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說,優秀的父母才能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其實,好的教育從來都是點燃火焰,而不是在教育中灌輸知識
在朋友媛媽身上就發生了一件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她有兩個女兒,分別是9歲姐姐大媛、5歲妹妹小媛
姐姐說起學習就撅嘴巴、敷衍了事,而妹妹說起學習就表現得積極投入
這件事情在媛媽看來很是不解
明明是同一個媽生養
也明明是同樣的教育方式、還生活在同樣的教育環境下
為什麼姐姐不愛學習,而妹妹喜歡學習呢
有人說,十根手指有長短,該吃哪碗飯的人都是注定的
事實真相真的如此嗎?不完全是
正如,我們所認為的「差不多」、「一樣」,其實是存在很大的差異
同一個媽生養,有先后順序
同一個媽生養的孩子,一個喜歡學習、另一個不喜歡學習
你所謂認為的同樣教育、同樣生活環境真的一樣嗎?若細細扒來,區別還真是蠻大的
媛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過去的日子里,她一直認為對姐姐、和妹妹的愛是同等的,兩個孩子的生活環境也是一樣的
可隨著後來的育兒發現,她意識到,同一個媽生養的孩子也是有先后順序的
先出生的大寶,曾擁有過爸爸媽媽完整的愛,在相對于充足的物質、和情感滿足下,大寶就是溺愛下的典范:倔犟、霸道、不聽話
而二寶呢,從出生開始就要跟爸爸媽媽分享同一份愛,為了「爭寵」也知道做一些對自己有利的事情
如果你認為兩個孩子生活在同樣的環境、擁有著同樣的生活,就應該成長得一樣優秀,這樣的想法就是錯誤的
因為出生的先后順序體驗,讓他們一開始就擁有著不同的心理在成長
老大因為二寶的加入,身上完整的愛會慢慢被分享出去,這是先擁有后失去
也是一種從高處跌落的失落感
相比于老大的失落,老二所體驗的是先苦后甜
雖然一開始就在和哥哥姐姐分享爸爸媽媽的愛,但在這份競爭環境里卻越戰越勇
比如,老大挨訓時會倔犟哭鬧,老二會跑過來求抱抱、貼貼小臉,一頓操作下來想生氣都沒有理由了
很多人都說老大犟、老二精,其實老二身上的「精」,都是受到老大身上的殺雞儆猴效應影響,他們知道怎麼做能避免挨訓,也知道怎麼做能得到爸爸媽媽的愛
而一個帶著失落的叛逆心理孩子,和一個帶著挑戰的積極心理孩子,所帶來的成長狀態又怎會一樣呢?
同樣一份愛,會受到情緒影響
我們常說: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對大寶、和二寶的愛都是一樣的
可是,當我們真正遇上教育時一切都沒有那麼簡單
不偏不倚、公平公正,說起來容易,想要完全做到又談何容易
受到大寶、和二寶不同的心理成長影響,你會發現我們對孩子的成長看法會慢慢情緒化
舉個例子
周末放假了,媛媽會要求孩子們先寫作業、然后再看電視
姐姐聽了會撅著嘴巴特別不開心,寫作業的時候也心不在焉,一會喝杯水、吃點零食,一會一會又要上個廁所、出門透透風
一個小時下來作業沒寫多少,書桌上亂七八糟的「麻煩」倒是沒少制造
媛媽每每看到這里就氣不打一出來:
「你看看你,有個學生的樣子嗎?昨天才換的新作業本今天就卷邊了」
反觀妹妹
如果說學習桌太亂不知道整理,妹妹就會很賣力地整理書桌
等到這些事情做好后,小丫頭還不忘求贊美地說:「媽媽,你看我整理得怎麼樣」
記憶比較深刻的一次
媛媽正在批評姐姐學習態度不端正:「你不會做的題可以拿來問我,但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一定要上點心」
妹妹聽到對姐姐的批評后,趕緊跑去拿本書本
一邊對媽媽說「我喜歡學習」,一邊認真地書寫作業
遇到不會的題目也會撒嬌說:「麻麻,這道題怎麼做,求求你了,教教我嘛」
同樣的批評教育、同樣的嘮叨提醒
相比于姐姐的倔犟難教,妹妹知道妥協的示弱表現更讓人有信心、也有動力
所以,不同成長心理的孩子,是很容易給家長帶來情緒化表現
但如果姐姐倔犟難教我們就批評多一些,而妹妹積極肯學我們就表揚多一些,那這種情緒化教育又怎會讓孩子們都均勻受教呢
同一個成長環境,有適應區別
同樣一個媽生養的孩子有先后順序,同樣一份愛又有情緒影響
那麼,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我們就更應該深入了解、針對影響
正如,先出生的大寶是在得到中慢慢失去完整的愛,這種從高處跌落的焦躁階段,是需要家長去注重引導、慢慢適應成長環境
像弟弟妹妹出生之后,是不是要給大寶一段時間的環境適應呢?
比如:
•二寶出生后不要立馬跟大寶分床睡,哪怕擠一些,也不要讓大寶覺得:「就是因為弟弟妹妹出生了,媽媽才不愛我了」
•大寶做錯事情時不要當著二寶面批評,大寶雖然有些混,但他們也不想在弟弟妹妹面前丟人呀
•有一說一,說大寶身上的問題時,不要拿二寶身上的優點去比較,多留意大寶身上的優點發掘,缺點才會在積極心態下慢慢被中和
•決定做一件事情前最好先和孩子商量一下,在尊重下成長的孩子更容易被喚醒內心種子
教育孩子時我們常常會覺得力不從心
尤其是對孩子付出那麼多,而孩子卻叛逆厭學,甚至還想盡辦法和你作對時,那種付出和回報不成對比的無力感,是不是總讓人感到莫名的煩躁呢
其實呀,教育孩子從來都是一件因人而異的事情
每一個孩子包括一母同胞的姐妹,都會有屬于自己的不同成長心理、情感需求,只有針對了解地用心對待每一份心靈,孩子才能被徹底喚醒
而我們想要培養一個出色的孩子,也需要注意去發掘、還要了解孩子身上的特點
這一點,就需要方法去慢慢掌握技巧,更需要時間去慢慢等待了
同一份輔導教學,有啟蒙差異
前幾天,有位媽媽求助說:
「我的大兒子簡直就是不開竅的學渣,5道題做了一個小時不說,一檢查答案,我滴個娘呀,那簡直沒有一道題是對的」
聽到這位媽媽的無奈嘆息,我深有感悟
大女兒上幼兒園開始,我就買來一些幼升小的輔導資料在家教學
那簡直就是教育里的一段黑暗時光,前邊剛學的一些簡單數字,轉過身再認讀時就一問三不知
那段時間,我一直認為女兒是沒有 開竅,可等到上小學后依舊如此
每次一說起學習的事情就秒進入蔫不拉幾的界面
可如果說出去玩、看會電視,那精力旺盛的片段就立馬開啟了
那個時我才意識到學前啟蒙的重要性,一個孩子的求學心態也間接性地影響著學習差異
正如,同一篇文章被不同的人品味會讀出不同境界,有的人看到是山水美如畫,有些人看到的是昏昏欲睡
眼界如此,孩子的學習成長也是如此
曾經注重輔導教學的那些日子,正是忽略了啟蒙差異,以至于在學習這條路上女兒一直都是處于被動狀態
我認識一位媽媽,她是一個大大咧咧的樂觀性格,可在教育孩子方面善于發現閃光點
女兒第一次拿起故事書好奇地欣賞時,媽媽驚訝地在一旁說:「哇,我的寶貝,你真是太棒了,如此小的年紀就能看得懂書」
從那以后,小女孩不管能不能看得懂,每天都會美滋滋地拿一本書在手里過過癮
有時候一本正經地講故事,有時候還會纏著爸爸媽教著讀書
聽說女孩現在的學習成績特別優秀,每次都能穩居班級第一、年級前十
如此好成績,在我眼里并不意外
因為,教育的目的是在激發、而不是希望孩子成長我們希望的人
當我們能夠抓住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用積極、支持的行動去培養時,孩子的內心種子自然就會被喚醒
那是一種促進內在潛力的喚醒,也是因人而異的成長規律
孩子愛不愛學習,秘密全部在于發現
有一個留守男孩,每次考試幾乎都是班里墊底的那個學生
一次期中測試,男孩只考了8分成績,創下了班里有史以來的最低分
這件事很快就被遠在外地務工的媽媽知道了
那天晚上,媽媽通過視訊的方式和男孩聊了很久
「聽說你這次考了8分成績」
男孩有些失落地說「是的」
「可我聽奶奶說,老師反映你上課從來不認真聽講」
男孩點點頭,并沒有說什麼
「其實,你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后也不寫作業,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考出8分成績,這說明你的理解能力還是很好的」
男孩聽到這里,猛然抬頭眼里還閃爍著亮光
他開始愿意和媽媽主動溝通學習上的事情:
「我上課不聽講是因為老師講課太快了,我跟不上,索性就懶得聽了」
了解到兒子的情況之后,媽媽又鼓勵說:「老師其實并不知道你因為聽不懂而懶得聽講,如果我們有不懂的問題及時舉手,相信老師會很樂意為你解答難題的」
第二天,男孩一回到家就興奮地撥通媽媽的電話:「今天老師表揚我了,說我進步很大,知道上課提問了」
媽媽驚喜地夸獎說「兒子,你簡直是太棒了,繼續努力下去,我們一定會越來越優秀」
在媽媽的不斷鼓勵、發現優點下,這個考出8分成績的墊底男孩,慢慢就從倒數第一成為班里的尖子生,最后還如愿考進了夢寐以求的軍校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孩子愛不愛學習的「秘密」就是在于發現
比如,當孩子寫字歪七扭八時懂得找出那個最好的字去影響他:「我發現你這個字的筆畫寫得越來越標準了,肯定努力了很久」
又或者,孩子厭倦學習時發現他們的解決問題能力:「聽說這道題就你一個最先做完,先不談正確率高不高,就你這份積極的參與熱情就值得表揚」
平時多用「我發現」、「聽說」等語言去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你會發現,當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體驗、成長感受后,他們身上的優點和進步空間是越來越多了
留守孩子如此,陪讀、或者二胎家庭也是如此,教育一個優秀孩子的秘密也是在于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