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現象:
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差,努力了一段時間后也沒有明顯提高,就放棄了學習;
有些孩子,人緣不是很好,當他們嘗試主動與人交往卻沒有得到積極反饋,就封閉自己的內心,拒絕社交;
包括現在的很多成年人,很喪很懶、拖延癥晚期,對學習、工作都沒有了熱情······
其實,這些看似常見的現象背后,有更深層的心理問題值得我們探究。
他們中絕大多數不是沒有能力面對那些困難,而是陷入了一種 「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中,缺乏信心和積極性。
「我努力也沒用,還不如盡早放棄」
「我根本不是學習的料,就這樣了」
「反正大家都不喜歡我,我再也不要跟任何人交流」
······
「習得性無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個概念,泛指因為重復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
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
多次實驗后,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
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
后來心理學家又對人做了各種觀察實驗,也得到了與習得性無助類似的結果。
習得性無助感最常見的描述是:一個人認識到 自己做什麼都不能控制事情的結果,于是消極地面對生活,沒有意志力去戰勝困境,主動性降低,容易陷入無助、沮喪和絕望中。
這種無助感,會讓人放棄所有的行動、自我設限,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造成這種心理狀態的原因,除了長大后不斷遭受的挫折與失敗,小時候的成長過程也影響深遠。
父母的哪些教育方式,容易讓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
一、不必要的保護、限制
孩子生命的早期,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與熱情,他們天生就是積極、喜歡嘗試與探索的。
東摸摸西看看、不管拿到什麼都放嘴巴里嘗嘗、用腳踩踩落葉水坑、爬爬冰涼的地面、站在沙發上蹦蹦跳跳、從台階上往下跳······
在這些過程中,難免會犯錯、給家長帶來麻煩、給孩子自己帶來一些不好的體驗,比如吃到沙子、摸到很燙的水杯等,但都是他們成長必須要經歷的事情。
可是有些家長,出于對孩子的保護,或是不想收拾「殘局」,總是 限制孩子的活動,「不許、不準、不能」常掛嘴邊,要麼就是大驚小怪地提醒孩子「危險」、「小心」。
久而久之,孩子這也不敢碰,那也不敢摸,不敢「越雷池半步」,把自己局限在了一個狹小的「安全」范圍內,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恐懼和不信任。
越是不做,就越是不會,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掌握不了。
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通常都很膽小、不自信,做事畏畏縮縮,只敢「打安全牌」,缺乏挑戰和冒險精神。
真正為孩子好,父母應該給他們 嘗試權,安全范圍內,允許他們充分地探索、感受周圍的各種事物。
孩子能做的事情,鼓勵他自己做,培養各方面的生活技能。
對各種事物有充分的認知和了解,具備獨立自理的能力,會給孩子一種控制感和安全感,自信心也得到提升。
二、不恰當的評價方式
孩子年齡小,自我認知不足,因此對自己的認識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父母的評價。
可是很多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語言,動輒對孩子批評諷刺、打擊、潑冷水,有意無意間說出的一些話,可能就會讓孩子產生負面的心理暗示,認為自己不行。
-「媽媽,我以后要當一位科學家!」
-「就你這成績,還科學家,找得到工作就不錯了。」
隨意給孩子貼標簽:
「你數學天分不好」、「你不會跳舞」、「真是膽小」、「你不行的」;
孩子犯錯了:
「你有什麼用?」、「笨死了」、「豬腦子」······
這些破壞性的語言和負面評價, 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認為自己就算努力也不能取得好結果,整個人都很消極。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導演周軼君走訪了號稱世界教育強國的芬蘭,在那里,一直提倡積極教育。
不隨意貶低人、不給人貼標簽,不管是學校還是家庭教育中,都充滿了對孩子的接納與寬容。
那里的孩子,不為競爭而學習,不會被拿來與別人比較,他們都能遵從自己的內心,成為最好的自己。
當一個班里有孩子數學不好時,老師不會否定孩子,而是反思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在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中融入數學,來幫助他提高數學能力。
這啟發我們父母, 永遠不要輕易地去給孩子負面評價,否定他整個人,多從可調整的因素上找原因,比如努力的程度、方法好不好、態度認不認真。
孩子成績很差,不要罵孩子笨、智商低,而是鼓勵孩子多付出努力,慢慢進步。
給孩子犯錯誤權,少一點責怪、辱罵,多包容,關鍵是引導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正確的方法、收獲經驗,從而得到成長。
哪怕孩子暫時做得不好,也不要過早下結論,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也要相信孩子經過不斷的努力、調整,一定會越來越好。
否則只會產生這樣的后果:你總說孩子沒用,后來他真的沒用了。
三、不正確的歸因
有些孩子,一遭遇挫折就覺得是自己整個人的問題,并把某一方面的問題延伸到方方面面,而且覺得自己無論怎麼努力,也改變不了結果。
學習差就認為是自己天生不是讀書的料、智商不夠;
人際關系處理不好,就認為是自己有問題,容易被人討厭;
一時遭遇困難,就認為未來也將永遠處于這樣的困境。
這些不正確的歸因方式,讓孩子把自己置于一種非常絕望、無法改變的境況之中,于是放棄抵抗,「破罐子破摔」,這是非常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 引導孩子形成積極思維,遇到困難學會從可以改變的事情上著手,而不是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怪圈。
比如孩子成績不好,和他一起找原因:「你不是學不好,只是還沒有學好。我們是不是不夠努力呢?還是沒有找到好的學習方法?」
夸獎孩子時,也不要簡單地夸孩子「聰明」「招人喜歡」,而是 更具體地夸獎孩子的某種質量,比如「夠努力」「態度認真」「細心」,「樂于助人」「善解人意」「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
如果孩子遇到困難,幫助孩子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通過努力做一些哪怕很小的事情。
在孩子完成任務后,給予適當的鼓勵,幫助他逐漸積累起自信、控制感。
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這些體驗和訓練,讓孩子跳出消極、固定的思維,形成積極的成長型思維。
尼采曾經說過: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一個受苦的人,如果悲觀了,就沒有了面對現實的勇氣,沒有了與苦難抗爭的力量,結果他將受到更大的苦。」
我想,我們的教育,不是讓孩子一直處于順境、從不需要經歷風雨,這也是做不到的;而是讓孩子 哪怕在逆境中,也有足夠強大的心理和智慧的思維,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獲得新生。
別讓這種「習得性無助」的心理,限制了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