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二胎家庭來說,養育兩個孩子最大的壓力,不是金錢,不是時間,而是倆娃之間的相處。
朋友麗麗深夜發朋友圈求助,配圖十分崩潰。
原來,她的兩個女兒又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姐姐咆哮扔東西,妹妹大哭喊媽媽,房間里亂七八糟,一片狼藉。
麗麗寫道,每次兩個孩子爭吵時,都是毫不相讓,讓她感到強烈的挫敗感和無助感,原本想讓孩子互相陪伴,結果有可能變成仇人,我錯了嗎?
(圖片來自朋友圈,已授權)
麗麗的反問,讓同為父母的我內心百感交集。
作為父母,我們盡其所能為孩子好,希望在自己離開世界的時候,孩子還有一個和他血脈最親的人陪伴。
但很多人忽略了,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難題,需要父母智慧的引導和幫助。
制造平衡,是最好的關愛
前些天,孫儷在微博上發了一個長文,記錄自己與兒子等等的聊天。
等等說他不想做哥哥,想做弟弟或妹妹。
有時他覺得做哥哥壓力很大,每個人都覺得他讓妹妹是理所應當的,他做了好事不會被表揚,妹妹做了一點點就會收到大家的無數贊美。
他覺得很不公平。
(圖片來源于微博@turbosun,侵刪)
這個十歲的孩子,心中充滿了委屈,而這些委屈是大人們對待孩子的態度帶來的。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對待老大、老二的養育存在偏見,甚至出現對某一個孩子的明顯偏愛。
心理學家薩洛威研究發現:
如果父母明顯偏愛某一個孩子,那麼孩子們成年后往往相處得非常糟糕。
當然,家庭之中絕對的公平也很難存在,對待孩子,制造平衡是最好的關愛。
要重視老二到來后老大心理上的偏差,不要一味粉飾老二是孩子最好的陪伴,而是要正視老二給老大生活上可能帶來的打擾。
對年齡、能力等方面處于弱勢的孩子,要給予更多的幫助。
當然,這種幫助的角色,可以多讓另一個孩子去扮演,增加兄弟姐妹之間的親密度。
作家麗罡在書中寫了一個非常好的辦法。
比如,當你指導二寶做作業時,記得告訴大寶,說二寶年紀小,學習能力不行,更需要幫助。
或者,你給大寶買了一件新衣服,要記得跟二寶說,大寶要參加學校的一場特殊活動。
父母只有根據孩子不同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兩個孩子之間的平衡,才能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
正如《奇葩說》里謝楠所說,在小孩的世界里,爸媽的關注度就代表著愛,而愛的濃度就是一切安全感的來源。
正確引導,是最好的幫助
阿楠是朋友口中的模范媽媽,她有兩個相差2歲的兒子,但這兩個孩子,完全不同于我們想象中的樣子。
一般來說,兩個男孩的家庭,每天肯定都是打打鬧鬧的武俠劇。
但這兩個孩子,相處很和諧,任何事情都是商量著解決。
如果遇到沖突,兩個人就會來一局技術比拼,通過打游戲、扳手腕甚至是跑步比賽來解決。
朋友紛紛來取經,阿楠說,這也是不斷摸索出來的結果。
對于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處理,阿楠通常采取不評判、不代替的原則,引導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
慢慢地,兩個孩子自己找到了解決沖突的最佳辦法,就再也不會來找爸爸媽媽了。
不評判,意思是在解決孩子間矛盾的時候,不直接給孩子貼標簽。
西爾斯親密育兒法中提到,父母要判斷行為的好壞,而不要將價值判斷加諸孩子。
比如,你錯了、你不禮貌、你是個小氣鬼......每一句父母對孩子的定義,都會增加孩子的反彈情緒;
更糟糕的是,當你未曾了解事實就貿然下決定的時候,有可能冤枉了他,讓他產生按照父母標簽去表現的想法,產生心理學上的標簽效應。
不代替,意思是不直接代替孩子處理問題,給出答案。
正如《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中所說,當你不斷告訴孩子做什麼,他們就沒有機會自己思考、探究其他選擇了。
比如,你把東西還給他,要分享、沒什麼大不了的,給姐姐道歉、都別哭了,兩個人互相抱一抱......
每一句父母給孩子的指令,都只是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而不給孩子任何自己解決問題的選擇和機會。
無論發生任何事情,都要讓孩子去表達事情的經過,多問發生了什麼事情;
讓孩子去談論自己的感受,多問事情發生后你們感到怎麼樣;
讓孩子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多問有沒有辦法讓兩個人都開心呢。
心理學教授勞里·克萊默說:
「和朋友關系不同,手足關系是沒辦法選擇的。
因此,在日復一日的沖突中,你學會了談判和妥協。」
讓孩子自己解決兄弟姐妹之間的問題,不僅可以促進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還會為孩子進入社會、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打下基礎。
區分彼此,是最好的尊重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個雙胞胎的故事。
雙胞胎的父母認為讓孩子共享東西可以增進彼此的感情,因此,孩子從小在物品使用上不分彼此,衣服誰穿都可以,玩具誰玩也都行。
當孩子和父母分開房間睡覺后,也是兩個人同住一個房間,即使家里還有一個房間沒有人住。
兩個孩子一天到晚共享空間、時間和所有的東西,再加上她們年齡相同,發展階段也相同,經常會爆發沖突和爭執。
當兩個孩子分開上大學后,其中一個小姑娘特別開心,她興奮地說,我終于不用再和另一個人一起過生日了,我要自己享受自己的一切。
心理學研究證明,孩子在兩歲的時候,自我意識和物權意識就已經開始覺醒。
在他們建立自我后,他們更想把自己與別人區分開,更加享受自己支配物品的權利。
正如心理專欄作家吳在天所說,孩子從未感覺到真正擁有時,也不可能愿意真正地去分享。
尊重孩子的獨立意識,《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一書提到解決兄弟姐妹爭斗的第一個方法:
就是把每個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
幫助你的孩子理解,你對待他們是有區別的。
「誰的東西誰有權使用」、「要使用別人的東西必須經過他人的同意」,把家里的東西劃分好,老大的,老二的,爸爸媽媽的,共有的。
盡可能的在空間、時間和物品上尊重孩子的獨立性,會給孩子帶來更加充足的安全感,彼此之間的關系也會更加和諧。
不做比較,是最好的禮物
大火的《人世間》前段時間頻頻登上熱搜,很多網友看到劇中的父親對待老三周秉坤的態度,大呼人間真實:
「看著看著就哭了,這就是在家里永遠沒出息的我。」
周秉坤送父親回重慶的車站,父親對他的否定如同一柄柄鋒利的尖刀插向他:
「從小你哥你姐人家學習好啊,你呢?
你在你那個班里的成績,永遠都是倒著數。
心里沒數嗎?」
(圖片來源于《人世間》劇照,侵刪)
聽了父親的話,秉坤倔強地抬起頭,雙眼里充滿著憤怒和傷害。
當忍耐不住,崩潰爆發時,他對父親哭訴:
「都是一爹一媽養的,就我沒出息,我多難受你知道嗎?」
當父親強硬地回答,這不是事實麼?
絕望的周秉坤連聲高喊:「事實就該說嗎?事實就該說嗎?」
(圖片來源于《人世間》劇照,侵刪)
這一句句的反問下,藏著的是一顆被父親傷害的心,是渴望被父親看到、渴望父親認可和贊美的卑微的心。
這個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孩子。
孩子間的比較會讓某個方面處于劣勢的孩子長期處于自卑的心理。
而父母對兄弟姐妹之間的比較對孩子傷害更大,因為他們時刻處于被比較的環境之中,在本該最安全的地方承受著扎心的傷害。
正如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所寫,兄弟姐妹之間的嫉妒傾向很強大,而且兒童比成年更容易嫉妒自己的兄弟姐妹。
父母對于兄弟姐妹之間的比較,如同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埋下了一顆隨時可能爆炸的地雷,當它爆炸的時候,傷害的不只是他自己,也包括其他的孩子。
讓我們看到每一個孩子閃光的地方,及時的鼓勵和贊揚他。
要堅信每一朵花都有不同的花期,只要耐心等候,花自然會開。
寫在最后
兄弟姐妹之間的爭執雖然會讓父母焦慮,但是這并不完全是一種壞行為,他們會在和彼此的溝通中,積累和別人相處的經驗,掌握自己的底線。
兒童心理專家溫尼科特在《媽媽的心靈課》中寫過,如果家里沒有兄弟姐妹,孩子會錯過不合理的沖動帶來的樂趣。
不必驚慌,即使小時候他們會說,最討厭的人是對方,長大后他們依舊是最親的人。
讓我們盡力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剩余的都交給孩子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