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推薦
装修
日本印象
心靈語錄
影視新聞
娛樂明星
育兒分享
動漫影音
熱點新聞
设计
奇聞趣事
插畫趣聞
情感百態
生活常識
健康養生
創業職場
美食菜譜
生活小妙招
明星
健身達人
奇趣
生肖解析
搞笑貼圖
歐洲王室
你的家里有沒有松弛感,取決于你對這5件事的態度
2022/10/30

松馳感,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更是一種智慧的教育。

它帶給孩子的是滿滿的安全感和舒適感,而這些感覺都需要用愛、信任、接納和尊重作為根基。

心理咨詢師葉月幽曾講過一次自己帶娃旅行的故事,讓我深受啟發。

她開車100多公里,帶著兩個孩子去泡溫泉。

那個溫泉有一個配套的水上樂園,孩子帶上泳鏡才好玩。

可是,到達目的地之后,老大突然告訴她說「忘帶游泳眼鏡了」。

當時,她腦海里冒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

「我特意把游泳眼鏡放到門口,還特意提醒你那麼多次,你居然還忘,你有沒有一點責任心啊?

沒帶活該,誰讓你自己不記得,那你就自己承擔后果吧。」

然而,話還沒出口,小兒子就開始央求她:

「媽媽,你給哥哥買一個吧,溫泉這里就有賣的,沒有泳鏡哥哥就不好玩了。」

她心想:

「忘帶了就買一個?孩子不長記性怎麼辦?」

于是,她決定讓兩個孩子輪換著用同一個泳鏡。

老大嘴上沒抗議,臉上卻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

她看著更氣了,心想:

「好心好意帶你們出來玩,花這麼多錢,你們還不開心,真是小兔崽子白眼狼。」

本就憋著火的她,轉眼看見柜台上的眼鏡,在外面只賣二三十元,在這里居然要68元,她忍不住想脫口而出:

「果然出來玩就是浪費錢,真是花錢買罪受。」

話還沒說出口,她就被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敲醒了,這不就是她小時候母親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嗎?

只要她想出去玩,母親就總是在抱怨指責,這導致她不敢提要求,玩得也不開心,幸福感大打折扣。

就算是長大了能掙錢了,她也不敢開開心心去花。

再看看眼下,她帶著孩子驅車一百多公里,花費近千元,卻為了一副幾十塊錢的泳鏡,毀了孩子出來玩的好心情,讓一場精心策劃的親子旅行變得毫無意義,這才是真正的以小失大,得不償失。

想到這里,她毫不猶豫地給老大買了一個泳鏡,兩個孩子玩得很開心。

而她也無比慶幸自己沒有因為一時的賭氣,而毀了一次全家旅行的愉悅。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最近很火的一個名詞 「松弛感」

在生活和帶娃的壓力、瑣碎、疲累下,很多父母都讓自己活得像拉滿了的弓、擰緊了的發條、上了膛的槍,他們最需要的恰恰就是這種「松弛感」。

一個具有「松弛感」的家庭,不會把生活中的小意外、小狀況看作是威脅,更不會因此而情緒失控,反而會以更積極樂觀、穩定的情緒狀態應對生活中的一切。

而你對這五件事的態度,常常決定了你的家里是否擁有「松弛感」。

當孩子犯錯時:

你是指責,還是接納

看過這麼一個育兒故事:

一個小男孩不知道從哪里搞來了一些禁用的煙花爆竹。

他在一座橋邊開心地放煙花,結果被警察發現,警察說他違反了禁令要罰款。

他沒錢,只好找爸爸要。爸爸問他:「煙花是你放的嗎?」

他戰戰兢兢地承認,準備迎接爸爸的懲罰。

然而,爸爸并沒有責怪他,而是溫和而堅定地對他說道:

「罰款我可以交,但這是你借的,一年后還。」

于是,在接下來的一年里,他分外努力地擦皮鞋、打零工、送報紙,終于掙回了錢還給父親。

這個小男孩就是后來的美國總統里根。

這件事被他寫進了自己的回憶錄里,也讓無數父母明白:

當孩子犯錯時,云淡風輕地接納比劈頭蓋臉地指責和懲罰更有效。

教育學中有一個「諷刺性反彈」現象:

你越是不讓孩子干什麼,孩子偏要干什麼。你越是批評孩子,孩子越是不聽話。

與其讓怒火嚇壞孩子,不如輕輕責人,重重責事,做一個溫和而堅定的家長。

真正的松弛感,就是小題不大做。

當孩子撒謊時:

你是一味責罵,還是耐心詢問原因

曾看過一個街頭采訪,主持人問一個高中生:「小時候印象最深的事是什麼?」

高中生說:

「有一次,我說了謊,我很害怕我媽的反應。

因為我媽每次都會罵我‘不是個好東西’、‘白眼狼’、‘沒出息’,還會用掃把狠狠地打我。我特別想大聲對她說:‘我說謊,都是被你逼的。’」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說過:孩子之所以撒謊,是因為他需要撒謊。

很多時候,孩子撒謊都是為了逃避懲罰。

所以,當孩子撒謊的時候,我們與其責罰孩子,不如先冷靜下來,耐心地、搞清楚孩子說謊的原因,對癥下藥。

記得有一次,小外甥偷拿了表姐十元錢。

表姐知道后,沒有怒不可遏,而是不動聲色地像平常聊天一樣問外甥:

「你最近有沒有什麼特別想買的東西呀。」

外甥遲疑了一下,說:

「我沒什麼想買的。」

表姐接著展開心理攻勢,先是誘惑外甥:

「機會只有一次哦,你只要說了,媽媽就可以幫你實現。」

見外甥迅速陷入思考中,表姐乘勝追擊,對外甥說:

「你想要什麼就說,千萬不要自作主張地做不好的事情哦。」

結果,表姐的話剛一說完,外甥就滿臉通紅地低下了頭,怯生生地從兜里拿出了那十元錢,對表姐說:

「對不起媽媽,我想買冰淇淋吃,可我怕你不讓我吃,所以我偷拿了你10元錢。」

只有傾聽孩子內心的需求,弄清孩子為什麼說謊,才能有的放矢地幫到孩子。

正如 「南風效應」所啟示的那樣:

刺骨的寒風只會讓行人把外衣越裹越緊,溫暖的春風才能讓行人主動脫下外衣。

當孩子身上出現問題,我們與其情緒激動地呵斥打罵,不如淡定從容地用愛感化。

只有先讓孩子感受到愛,孩子才會如你所愿地從善向上。

當孩子和你溝通時:

你是說教,還是輕松快樂地閑聊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很多父母會很苦惱:為什麼我說什麼,孩子都聽不進去?

可孩子卻在抱怨,自己的父母是一個「聊天終結者」。

不管你說什麼話題,他們總能想盡辦法地教育你幾句:

「我跟我媽說,今天我們班有兩個同學打架,我媽說,操這閑心不如把學習搞搞好。」

「我跟我媽說,我考試沒考好,我媽說,娛樂喪志知道嗎?整天就知道瞎玩,能考好才怪呢。」

「我問我爸,為什麼螞蟻會認路?我爸踢我一腳說,你怎麼那麼多事?」

當我們和孩子的聊天對話里充滿了命令式、教導式的語言,孩子就離我們越來越遠。

超級學霸史愷昇有一個特別會聊天的爸爸。

他的爸爸從來不會刻意地教導他,而是喜歡通過聊天的方式慢慢引導他。

爸爸能從一個小瓶蓋說到圓周率;

能從彈珠上教會他4×5和5×4的真正意義;

能從外星人的手指說到十進制和二進制的優勢。

爸爸還經常開車帶他去各個地方,一路上跟他討論各種問題,不管他說得對還是錯,爸爸都不會批評他,而是鼓勵他自己去尋找答案。

他跟爸爸就像是無話不談的朋友。

我們不妨也向這位爸爸學習,放下父母架子,放棄評價和說教,蹲下來,像同齡人似的跟孩子平等地溝通,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孩子。

如此,我們才能給孩子一個輕松和睦的家庭氛圍,滋養孩子的一生。

當孩子取得成績時:

你是由衷地贊美,還是故意潑冷水

一位網友曾在網上推文說:我最討厭父母說「別驕傲」這三個字了。

每當我考出好成績,跟媽媽報喜時,媽媽都會給我潑冷水:

「別驕傲,雖然你這次有進步,但離優秀還差得遠呢,你看看人家……」

作家艾小羊也曾說過自己被爸爸潑冷水的往事。

高中時,她好不容易從學渣逆襲考了第一,激動地告訴父親。

父親只是淡淡看了她一眼,說道:「你這是瞎貓撞上死耗子,有什麼可興奮的?」

父母故意給孩子潑冷水可能是為了防止孩子驕傲自滿,刺激孩子繼續努力。

但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贊美,真正能讓孩子勇敢、上進的也從來不是打壓,而是父母由衷的肯定。

兒子小的時候,我一直都處于一種神經緊繃的狀態,對他的要求也很嚴苛,導致他壓力很大,性格也變得膽小怯懦。

為了讓兒子變得勇敢自信,我學著讓自己松弛下來:

只要兒子有做得好的地方,我都會毫不吝嗇地肯定他,表揚他。

兒子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我會溫柔地鼓勵他再試一次;

哪怕他還是做不好,我也會放平心態:「沒關系,誰都有做不好的時候。」

漸漸地,我發現兒子開始積極努力地探索,認真熱情地做好自己手里的每件事。

孩子需要我們的肯定和贊美,為他筑起自信的長堤,需要我們的寬容和鼓勵給他們注入克服萬難的勇氣和力量。

只要你的一句贊美,孩子就能勇往直前。

當孩子想嘗試時:

你是包辦代替,還是放手讓孩子自己做

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

孩子想要拿遠處的玩具,父母看懂了他的意圖,二話不說,疾走幾步,把玩具拿給了孩子。

孩子想要接杯水喝,父母怕燙著他,慌忙幫孩子接好水。

孩子想要騎腳踏車,父母怕他摔倒受傷,一直寸步不離地扶著他,跟著他。

結果,孩子越長越大,膽子卻越來越小,人也越來越懶。

武志紅老師曾在《家為何會傷人》里一針見血地指出:

「父母越強大,孩子越弱小。

因為,父母打斷的不止是孩子的探索之路,更是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是孩子面對挫折和挑戰時的自信程度。」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習得的過程,父母的過度擔心,過度包辦恰恰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阻力。

同事曾給我講過這麼一件事:

她老公要送孩子去參加一個野外夏令營,她特別緊張。

因為孩子從來沒有離開過她,她擔心孩子出門在外無法照顧好自己。

但是,她拗不過老公,揪著心把孩子送走了。

接下來的幾天,她看著夏令營老師發來的照片,簡直不敢相信這是自己的孩子:

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居然學會了煮面、洗衣服;

平時幾個台階都不敢蹦的孩子,跟著同學們爬高踩低,好不快活;

以前走幾步就喊累的孩子,堅持走完了15公里徒步。

此時,她終于明白:原來,她低估了孩子自身的潛力。

自己的過度擔憂,反而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其實,孩子的成長就是父母不斷放手的過程。

心大一點,放下對孩子的焦慮和擔憂,對孩子保持信任和祝福,多給孩子一些嘗試的機會,孩子會比我們想象的更棒。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有段話說得特別有道理:

「人們并非被不利的事情搞得心煩意亂,而是被他們對這些事件的看法和觀念搞得心煩意亂,人們帶著這些想法,就會產生不健康的負面情緒,如暴怒、焦慮和生氣。」

孩子成長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各種問題。

我們對待這些問題的態度,決定著孩子心靈的溫度,決定著他的成長過程是陽光還是黯淡。

擁有松弛感的父母,家庭是溫暖的,孩子是幸福的。

所以,我們不妨松松神經、修煉心態,先努力成為一個溫暖有力量的父母,再用自己身上的光照亮孩子的路。

精選推薦
七位女護士完美詮釋「人間精靈」,這部劇必看!
2023/11/04
甜蜜結婚or遺憾收場?揭秘日本娛樂圈5對情侶的悲喜人生
2023/11/04
平成30年的廣告界,她是唯一能與木村拓哉相提并論的人
2023/11/04
9歲替父還債2千萬,25歲被丈夫背叛,負債6百萬,今終遇良人,網贊:否極泰來
2023/07/05
張柏芝三兒子正臉照曝光!長子高大粗獷次子帥氣,小兒子「混血臉」太像她
2023/07/05
小小彬「推掉巨額酬勞」回歸校園變身資優班學霸,10年後近照曝光,肉臉全消「成小鮮肉帥哥」網友直呼:認不出
2023/07/04
「身家過百億」20年不變「不老童顏」林志穎台北豪宅曝光,里面竟全是這種高科技,羨慕了!
2023/07/04
消失17年!八點檔女星嫁美國「45歲產下雙胞胎」 「甜曬三男人背影」頂金髮身材辣到爆
2023/07/04
賈靜雯與黃聖依罕「同框」!同是失去美顏和濾鏡後,網友:一個是真美一個卻不可言喻
2023/07/04
謝金燕替父還完2億債,45歲終活出自己!買上億豪宅只為躲避狗仔,鄰居都是名人,「走到大門得搭接駁車」網友:好想和你做鄰居
2023/07/04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