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淡定的有愛的媽媽,一個熱情開朗的父親,男孩的成長才會更加健康和陽光。
談到孩子的性別,很多父母就不由得感嘆:養育男孩比養育女孩累。
養育孩子確實「男女有別」,相比之下,男孩似乎更加好動、幼稚、不聽話。
但是,養育男孩更累的鍋,男孩不能背。
事實上, 孩的智力和語言發育都要比女孩晚;養育男孩的「累」,可能是父母角色錯位、方式不對。
那麼在男孩成長的過程當中,爸爸和媽媽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才是對男孩更好的養育方式呢?
媽媽不嘮叨
有一次我在小區樓下,看到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在爬坡,上上下下不亦樂乎。
他的媽媽走過來,開始嘮叨:
不許爬了!
媽媽都說了多少遍了,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
你根本不重視勞動,弄得臟兮兮的像什麼樣子!回家還要洗衣服……
媽媽的語速越來越快,態度越來越兇。小男孩最初聽到還停頓一下,看媽媽一眼,后來直接像沒聽到一樣,完全屏蔽了媽媽的嘮叨,自顧自玩耍。
其實從育兒的角度來講,男孩爬坡是體驗自然,是開心的體驗;從媽媽的角度來看,爬坡存在著一定的潛在風險,媽媽要面對孩子可能受傷的恐懼。
嘮叨到最后的結果就是:孩子根本聽不進去,媽媽再怎麼嘮叨,他該怎麼玩他怎麼玩;這時候媽媽就會覺得更生氣,更加嘮叨。
研究發現:女孩的大腦對語言加工得更加縝密,而男孩相對較弱;女孩通常比男孩說話早,而且表達能力更好。
媽媽作為女性,在育兒中更加謹慎,更善于表達(嘮叨),一旦孩子不聽話或者調皮,爬上爬下,媽媽容易反應過度,就會特別嘮叨。
在所有可能引起男孩激烈對抗的行為里,「媽媽嘮叨」絕對排在第一位。
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發現,男孩會「選擇性失聰」,其實這是他的一種「自我保護」。
男孩不想去正面接觸媽媽的嘮叨,所以會假裝不理你。
「嘮叨」還會帶來深層次的傷害:破壞男孩內心的安全感,會讓孩子覺得做什麼事都會有人責怪他,最終漸漸不敢去探索世界。
失去了「勇氣」的男孩,就像被折斷了雙翼的雄鷹,無法在廣闊的天空翱翔。
明智的媽媽明白: 養育男孩的過程中,愛、關心、呵護,是最重要的;嘮叨、不斷地叮囑是一定要警惕的。
媽媽不控制
《隱秘的角落》里面朱朝陽的媽媽周春紅是個典型的「控制型」媽媽。
她不許兒子有任何隱私,「有什麼不能跟媽說的」是她的執念。
朱朝陽想學游泳,洗澡的時候戴著泳鏡練憋氣,周春紅盯了半天:「你洗澡拿游泳鏡干什麼?
她給兒子熱了一杯牛奶,兒子正在看書說待會喝。她感受到自己的「權威」被挑戰了,非逼著孩子喝下去。
班主任提醒她,朱朝陽盡管成績好,但在學校不合群,受孤立。
她毫不客氣地懟了回去:「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交朋友是進入社會才做的事。」
「控制型」媽媽通常會把自己的規則和要求變成「毋庸置疑」,絲毫不顧忌兒子的感受和想法。
周春紅對兒子看似是「全心全意」的好,但本質上,她并沒有把孩子看成獨立的人,而是一個依附的「物品」,希望為自己增光添彩,最終導致了「好學生」朱朝陽變成了一個「壞小孩」。
黃瀾曾說過: 很多父母是對孩子有一種深深地擔憂,認為孩子在做選擇的時候千萬不能犯錯,也不能接受孩子出現錯誤。但是太強勢的控制,反而會讓孩子失去自主權利,走向更反面。
媽媽對孩子的控制,不是愛,而是傷害。
「控制型」的媽媽,以「愛」之名行「傷害」之實。父母本為孩子好,可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利后,卻毀掉了孩子。
電影《無問西東》中沈光耀媽媽的一段話,令人感觸頗深:
「當初你要離家千里,來到這麼個地方讀書,你父親和我都沒有反對過。因為是我們想你,能夠享受到人生的樂趣。
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同你自己喜歡的女孩結婚生子,注意不是給我增添子孫,而是你自己,能夠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
這樣開明的媽媽,不禁令人點贊:她首先為兒子考慮的是,他怎麼才能過好人生,而不是以愛為名讓兒子背上沉重的枷鎖,不讓兒子為父母而活。
智慧的媽媽給孩子自由,而不是把自己的生命價值延續到孩子身上;智慧的媽媽給孩子空間,讓孩子有權為自己的人生做主。
爸爸多陪伴
樊登曾分享過他和兒子的趣事:
有一次,他陪著兒子的時候,在旁邊刷手機。
兒子要求:爸爸,你陪我玩兒呀!
他頭也不抬地說:我在陪你玩兒呀!
兒子生氣地指了指他的手機,說:你根本沒有陪我!
不禁令人啞然失笑。生活中,又有多少爸爸都在這樣「陪伴」兒子呢!
在養育男孩的過程中,媽媽充當了主力,而實際上,對于兒子的成長來說,爸爸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爸爸最應該做的一件事就是陪伴兒子;一個好爸爸應該拿出時間來陪孩子玩各種各樣男人的東西,并且讓孩子更多地了解爸爸。
樊登講書中提到一個案例:
最初他用微信音頻直播給大家講書,在他錄制的那段時間,兒子會安安靜靜地坐在他身邊,拉著他的胳膊聽。
四十多分鐘的直播,孩子一聲不吭,還會幫爸爸看計時,提醒爸爸60秒快到了。
兒子覺得能夠了解爸爸在干什麼,能夠參與到爸爸的工作當中來,特別有成就感。
現實中,很多爸爸也許會說,我工作很忙,經常要出差,陪伴孩子存在困難。
心理學家指出: 爸爸經常出差也沒關系,只要回家之后,能夠跟兒子玩兒男人才能玩兒的東西,就是高質量的陪伴。
比如,爸爸可以和兒子玩兒「打架」的游戲,打架的過程中搞不好都會打疼了,那也沒關系,因為打疼了也是讓他學習的過程。
對待男孩的一些行為,爸爸和媽媽會有截然不同的態度:
拿爬土坡這件事情來說,男孩渾身弄得臟兮兮,媽媽就會說,趕緊擦、趕緊擦;爸爸說沒關系,隨便。
爸爸帶著男孩去做諸如修腳踏車、換燈泡、給汽車做保養……這樣的事情,可以讓男孩知道這是男人們該做的事情。
男孩在爸爸角色的影響下,在爸爸的陪伴中,所學到的東西要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爸爸帶大的男孩,更有勇氣、擔當和責任心。
爸爸做榜樣
三孩爸爸霍啟剛的「育兒理念」非常獨到,養孩子低調、有章法、接地氣。
他曾在微博,曬出帶兒子下田插秧的照片。
一家三口頂著強烈的大太陽,卷起褲腿,彎著腰,扎在水田里插秧苗。手腳都沾滿了泥。
之后就在破棚里,做一頓簡單的農家飯菜吃。
在這種教育下,孩子自然體驗到了勞作的意義,也懂得一蔬一飯來之不易,值得珍惜。
他還分享過的與孩子一起下廚做飯,當父子協作完成一道菜,笑容里藏著滿滿的成就感。
好不好吃不是重點,重點是從頭到尾,父子一起參與,一起分享。
霍啟剛的兒子生在富豪家庭,卻能吃苦,動手能力強;有豪門的背景,卻沒有豪門的傲氣。
我們在感嘆別人家爸爸「育兒有方」的同時,不要忘記了一個重要的原因:他就是這樣的人。
爸爸是兒子最好的榜樣。
謙卑、低調的爸爸給到孩子的,是淳樸、內省的愛。
爸爸樹立好榜樣,兒子會更加獨立、堅強、熱情,有更強的自我認同感。
龍應台曾說過:父母都是有有效期的。
養育男孩,父母應珍惜寶貴的親子時光,擺正位置,媽媽「退」一步,爸爸「進」一步。
一個淡定的有愛的媽媽,一個熱情開朗的父親,男孩的成長才會更加健康和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