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發現。
越來越多的父母怕孩子太閑了。
甚至說孩子太閑,會害了孩子。
「你在干嘛,怎麼不去做作業?」
「你為什麼在那,不去培訓班?」
「你過來!把這些試卷做一遍!」
如果孩子沒答應。
「你將來怎麼辦?」
「你現在不學,到了將來學得更累!」
「你現在太輕松,將來就會吃苦!」
滿滿的道理,你不服不行。
孩子一放學,各種安排好的興趣班輪流上。
到了周五,孩子也不會感覺輕松,因為周末排得比上學還要滿。
我有一個朋友說,自從孩子上了小學,自己無形之中就變得緊張了起來。
每天看群內的孩子們作業打卡,各種形式都有。
有時不小心就能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太優秀,太厲害了。
就會想,是不是我做得還不夠?
是不是要多教孩子一點啊!
所以平時孩子做完作業,閑了下來,就想著要不要再繼續教他點什麼。
比如學學數學,或者背誦點古詩、寫幾個單詞也好!
反正多學點比沒有學要強吧。
但是孩子不樂意啊!
他就想趁著空閑的時候自己玩一會,玩會玩具或者看會課外書。
他說要不要給孩子定一個學習計劃表。
聽他這麼一說,我說還是饒了孩子,讓他有點空閑吧。
作業已經夠多,學習任務也夠滿了。
比如小小魚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做了家庭學習計劃,從詩詞、閱讀到數學英語,樣樣都有涉及。
但是到了小學,我發現每天都忙得沒有空閑。
僅有的那些空閑,他也放在了讀課外書上。
當然,我也有過這樣的想法,要不要再做一個學習計劃。
把時間排滿一點兒?
可有時轉念一想,想還是慢一點。
至少讓他這幾年還輕松一點吧。
我跟他說,一有時間就想著讓孩子學點什麼。
還真像是一種病,是焦慮成病。
朋友點頭稱是,想求藥。
2
有時我會想,是什麼讓我們變得這般焦慮?
發現還是來源內心的恐懼。
父母本身的恐懼越多,對孩子的要求就越多。
比如有一位媽媽,她說自己在一個小城鎮當幼兒園老師。
女兒也在當地最好的幼兒園。
要讀小學前,她帶孩子去外邊旅游了一次。
找當年一起讀師范的閨蜜玩了幾天。
到了閨蜜家一看,才發現自己女兒跟閨蜜的女兒幾乎是天壤之別。
原本覺得自己給了女兒最好的教育,可一比之下,心里覺得挺對不起孩子。
兩個小女孩年齡差不多,但是閨蜜的女兒認識不少的英語單詞、思維清晰、表達有條理,而且還在學舞蹈、繪畫,多才多藝。
聽閨蜜說還特意托人給女兒找了當地最好的小學,明年馬上就要去了。
先要上一個幼小銜接的課,怕跟不上進度。
她說自己沒有羨慕,只有恐懼。
想想女兒在那個小城鎮再優秀,也無法跟這里的孩子比。
但是又無法改變什麼。
回家之后,也對女兒開始嚴苛的訓練。
把能上的興趣班都上了。
結果孩子的問題卻越來越多,變得暴躁易怒。
而且一點點挫折就發脾氣,在外邊膽怯畏縮。
她看女兒跟想象中的樣子差得太遠,所以就經常罵她,逼著她去做。
其實這樣的做法,對孩子來說是沉重的打擊。
她們本來適應了慢的節奏。
你突然就逼著她去瘋跑,一時間怎麼能適應?
而且這也不是根據孩子的愛好來設定的。
只是為了驅趕自己內心的恐懼和焦慮,反而帶來更多的恐懼和不安。
而且會投射到孩子的身上。
對于一個家庭來講,父母是樹根,孩子是花朵。
如果花朵有問題,多半是樹根的問題。
3
為什麼不敢讓孩子閑一點?
說實話,看到小小魚坐在書桌前認真做作業,我是高興的。
但是一個下午看到他都在那寫作業,我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我反而看到他從外邊撿回一只死掉的馬蜂,要我給他放標本盒里,更開心一些。
他以前會一個人閑的時候畫畫。
現在他拿著彩筆涂色,媽媽發現了,都會提醒「怎麼還不去寫作業!」
我也不禁要催促他,因為要寫的東西太多。
而他寫的速度卻不夠快。
所以,很多的時間都耗費在了作業上。
畫的畫少了,玩游戲都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唯一保留下來的是雷打不動地閱讀,但也是見縫插針地去讀一讀。
能不做作業嗎?
不能。
難道不上學了嗎?
有人還會給你靈魂的拷問:難道你就不怕養一個將來快樂卻平庸的學渣嗎?
說實話,我真不擔心。
但是我明白,學習還是要認真才行,就算不是為了多優秀,多突出。
所以,哪怕最近流感生病,在家隔離。
我教語文,媽媽講數學。
每天上午下午分別講課做練習,一點兒也不敢松懈。
為什麼不敢讓孩子閑一點?
不是不敢,而是有的東西,必須努力去學。
只希望在這激流之中,能有一處供你冷靜的河灣。
能回頭看一看,想一想。
4
能不能讓孩子閑一點?
當然要有這樣的時光留給孩子自己去安排。
如果每天都是父母老師安排,孩子沒有自己的時間。
你覺得孩子會開心嗎?
如果孩子真的變成了這樣,才是可怕的。
可以告訴孩子,在該努力學習的時候,認真努力地去學。
但是該閑的時候,好好玩。
當然,最重要的是大人不去打擾。
當內心的恐懼越少,才能給孩子更合適的愛,才能發現孩子的天性和優點。
而不會被自己的焦慮和恐懼蒙蔽。
「我是真的愛孩子,還是愛控制孩子?」
「這是孩子想要的,還是我想要的?」
「是出于我內心的恐懼,還是為了孩子?」
你怕孩子「閑」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