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了小學,很多家長經常老師這樣的反饋:「這孩子腦子很聰明,就是沒定性,坐不住。」
家長們在輔導孩子做功課時也時有這樣的困惑,明明很快就能做完的作業,非要拖拖沓沓,一會兒玩筆,一會摳橡皮,一眼看不到就從椅子上挪開,就算自己喉嚨吼破了也不管事兒……
很多家長表示,陪孩子寫作業比加班工作還要累。
處處透露著心酸和無奈,但看著調皮的孩子,卻無計可施,只能在暴躁的深淵里越陷越深。
為什麼孩子普遍管不住自己呢?
首先,家長要放平心態,充分認識到該年齡段兒童的特點。在小學低年級的兒童身上,經常出現好動、可控性差的特點,這是兒童缺乏自我控制的表現。
可以說,這是一種普遍現象。家長們不要太過緊張焦慮。
但是放松心態不代表由之任之,還是要科學引導。
什麼是孩子的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指個人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從事指向目標的單獨活動或集體活動。
善于自我控制的兒童有很強的靈活性,對自己的控制程度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這樣的兒童在學習時可以專心致志,在玩耍時也能讓自己盡情放松。
這就是傳說中的學霸特性,學習非常自律,還能勞逸結合。
孩子自控能力差的表現有多種多樣,包括做事缺乏堅持性、隨便亂發脾氣、無故招惹別人等。
自我控制的能力并非與生俱來的,后天環境和引導尤為重要。
是不是自我控制能力越強越好呢?
答案:不是!自我控制需要一個適宜的度。
自我控制過度的兒童很少表達情緒,行為刻板,有很強的抑制性。長此以往,容易焦慮、抑郁、不合群。
但是現實生活中,多數家長煩惱的是自己的孩子學習太容易分心,這是兒童自我控制能力過低的表現。這樣的兒童容易沖動,情緒多變,無法做到延緩滿足。
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呢?
1、正確評價孩子的行為
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要做出及時的反饋,做的好的要積極表揚,做的不對的要及時指正。
比如和小朋友打架是不對的,助人為樂是高尚的;
比如按時完成功課是優秀的,做事拖沓是不好的;
比如幫媽媽做家務是值得表揚的,亂丟東西是不對的。
鼓勵要及時,批評要注意方式方法,總之,要讓孩子產生自我控制的動機,然后通過長期的行為習慣培養,孩子才能形成比較健全的評判體系,指引自己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
2、在日常生活中樹立規則意識
良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規則意識的建立。
很多孩子做什麼往往沒有規則意識,只憑自己的意愿。這需要家長在日常小事中慢慢引導。
比如過馬路要看紅綠燈,走斑馬線,不能搶紅燈。
比如上課要認真聽講,尊重老師,認真對待功課。
比如要尊敬長輩,要有禮貌。
比如要團結同學,友好相處,不能打架。
比如要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
要讓孩子在生活中逐漸理解并掌握這些規則,切身感受到遵守規則的益處。從而逐漸養成遵守規則的行為習慣,逐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3、培養孩子的堅持性
良好習慣的養成,貴在堅持。但是考慮到孩子年紀小,長久堅持一件事并不容易。
所以家長可以設置一套獎勵機制。比如有的家長讓孩子通過做家務來換取一些零花錢,有的家長說每表現好一次可收集一張卡片,集齊5張卡片可以兌換一個禮物,或者實現一個小心愿……
有的孩子有自己特別喜歡做的事情,比如喜歡踢足球,喜歡搭積木,喜歡看動畫片。
那家長就可以答應孩子認真完成功課可以踢一小時足球,或者可以玩會積木,或者看兩集動畫片。
那麼,有的家長會說了,學習明明是孩子自己的事,大人還得拿出獎勵來督促,這樣好嗎?
其實,我們要充分認識孩子的認知特點,在低年紀階段,他們還不能夠完全理解學習的真正意義,以及學習對他們今后的重大影響。
他們當下更關注的是自己喜歡干什麼,可不可以干。
適當的獎勵是為了讓孩子在堅持過程中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而非縱容。
當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心智更加成熟,便能讓習慣從量變到質變,可以更加自律,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慢慢培養起來了。
4、作為家長,不要輕易打斷孩子
很多家長并沒有掌握好陪伴孩子學習的正確方式。
孩子剛坐下,媽媽端過來一盤水果,一會兒又拿過一杯牛奶,還時不時地過來問,晚上想吃什麼飯?
當孩子進入學習狀態時,家長就要強制自己收起慈母心。一盤水果,一杯牛奶,看似是自己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干擾。
試想一下,孩子上課時,面前擺著一堆吃的,那能行嗎?那豈不是把課堂變成茶話會了嗎?
除此之外,有的家長會一直坐在孩子身邊陪伴學習,但是手里卻在不斷刷著手機,當覺察到孩子不專心時,就抬起頭說道:「趕緊寫,別磨蹭!」
估計很多家長都犯過這樣的錯吧。
當自己不能夠以身作則時,還怎麼要求孩子去自律呢?
如果這時候,家長可以把手里的手機換成一本書,那效果肯定是截然不同的。
要想孩子專心學習,自主學習,那麼家長就要為孩子創造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和家庭氛圍。
5、家長對孩子獎懲要適合,要讓孩子戒驕戒躁
我的小外甥今年上四年級了,姐姐一家非常注重孩子的學習。
孩子考好了,家長比孩子還高興;孩子考不好,家長比孩子壓力都大。
其實,這并不是一個好的情緒。
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要做到心態平和。不能這次考好了就使勁獎勵,沒考好就劈頭蓋臉地訓斥。
這樣孩子一會兒得意忘形,一會兒受挫消沉,他們對成績的感知就會停留在父母的情緒上。
作為父母,應該做孩子的情緒疏導者,而不是自己先失去控制。
當孩子成績優異時可以適當獎勵,但也要讓孩子明白,只有堅持下去才能獲得更好的成績。
當孩子成績下降時,家長要及時鼓勵,讓孩子知道,成績波動是很平常的事情,只要做好查漏補缺,很快就能提升。
當父母在孩子面前失控的時候,我們是無法奢望能培養出一個自控能力好的孩子的。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長們要從孩子小時候做起,針對孩子的性格特點,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