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說過:「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專注力是學習的重要基礎,是影響成績與效率的重要因素。專注力差,學習效率自然就變低了。
家長群里,家長們總是抱怨孩子的各種不聽話:
孩子寫作業,如坐針氈,坐不住,一點都不安心。
孩子做事情,精力不集中,總是做小動作,轉筆、摸墻,各種作妖。
孩子拖拉磨蹭,磨洋工,不能按時完成作業,讓人著急崩潰。
孩子丟三落四,上學常常忘記帶作業、帶水杯,還要家長去送。
孩子上課老走神兒,做事也不專心,明明做這件事做成了另一件事。
這些都是專注力差的表現,問題出在學齡階段,但是卻在小時候就已經萌芽。
李玫瑾教授說,很多家長來找我的時候,都是在十五六歲、十三四歲上,我經常告訴你們晚了。
孩子的問題表現在青春期,實際上形成的不在青春期。要從早做起,從之前做起。人教育的關鍵期在6歲之下。
專注力也是一樣,要盡早培養,到上學的時候,孩子才能如魚得水,家長就會輕松很多。
專注力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通常在4歲左右,「有意注意」才逐漸形成,4-8歲是培養專注力的關鍵時期。
不過現在有的孩子接觸知識多,3歲也可以開始培養。我家二寶3歲,就很享受專注力訓練的過程。
我們通常認為孩子專心聽講、坐得住就是專注力強,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也只是表象,專注力可不只是這麼簡單。
一、專注力要有穩定性,就是要專注于最初的目標。
當準備做一件事情時,會設立一個目標,所有的工作都圍繞這個目標展開。
可是在過程中會被很多事情打擾,不管被多少事情牽扯精力,都不能忘記最初的目標。
很多孩子在做事的時候經常分心,一會兒玩個玩具、一會兒看看外面的小鳥、一會兒喝口水吃個水果,回到座位上時,就不記得自己真正要做的事情了,這就是專注力差的表現。家長要注意提醒孩子,時刻不忘最初目標。
二、專注力的穩定性,還表現在長久堅持,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坐得住」。
孩子做每一件事都需要坐得住,聽故事、讀書、玩積木、畫畫、練習樂器、寫作業,只有能安穩地坐下來,認真做完一件事,再去玩,才能提高效率,在短時間內完成任務。
做一件事還要有長性,學樂器、畫畫、寫毛筆字等等這些事情都非一日之功,需要長久的堅持,而且是常年累月的堅持,需要孩子有毅力。這些都需要家長的督促和堅持。
三、專注力的分配,一心可以二用
我們常說一心不能二用,這也不完全正確。孩子進行的很多活動都需要「手腦眼耳」并用,要同時調動這些器官。甚至同時做幾件事,就需要有良好的分配能力。
比如在聽媽媽讀繪本的時候,孩子能夠一邊吃東西、畫畫、玩積木,還能知道媽媽哪里讀錯了,看上去是在玩,實際上是在思考。既要走路,又要尋找目標物,這也是分配能力好的表現。
四、專注力的轉移,專注積極的事情,弱化消極的事情
在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情,但是因此而提不起精神學習,就得不償失了。逝去的時間無法彌補,最后吃虧的還是自己。
專注到積極的事情上去,做一些開心的事,會很快調整狀態,從壞情緒中走出來。這個能力看上去有點難,但是只要努力去嘗試,就會有很大轉變,需要家長給做好指導。
五、專注力的轉移,在不同事件中轉移,同時完成一系列任務
孩子們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玩玩具、看動畫片玩得正開心,卻到時間,該上課了。心心念念地放不下,上課也總是想著剛才玩的事情,無精打采的。
上幼兒園,有休息時間、有玩樂時間、有學習時間、有吃飯時間,每天都需要在不同事件中轉移,孩子總是沉迷于前一件事情,不能迅速調整狀態,是很糟糕的表現,非常影響做事效果。這一點一定要經常提醒孩子注意,糾正這個不良習慣。
六、專注力的廣度,大事化小
孩子也會遇到同時完成多項任務的情況,或者遇到一件很復雜的事情,完成有難度。這時會感覺手足無措,到底怎麼安排,先做哪個呢?
如果能將任務進行歸類、或者分解,先完成一件件小事,最后就完成了大事,事情自然會變得簡單很多,做起來就會從容不迫。孩子自己不會悟到這種解決思路,需要家長積極引導。
雖然不同年齡段的小孩在提升專注力的時候,家長需要注意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其專注度訓練的方法是共同的,因此家長可以通過一些訓練方式,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1、培養孩子抗干擾能力
家長對孩子抗干擾能力進行培養,其實對于他們專注度提升,也會有一定幫助。家長可以和孩子進行一些約定,例如將他們帶到較為嘈雜的環境里,規定孩子要讀完多少頁書,之后復述給家長就可以獲得獎勵。
那麼通過這種方式的培養,孩子可以逐步適應外界對自己的干擾,從而達到能夠無視周圍的各種誘惑,這對于他們的專注力提升很有益處。
2、讓孩子大聲讀出來
很多朋友在上學的時候,一定經歷過在自習課大聲讀書,甚至被老師要求大聲讀出來的場景。因為在大聲讀書的時候,專注力會達到非常高的程度,很難出現走神等情況。
因此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也可以這樣要求孩子,讓他們大聲將書中內容讀出來,這能提高他們的專注度以及效率。
3、對事情的過程進行鼓勵
許多家長在教育小孩的時候,可能會比較重視結果。例如在每次考試的時候,家長更加注重成績,而不是學習復習有沒有用心,這就容易使小孩產生誤解,認為過程并不重要。
因此也就容易使得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并不會注重過程是否需要一氣呵成,從而使得他們在遇到一點兒挫折的時候,情緒會變得非常暴躁,甚至會想要放棄。
所以家長可以學會鼓勵孩子,特別是當孩子開始做事,因為情緒暴躁想要放棄時,家長就可以給予孩子適當地鼓勵,讓他們重新燃起興趣。這一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孩子專注度,讓其做事具有連貫性,而且也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對于小孩專注力的培養,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應該盡可能地抓住關鍵期。此外,家長也應當給予他們一些耐心,畢竟專注力的培養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