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都會跟孩子哭窮,希望孩子能夠學會勤儉節約,但是這樣,卻可能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利的影響。
窮養的孩子,容易脆弱自卑
經常哭窮的父母,往往會將孩子變成敏感、自卑的模樣。
我的姨夫小時候家里很窮,家里每天做飯,就放一小勺米,再加上幾大勺的水,熬成一鍋稀飯,菜是自家做的咸菜,只有過年才稱上兩斤肉。
等姨夫爸爸干活回來,要先盛小半碗的粥給他,而姨夫只能就著粥水吃兩個田薯。
正因為早年體會到家里的艱苦,姨夫發奮學習,考上了公務員,不斷上升,成了科級干部。
家里的條件雖然好了,可是姨夫卻一心想讓表弟多吃苦,在他看來,只有艱苦的環境才能磨礪意志,稍微好一點的生活都會毀掉兒子。
為了教育表弟,從小學開始姨夫一直謊稱家里經濟不好,天天哭窮。
表弟在外讀寄宿學校,姨夫每月只寄去450元的生活費,當時表弟每天只能靠15塊錢解決一日三餐,只能吃飽,不能吃好。
看著同學們放學后嘻嘻哈哈結伴出去逛街玩,他心里羨慕,但礙于袋中羞澀,總不好意思一起出去玩,偶有幾次,都是別人請客,他自己覺得尷尬,同學也覺得他小氣。
漸漸地,表弟與同學們越來越不合群,總是獨自一人發呆,不敢和人交往。
不是他天性如此,而是被姨夫給逼的。
時代不一樣了,這種窮養孩子的教育方式,真的要改改了。
電視劇《歡樂頌》里樊勝美的媽媽,便是典型愛哭窮的父母,她習慣于對所有的親戚朋友哭窮,習慣于到處占小便宜和抱怨,
所以成年后的樊勝美雖貌美如花,性格卻自卑敏感,內心毫無底氣,毫無安全感。
更可悲的是,樊勝美到了大城市有能力掙錢養家之后,她的媽媽將哭窮的矛頭指向了她,不停哭訴「活不下去了」,向她無止境的索取,最終將她壓榨成城市里最卑微最無力的底層。
窮養的孩子,心也會「窮」
那些在貧窮下長大的孩子,不但容易自卑,更有可能走上邪路。
還有去年火爆一時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里面有個角色趙德漢,從小受盡窮苦。
他當上官后,每天出入騎腳踏車,住的是國家分配的宿舍,吃的是普通人家里的炸醬面,他家家徒四壁,每個月給老娘打300塊。
可當侯亮平卻在他的私人別墅里搜出了數以億計的現金。面對執法人員,他說出了這麼一句話:「我一分錢沒花」,「我家祖祖輩輩是農民」,「窮怕了」。
生活在貧窮的陰影下,對金錢的渴望已經畸形。
其實家窮并不可怕,心窮才是最可怕的,
電視劇《陪讀媽媽》中,賣包子的媽媽陳莉莉對孩子有一番話,著實讓人心寒:
你和丁一可以比較嗎?他出事有他媽擔著,你出事咱家怎麼辦?咱家和他沒得比!
陳莉莉對孩子灌輸自己天生就低人一等的心理,雖然希望孩子能夠上進,但在這樣的心理下成長的孩子,會從骨子里覺得:
我家太慘了,太缺錢了,太灰暗了,我真的低人一等,沒人尊重我、愛我……
孩子的格局小了,可能會因為對貧窮的恐懼,只知道追求物質,難以成功。
不管家貧與否,重要的是努力向上
其實不管家庭條件如何,也不管是真窮假窮,最重要的是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只要能努力向上,孩子都不會差。
莫言在回憶自己的母親一文里提到:
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里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當時,在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中,勞作最辛苦的是母親,饑餓最嚴重的也是母親。她一邊捶打野菜一邊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我的母親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難,不屈不撓地活下去。
對于苦難貧窮,只會哭是沒有用的,重要的是積極面對,給孩子信心和勇氣。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里的黑人爸爸克里斯,他在自己事業不順,生活潦倒之際,沒有跟兒子說過一個苦字,而是教育兒子:不要灰心,要捍衛夢想。
他帶兒子在捷運公共廁所過夜時,告訴兒子這是為了躲避恐龍進了山洞,在鋪著幾張紙的冰冷地板上,兒子在父親的懷里沉沉睡去。
當有人敲門時,在里面的加納把腳悄悄地抵住門,直到外面的人走開,這時,鏡頭顯示了加納的臉部特寫——一滴淚水流過他黝黑的臉頰。
看到這個的場景,很多的父母都會落淚,不少人都為了生活拼搏過,也曾被生活折磨過。
可是再苦,也要笑著告訴孩子:一切會好起來的,努力會讓生活更加美好。
有些父母認為金錢對孩子來說是毒藥,一旦沾上孩子可能就會變壞,其實并非如此,給孩子樹立好金錢觀念,而不是哭窮的話,他們會成長得更好。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會跟孩子哭窮,而是用自己的努力去引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