋子越多,越煩惱。
事實上,很多女生,會常常整理自己的衣柜。每一次整理,都能發現一些不太喜歡的舊衣服,就在決定扔掉的那一刻,產生了疑惑。總是在想——也許以后還用得著吧。于是乎,想要扔掉的衣服,再一次放在了衣柜里。
常常買新衣服,舊衣服也還在衣柜里。衣柜滿了,不得不增加衣柜。
小時候,我家很窮。我們三姐弟,常常穿親戚朋友送來的舊衣服。即便如此,每個季節能夠選擇的衣服,也就三四件。
有一年夏天,母親從親戚家拿來一件舊衣服,和我原先有的一件衣服,一模一樣。
兩件衣服輪流換洗,但是我給別人的印象是——從未換過衣服。
即便如此,我并沒有因為穿什麼衣服而煩惱,因為「沒得選」。
人生的空間,只有那麼大,唯有常常扔掉一些東西,生活質量才會真正提高。
扔掉了煩惱,你就快樂了;扔掉了無知和傲慢,你就豐富了;扔掉了嘈雜,你就變安靜了;扔掉了負擔,你就輕松自由了;扔掉了對別人的評價,你身邊的好人就多了......
每一次「扔掉」,就是在改變自己,讓你越來越優秀。
03
什麼都不舍得扔,正在「拖垮」你的人生,只是你沒有察覺到而已。
幸福的生活,并不需要太多的東西,如果你拼命所求,反而會「氣喘吁吁」,你終究會變成一個負重前行的人。
和我同住一個小區的王大爺,一生勤儉節約。他喜歡撿廢品,每天出門散步或者買菜,順手就會把能夠賣錢的廢品撿回來。
廢物再利用,也能給自己帶來一些收入,這是好事。但是,王大爺的家里,廢品堆成了山,也不舍得賣掉。
王大爺說,別急,以后廢品會漲價的。
有一次,王大爺的兒子開車過來,要把所有的廢品清理出去。王大爺不肯,認為廢鐵絲可以用來捆東西;廢塑料瓶可以變成花盆......結果,每一樣東西,都不需要扔。
現在,王大爺的家里臭烘烘的,不管是陽臺上還是客廳里,都被廢品占據了。
很多家庭,雖然沒有像王大爺這樣,把廢品當成「寶貝」,但是在某個角落里,無用的東西,仍舊很多。
比方說,很久不用的跑步機,買的時候,就是因為頭腦發熱,誤以為自己是健身達人;廢舊的拖把、變形的皮鞋、孩子的玩具、壞掉的手機、包裝盒等。
比方說,一件尺碼太小的衣服,你認為自己以后變瘦了,就可以繼續穿了,畢竟買的時候,也花了不少錢。
不舍得扔的心態,讓你的生活質量持續變糟糕,讓你口袋里的錢,慢慢變少,內心的負擔在加重。
就像一個漫長的「溫水煮青蛙」的過程,把好的人生,一點一點弄丟。
深以為然。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是無休止的,當欲望控制了你的心和身體,生活質量就變成了「行尸走肉」一般。
04
結束語。
如今年輕人都喜歡堆積物品,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這種人缺乏安全感,
這樣做時間長我們也會變得無越來越焦慮與不安。
如何學會「邊走邊扔」?
日本山下英子的這句話,或許能讓你領悟到一些什麼。
把家里不需要的東西都扔掉,把能夠再利用的東西送給真正需要的人,房間的空間變大了,生活變舒適了。
把內心的雜念、無用的社交、多余的廢話都扔掉,學會過樸素的生活,你渾身都會很舒服。最重要的是,你「無欲無求」。
其一,每一次買東西的時候,都保持理智,不是頻繁用的東西,都無需購買,控制自己的「購買欲」。
其二,有多大能力,就賺多少錢,就在合適的位置,不必和別人比較。只要你一直在進步,就是最好的人生狀態。
其三,不必過分在意別人的眼光,要堅持做自己。讓自己舒服,才是最要緊的事情。
其四,常常獨處,讓生命回歸到最簡單的狀態,擺脫一切拘束。
人這一生,最有價值的東西,不是金錢和物質,而是自由自在的心。
放下執念,你會快樂如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