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暴躁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狂躁的父母:父母像暴君一樣對待孩子,卻期待孩子成為天使

li李 2022/11/29 檢舉 我要評論

知乎上有人問:父母的情緒會影響孩子一生嗎?

一個高贊回答說:我真的在用我的一生治愈童年,卻發現一輩子也治愈不了。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艾爾弗有一句直達所有父母心尖的話: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會一點一滴地滲入孩子的血液,嵌入孩子的靈魂。

《暖陽之下》中有這樣一個情景:

上幼兒園的朵拉和最好的朋友打架了,媽媽讓她給小朋友道歉,沒想到朵拉大聲喊道:

「我不要道歉,誰讓她惹我了?」

當媽媽再次讓她道歉時,小小的朵拉暴跳如雷:「我不喜歡別人強迫我!你老吼我,你為什麼從來不跟我道歉?」

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 強迫性重復」,指的是有的人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不斷重復類似自己曾經歷過的一切痛苦。

如果長期被父母的壞情緒浸染,孩子會情不自禁自然而然地模仿父母,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和人格的發展。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像暴君一樣對待孩子,卻期待孩子成為天使。

卻忘記了,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的態度就是孩子的態度,父母的言行決定了孩子命運的走向。



每個暴躁的孩子背后,

都有一個狂躁的父母

心理學家約翰·鮑比曾說:一個優秀家庭的背后,屢屢站著一對好性格的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父母怎麼做,孩子就怎麼照做。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還不懂得分辨的孩子,都會看在眼里,全盤照收。

曾經看到過兩個有著鮮明對比的故事:

在英國有一個真正的書香門第,愛德華家庭。

老愛德華是一位年高德邵的哲學家,一生為人極其嚴謹勤勉,砥節礪行。

更令人驚奇的是他的子子孫孫中有一人當過大使,二十多人當過議員,十多位是大學校長,八十多位是文學家,六十多位是醫生,一百多人是教授。

可謂是世代書香、家學淵源,青史留名。

而另一個珠克家族與之相比卻天懸地隔。老珠克是遠近聞名的酒鬼和賭徒,一生無所事事窮極無聊。

其子孫后代中有四百多人酗酒致殘或死亡,六十多人犯過詐騙或盜竊罪,七個殺人犯,整個家族沒有一個子孫能夠才氣過人。

父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的課堂。父母的行為情緒,無一不時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方向。

如果父母的情緒暴躁,更是對孩子熏陶成性,影響深遠。

曾經知乎有人問:有一個脾氣暴躁的父母是一種什麼體驗?

不少回答讓人猝不及防地心碎了一地。

「學會以暴制暴,甚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學會了冷漠,看誰都不懷好意。」

「無數次想死的心,抑郁了好久。」

「為我貢獻了大部分的童年陰影,成年以后一直在治愈童年。」


《當怒火傷害你的孩子》一書中說:

憤怒會投下長長的陰影,不僅有即時的殺傷力,而且會損傷孩子的情商和社會性。

父母在一次又一次肆無忌憚地對孩子發脾氣后,表面上破壞性不大,但其實背后對孩子有著致命的殺傷力。

孩子不僅僅和父母距離越來越遠,更是在心理方面會出現非常負性的變化。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家有一條異于常人的家規:如果孩子犯錯,必須受到應有的懲罰。但懲罰方式,由孩子自己提出來并加以施行。

因為如果孩子犯了錯,父母的怒吼只能會雪上加霜,治標不治本。

我們究竟從哪里得到這麼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想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讓他感覺更糟呢?

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認識到犯錯的后果,并知道錯在哪里,如何去面對,繼而去更好地改正。

整個過程中,父母的情緒就顯得尤為重要。

父母的臉色,是孩子整個世界的顏色;父母的壞情緒,不該讓孩子用一生來買單。



父母情緒穩定,

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作家周國平說:父母的情緒,是孩子生活中最沉重的負擔。

猶如兒童繪本《大嗓門媽媽的故事》:

故事中,小企鵝被暴躁的企鵝媽媽吼得「四分五裂」,企鵝媽媽備嘗艱苦走遍全世界才找到孩子的殘體,一針一針將它重新縫好。

繪本藝術可以用夸張的方式修復孩子的軀體,但在現實中,我們又該如何去修復被吼傷的孩子呢?

父母「有毒」的原生家庭影響孩子一生。

1、心理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提出一個針對性心理學理論:習得性無助。

意思是說,因為之前出現的多次失敗或者打擊,導致心理出現了一種絕望和無奈的狀態。

猶如父母吼罵孩子,久而久之孩子會懷疑自己,慢慢變得懦弱,漸漸逃避問題,逃避人群。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性格會更怯懦,甚至于在成年后的工作中,也會敏感不自信。


《父母的語言》一書中有一個觀點我非常認同:

「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并不能影響孩子未來的好壞,但是父母與孩子交談中的語言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

為人父母最高深的智慧就是:情緒穩定的孩子好好說話。

2、性格影響

父母的日常情緒里,暗藏著孩子所有的未來。

父母情緒穩定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和幸福感。反之,則需要孩子用一生來治愈。

一個網友分享她的親身經歷:高三那年,媽媽剪碎了她的高跟鞋。

高三那年的一天晚自習,同學送了她一雙高跟鞋。第二天她還沒有睡醒,媽媽氣急敗壞地掀開被子,把那雙高跟鞋丟在她的床上。

她此時完全是懵的,只見鞋子已經被媽媽剪得不成型了,那是帶有綁帶的高跟鞋,上面的小胡蝶結裝飾也被她扯下來了。

她什麼都沒有反應過來,就聽到媽媽一直在罵「你穿這鞋干嘛,這是正經學生會穿的嗎?你是不是想氣死我?還想不想讀書了?不想讀書就去做ji」……

如今她已經27歲了,但至今她都不敢再買高跟鞋,甚至看到和當年類似款式的鞋子,她都會不自覺地打寒顫……

經常自我懷疑,總覺得自己配不上更好的東西。敏感、多疑,成了她怎麼也甩不掉的標簽。

英國教育協會教授斯塔彭認為:「 每次對孩子的怒吼,特別是重復不斷地訓斥孩子,孩子受到的傷害比被打更深重。

家長的憤怒,會讓孩子感到壓力,使用傷害性的語言,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自己就是不好的,是沒用的人。

負面的感受和體驗過多,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健康。

會導致孩子慢慢地變得無法專注、與其他同齡人相處困難、變得沉默寡言膽小怕事、又或者變得粗暴激進等。

一對情緒穩定的父母,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言傳為輔、身教為主,

才是最好的育兒方式

心理學上有一個「深井效應」:要想解決現在成年人身體上和心理上的眾多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尋找到最初的源泉,找到影響最大的「那口深井」。

事實是,被很多人忽視了的童年的經歷,才是影響終生的那口深井。

猶如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一書中寫道: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父母少講道理,多做榜樣,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1、接納孩子的情緒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孩子也不例外。

《游戲力與養育》中說,如果父母能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就能更好地接納自己的情緒。

接納孩子所有的情緒,好的不好的都包容接納。及時看到他的優點,就好比看一個裝著水的瓶子,著重要看裝了多少水,而不是還缺多少水。

當優點多于缺點的時候,孩子整個人都會是閃閃發光的。

育兒界中有個 0-100接納法,說當孩子出現各種消極情緒時,父母的接納和理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否定和壓抑孩子的情緒,對孩子有不可逆的傷害。

只有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時,孩子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從而有自我成長的空間,提高學習情緒管理的能力。

2、管理自己的情緒

不要把自己的情緒垃圾甩給孩子,他不是你的出氣筒,更不是你壞情緒的回收站。

《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大多數父母自身存在非常嚴重的情緒問題,更恐怖的是有87%的父母曾因情緒失控而發泄到無辜的孩子身上:

一個8歲男孩因沒有完成假期作業,爸爸失控踢上孩子的胸部:

12歲男孩因考試低于90分,情緒失控的媽媽對兒子一頓打罵后,把小小的他扔在了危險的高速上;


重慶一父親心情不好,憤怒之下遷怒于孩子,把襁褓中的親生兒子從天橋上扔了下去……

現在我們也經常會看到輔導作業時,父母各種情緒崩潰,撕作業本、撕書、打罵吼叫甚至關小黑屋……

情緒是會傳遞的,父母情緒激動失控時,孩子也會變得不安,長期下去,孩子會變成父母的樣子。

俞敏洪說過:「父母理性地跟孩子交流溝通,孩子才會養成心平氣和的情緒,才能夠從容不迫地面對困難與挫折。」

3、不斷提升自己

有位作家說過:「我原本以為自己為孩子付出了一切,到最后才發現,原來成全的,是我自己。」

改變孩子,從審視自己開始,育兒先育己。

不論處于任何角色,都要保持學習,強大自己,才會有隨時出發的勇氣和重新再來的底氣。

當孩子被父母積極向上的行為深深影響過,才會從心底里迸發出力量,才會無堅不摧地為自己的未來奮力一搏。

做60分的父母,100分的自己;富養自己,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有這樣一句台詞:

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凈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父母萬分疼惜的寶貝。

父母是優雅的騎士,孩子才會成為快樂的天使。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更不是父母的情緒垃圾桶,他是一個獨立的有意識的存在。

而父母終其一生,是要做孩子溫暖的港灣,給予孩子堅定的力量;做孩子最暖的原生家庭,讓孩子以后的人生路,被愛灌溉。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