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結婚的朋友,給我講述了這樣一件事。
原本,她和老公在結婚以后,她的老公是把錢全部交給她的,這也是他們婚前說好的,結婚以后家里的經濟大權交給自己保管。
但最近當她的老公再把工資交給她的時候,她的反應卻是: 算了,還是AA吧,交一千要我拿出來兩千。
她很無語,說出了兩個管錢的劣勢。
第一,家中的大小事務基本都要她操心,大到買一個家居物件,小到廁所的衛生紙,家里的一包鹽等等,都離不開她,畢竟經濟大權在她手里,這些東西自然要她出錢來買;第二,她老公的工資并不高,家里有孩子以后,盡管她已經很省了,但還是攢不下什麼錢,而她的老公只說她花錢厲害,不會存錢。
她感覺自己很委屈,尤其是每次她的老公問她家里有多少錢,她說了的時候,她的老公都會吐槽,說誰家的老婆攢了多少錢等等之類的話。
她也很無語,認為: 人家掙得多一些,肯定相應攢得就多一些。
婚姻關系里,這樣的事你也聽說過吧。
說到底,他們之間的矛盾,主要來源于她的老公基本沒有任何參與感,因為家里的事都是她在管,她在買, 她的老公對于究竟花了多少錢這件事,是沒有什麼概念的,但他一定記得自己交了多少錢。
可能有的人會說:那記個賬就行了唄。
不行。
因為那些完全不參與婚姻細節,只會吐槽做得不夠好的人,他們多半也不會聽你說了什麼。
這樣的人,永遠只能看見有利于自己的東西。
我爸和我媽基本也是這樣,我從小就見到,所以很有感悟。
我爸吧,他每個月把錢給了我媽,就巴不得她一分錢都不用,每次只要我媽說哪里花了錢,我爸壓根就沒聽,但到了月底的時候,他一定會埋怨我媽把錢用多了,還說他一分錢都沒用。
事實上,我爸只是沒參與家庭的細節而已。
我媽買的東西,很多我爸自己也在用,包括我爸的衣服,鞋子,襪子等這些東西,基本都是我媽買的。
有一次,吃飯的時候,我媽說這個月的錢快要用完了,我爸繼續說我媽浪費錢,這個月用得多,說他就用了一百多塊錢。
我爸總是把我媽用在家庭里面的錢,等同于是我媽用的錢。
我當時就直接給我爸這樣說:「爸,你是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你以為你每天吃的飯菜,是老板送給你的嗎?這是我媽用錢買回來的。你身上穿的這件衣服,也是我媽前段時間去買的,這些都要錢,你不能自己用現成的,就看不到我媽的這些付出。」
事實上,真的遠不止這些。那段時間我在家,剛好每天陪著我媽出去逛街,我媽今天買這個,明天買那個,每次回去手里都提著一些東西,要麼是吃的,要麼是用的,但基本都沒有單獨給她自己買的。
我媽對自己是最舍不得的一個人。
尤其是當我自己出來工作以后,也開始單獨做飯,有了一個小房子,更加意識到母親的辛苦,我只是一個人生活,每天晚上下班后會在家里做飯,白天在公司或者外面吃,盡管這樣我可以說是每三天要去買一次菜,周末去逛一次超市,每次去超市的話至少都是150起的花費。
由此想到,我媽是負責一個家庭的開銷,自然用錢更多。
看看家里的東西就知道了。
我家有一個小房子,里面堆的是一些雜物,都是我媽買的東西,平時很多用不著,但關鍵時刻卻是樣樣都有用。
有一次我家的燈壞了,需要一個梯子,我媽就從雜物間里搬了一個折疊式的梯子出來;過年的時候家里來了很多人,沙發坐不下了,我媽又走進雜物間里,搬出來很多小凳子;有次我想吃核桃,我媽走進去給我翻出來一把夾核桃的鉗子……要什麼有什麼。
包括廚房的各種東西,鍋碗瓢盆,很多樣式,每個鍋都有它的功能;打開家里的大冰箱,塞得滿滿當當。
今年我還沒回家,我媽就給我說天氣冷了,她給我新買了一套很厚的冬天的睡衣,等我過年了回家去穿……
種種開銷都是錢。
但顯然,我爸看不到這些錢,在我爸眼里,一個家庭的開銷只有房貸車貸,還有水電氣費。
因為我爸和我媽結婚以后,他基本沒有管過家里的事,我媽把一切都照顧得井井有條。
我爸習以為常,以為生活中不用做這些事,不用買這些小東西,也能如常運行。所以他也經常怪我媽開銷大,說自己一個月花得少,事實上他花的錢全部是用于他自己身上,比如買酒,打牌這些事。
我爸既想保持日常的生活水平,也希望我媽一分錢不用,這不是在自相矛盾嗎?我有時聽到我爸吐槽,就會幫我媽說兩句。
所以,在婚姻關系里,要想做到感同身受,你就必須要讓對方在其中有真實的參與感。
你不能自己把一切大包大攬,讓對方形成了依賴你的習慣,到時你再去訴苦,基本起不了任何作用,人家只會認為你話多而已。
我爸和我媽以前經常因此吵架,反正就是這樣吵吵鬧鬧過了大半輩子吧。
原本,把錢交給一個人保管的本意,是希望這個家過得更好,兩個人能夠勁往一處使,但如果起了相反的作用,反倒讓彼此生出更多嫌隙的話,那麼就真的需要重新考慮這件事的必要性。
能夠互相體諒對方的不容易,適當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問題,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一味責怪對方,要是都能做到這些的話,婚姻關系想要不和睦都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