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能否被點燃、被激發,關鍵在于父母。
去朋友家,一進門就聽到她罵罵咧咧,訓斥兒子:
「整天不認真學習,作業才做了這麼一點,數學練習呢?總是要我催,能不能自覺一點!」
無數次聽朋友吐槽兒子學渣、任性不聽講。
每次只要勸兒子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拿到好文憑,兒子就嫌啰嗦,自動把耳朵關上。
有時候見大道理感化不了兒子,朋友就忍不住大動肝火,直接開罵。
越是這樣,孩子的情況越是糟糕。
作業拖拉不說,學習成績直線下滑,甚至還和家人頂嘴,完全不受控。
看到朋友和兒子的相處,我不禁想到《正面管教》書中的一句話:
「如果你覺得教育孩子很痛苦,那一定是你用錯了方法。」
孩子和自己對著干,不聽話,的確很讓父母感到沮喪無奈,但這背后,其實往往是父母出了問題。
如果懂得以下這四種思維,相信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能發揮奇效。
警惕「刻板」效應:
放下對孩子的偏見、成見
之前重慶一個五年級小男孩,中午在家用手機上網課。
學得正起勁時,卻被爸爸誤會自己在偷玩游戲,還遭來一頓打罵。
極度委屈之下,小男孩鞋都沒來得及換,打著赤腳跑到附近的派出所報警,舉報爸爸打他。
在小男孩看來,用手機聽課、做練習,多正常的事情。
可爸爸看他擺弄手機,問都不問清楚,也不關心他在干嘛,先入為主給他貼上「貪玩」的標簽,嚴重傷害他的感受。
多少這樣的孩子,明明沒做什麼不該做的事,可能只是動作慢一點、態度差一點,沒按著父母的期待來,就被批評、指責、打壓。
在父母心里,他們總和「不聽話」「錯誤」掛鉤,不管怎麼做,都很難擺脫父母心里那種不成器的刻板印象。
一位知乎網友曾透露:
小時候自己不過是調皮了點,喜歡搞點小惡作劇,但每次媽媽只會罵自己「惹事精」、「掃把星」。
后來長大懂事了,自己行為比較收斂,很少欺負弟弟妹妹。
「可在媽媽眼里,我還是那個讓人不省心的搗蛋鬼,只要有人哭,就一定是我惹事,欺負別人。」
正因為總被指責、誤解,漸漸地,他開始「破罐子破摔」,真的成了一個不聽話的孩子,天天惹是生非。
「刻板效應」顯示, 孩子習慣被別人用消極的老眼光看待的話,只會越來越沒有信心,產生更強烈的反抗情緒。
即便他有改變、進步,父母的偏見往往也會打擊他的積極性,傷害他的自尊心,破壞親子關系。
《智慧教養》中有這樣一句話:
「錯誤的教養方式制造出錯誤的孩子,它們因此衍生出的影響,遠比父母想象中多得多。」
孩子一旦被貼上某種「不好」的標簽,很容易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
智慧的父母,懂得放下對孩子的成見。
他們會把孩子的進步看在眼里,把他的改變放在心上,不斷肯定、鼓勵和表揚。
打開「期待思維」:
孩子的問題,也有好的一面
一次講座上,心理專家詢問在座的父母:「你們的孩子,都有什麼問題,說說看。」
幾乎所有父母都滔滔不絕,不停吐槽孩子有多不愛學習、性格有多頑劣叛逆......
可當專家再問一句「他們這些問題里,有什麼優點」時,全場鴉雀無聲,瞬間陷入沉默。
大部分父母,只要覺得孩子不夠好、不夠勤奮努力,就會不斷放大問題,如臨大敵。
可他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的存在,并不代表只有「壞」的一面,換個角度考慮,問題的背后藏著教育的契機。
心理學上有一張流傳很廣的圖:
專注看黑色部分,會看到「惡魔」;但換個角度,只看白色部分,看到的就是「天使」。
教育孩子亦是如此,如果一直聚焦在他的問題上,難免會覺得孩子一無是處,哪哪都是毛病;
然而不再拘泥于問題,跳出來看,把孩子遇到的困難視為成長的機會,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說到底,孩子好不好,關鍵在于父母怎麼看。
熱播劇《加油!媽媽》里,13歲的小夫一開始是「別人家的孩子」,知書達理,學習又好,誰見誰夸。
卻在媽媽整天為弟弟的事情忙里忙外,忽略了自己后,心里開始漸漸不平衡。
故意上課不聽講、撕同學的書、偷東西......
他的所有出格行為,無一例外都是在試探媽媽的愛,想看媽媽是否愿意無條件接納他,像對待弟弟那樣。
直到后來,媽媽不再把他當成「問題少年」,而是放棄心愛的工作全身心陪伴照顧他,他內心的芥蒂才慢慢消除,之后更是主動鼓勵媽媽重回職場。
作家劉娜曾說: 每個壞孩子,都在以自暴自棄的方式,喚醒父母的關注。
一切「不聽話」的表現背后,都是孩子渴望表達被愛、被關注、被接納的心聲。
多看看孩子好的一面,相信「孩子總是在不斷變好」;
多肯定他的變化和進步,用積極正面的話語引導鼓勵他;
多尊重他的「與眾不同」,期待他活出最特別的自己。
孩子才有可能被激勵、被點燃、被喚起,努力成為自己心里最想成為的樣子。
發揮「雪球效應」:
改變從小事做起,從興趣入手
一個做老師的朋友,當了十幾年的班主任,發現這樣的現象:
孩子優不優秀,和剛上小學時找沒找到興趣點有關。
有的喜歡數學,父母愿意花時間指導,隨著學得越來越深入,孩子的體驗越來越好,愛上學習是遲早的事;
可有的明明英語學起來吃力,父母還整天逼他,不斷強調他笨、不愛學習,他自然越來越失敗。
這種現象,就是著名企業家巴菲特說的 「雪球效應」:
每一個孩子在成長初期,如果手里的雪足夠濕,獲得足夠的起始優勢,那麼雪球就會越滾越大,優勢越來越明顯。
即是說,想提升孩子的能力,改善他的行為,就要從小事開始,挖掘出孩子的興趣點、閃光點,不斷重復,帶動孩子擁有更大的動力,不斷自我提升,促使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想起紀錄片《零零后》里的池亦洋。
小時候的他,整天在幼兒園稱霸,拿著棍子到處「欺負」小伙伴,實在讓人頭疼。
上小學,還一度因為學習差,常常被老師留堂開小灶,自信心嚴重受到打擊。
直到有一天,父母發現他喜歡橄欖球,有很高的運動天賦,便慢慢調整了對他的期待和目標,讓他接觸橄欖球,從他從感興趣的事情開始做起。
曾經的差生,幾乎喪失了學習的動力,卻因為橄欖球這件小小的事情,熱情重新被點起。
綠茵場上,池亦洋學習基本功,堅持不懈做練習,技能一步步提升,日積月累,成了球隊不可或缺的一員。
正是這份成功的經歷,讓他意識到自己能行,逐漸有信心去面對學習,申請出國留學,努力克服每一個面臨的難題。
如今的他,正站在更高更遠的訓練場上,踐行自己的夢想,綻放光芒。
有人說, 教育孩子急不得,更不要奢望孩子一步登天,一次解決掉所有問題。
而是要調整自己,保持和孩子的同頻。
引導孩子從簡單易行的小事做起,讓他獲得充分的成就感,以此鼓勵他、帶動他,讓他力上加力,實現更大的蛻變和飛躍。
巧用「正面強化」:
塑造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記得有段時間,兒子放假一回家只想玩樂高,弄自己的玩具,叫他先寫作業,怎麼說都不聽。
以為是催得不夠多,管得不夠嚴,我便擅自把所有「影響」學習的東西都收起來,逼他乖乖坐在書桌前,做完作業才能吃飯玩玩具。
結果越逼,效果越糟糕。
一見到我,兒子就躲,我說話音量稍微大點,他就裝聽不見,直接捂住耳朵抗議。
后來只能被迫放棄,試著在吃飯前讓他玩個盡興,并約定好,晚飯后先寫容易的作業,再攻克其他難題。
看他作業效率高,我還會夸他不錯。
沒想到,兒子真的變自覺了。
放學那會,是他一天最累的時候,讓他好好玩一下樂高,既是放松,也是調整。
一旦他娛樂的需求得到最大地滿足,狀態恢復過來,要他專注寫作業,自然不是什麼老大難。
更意外的是,好幾次他主動提出要在學校把作業寫完再回家,這樣睡覺就不用搞得太晚。
相信不少父母試過這樣:
看到孩子哪里出問題,都會本能想著如何解決、嚴肅教育,試圖將壞毛病扼殺在搖籃里。
但教育心理學指出:
強化塑造孩子的行為,正面強化(獎勵)的效果遠比負面強化(懲罰)要好。
如育兒專家陳美齡在《50個教育法》里分享的:
企圖用斥責改正孩子壞毛病的做法,只會出現反效果。
所以兒子三四歲無法好好自己吃飯,她不是急著用口頭提醒去糾正,而是在兒子慢慢能利落進食時,頻繁表揚兒子「吃的真好呀,太棒了!」
偶爾也會和兒子說:「和媽媽兩個人一起,試試看像英國貴族一樣優雅地吃飯吧。」
就這樣,兒子掌握了餐桌禮儀,上小學后已經不再有這方面的問題了。
很多時候,孩子做不好,或自我覺得表現不如別人,父母不斷強化他好的一面,發自肺腑肯定他,更容易激發他的積極性。
他會愈發主動審視自己,努力提升,不斷拓展這些優點的無限潛能。
孩子的成長,滲透著父母的汗水和用心。
他的每一個進步,每一次改變,挑戰著父母的耐心,還有眼界。
最好的教育,就是放下成見,心懷期待,看到他的閃光點,不斷正面肯定和鼓勵。
相信在這種愛和關懷下,孩子一定會慢慢變得更優秀,更自信,積極面對生活的點點滴滴,勇往直前,健康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