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胎十月,一朝分娩。成為母親以后,孩子就徹底成為了我們的軟肋,我們忍不住小心地呵護著他們長大,不舍得他們離開自己的生活。
殊不知,從剪掉臍帶的那一刻開始,孩子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于人世,孩子越長大,父母越要學會從他們的生活中得體地退出。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12歲以后,父母要開始減少對孩子生活的干預,父母要學會用對待大人的方式去對待他。
十二歲是孩子人生中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孩子從青澀開始走向成熟,身體機能、心理發育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們渴望變成真正的小大人,渴望擺脫那個只會依賴父母的稚嫩軀殼,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
特別是要提醒各位母親:你們作為孩子們接觸最多人,更要學會放手,盡量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一、母親學會放手,孩子才能成長
作為母親,很容易為孩子們操勞過多,恨不得衣食住行全包,事無巨細地替孩子安排好人生。
從表面上看,這類母親是通過犧牲自己來滿足孩子的需求,但心理學家認為,這種溺愛本質上源于母親的自戀,在這個愛的結構中,是母親通過把孩子當成另一個「自我」來滿足。
看似無條件地給予孩子,背后是在滿足「自我」的需求,而這導致的結果通常是:孩子真實的成長需求被無視、被扼殺。
在母親一步步的無原則滿足中,孩子的「自我」成長空間被壓縮,慢慢變得無能又脆弱,需要依附母親才能生存。值得一提的是:長期處于溺愛環境中的小孩,他們其實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
因為人都是渴望獲得贊美,希望有個人的價值,母親的大包大攬,讓孩子的存在感變得過低,他們找不到自我的價值所在,無時無刻都會出現無力感。
想要掙脫父母的懷抱,卻又沒有真正的能力,在理想和現實的打擊之下,孩子們很難有真正的成長機會,這可能會導致他們未來難以有大成就。
另外,「保姆式」媽媽的過度關懷容易把孩子培養成「巨嬰」和「媽寶男」,他們的心智難以跟上生理發育的速度,生活和事業都會受到影響。
二、母親開始放手,孩子更加自由
很多中國小孩應該都聽過一句話:「你是我生的,你就得聽我的。」
這句話宛如一個魔咒,把孩子的一生都禁錮了起來,讓他們活在一個名為「愛」的牢籠中,一輩子都難以獲得自由。
母親以愛為名的束縛,往往會讓孩子們內心異常焦灼,個人幸福感會下降很多。
知名的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也說過:「沒有一個靈魂,愿意被別人的意志束縛,每個生命,生來要成為他自己。」
12歲是一個重要的節點,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慢慢開始走向成熟,他們對自由的渴望會更加強烈。此時母親的及時退出,能讓孩子擁有更廣闊的天地,自由野蠻地成長。
三、母親太強勢,孩子容易叛逆
教育專家認為,孩子六歲以下,父母的話是黃金;孩子十二歲以后,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的自我意識慢慢也會強大起來,更加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希望個人的想法和意見能夠得到支持。
如果這時候母親依舊要干涉孩子們的生活,強勢地替孩子們做選擇,這往往就會導致小孩感覺到個人的權利受到侵犯,他們的自尊心也會受到挑戰,進而變得叛逆起來,與母親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疏遠。
如果細心的一點人應該就會發現,孩子到了十幾歲的時候,就像一個「炸藥包」,稍微起一點火星子,都可能讓他們爆炸。
養了十幾年的小孩,突然間變得陌生起來,像仇人一樣對你,有時候可能并非都是孩子們的錯,父母不妨檢討一下是否自己過多地干涉了孩子的人生。
【最后總結】
作家龍應台說過:「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一位真正有大智慧的母親,懂得在適當的時候退出,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這樣才能讓小孩擁抱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