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是人的天性,不管男女老少,在別人面前,多少都會在乎自己的形象。
不過,很多女孩成為媽媽后,由于心思全在孩子身上,再加上帶娃、家務等瑣碎事,導致沒多少時間和精力。她們就慢慢變得不那麼「精致」,甚至幾乎不怎麼重視自己的形象了。
其實可以理解,因為帶孩子本就是件體力活,孩子又天性活潑鬧騰,媽媽想要時刻保持精致,還真是件難事。
但需要提醒媽媽們的是,我們雖然不需要時刻注意形象,但出門在外,還是別忘了讓自己看上去美美噠。
尤其是當著孩子的面,我們不要給人留下「邋遢」的印象。因為我們的形象,會在一定程度影響孩子的觀念。
我一位當幼兒園老師的朋友就曾感慨,看接送孩子時家長的狀態,就能直接看出孩子性格的很多方面。因為愛打扮和不打扮的媽媽,養出的孩子層次不同。
比如以下幾方面。
《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指出,孩子在4-6歲時,會發展審美能力。
孩子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辨別什麼是「美」 ,什麼是「丑」。
愛打扮的媽媽,往往更偏好美的東西。她們在衣服飾品方面,會精心挑選并且搭配。而且她們也喜歡給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戴上好看的配飾。
比如有些媽媽喜歡給女兒穿蓬蓬公主裙,每天扎著精致的頭髮。平時穿衣,也一定要搭配好,不會穿得不協調。
這樣的孩子,會更「臭美」,對自己的形象要求也會更高,在挑選物品時,一定要挑好看的。
因為孩子習慣保持美好,他對美好的東西就會有一定的鑒賞能力,也會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那些看上去不夠漂亮的物品,則會因為「丑」而被嫌棄。
而那些不愛打扮,平時不大注意形象的媽媽,養育出來的孩子,往往對于美也沒那麼在意。
他們在衣著打扮方面,沒有多大追求,只要家長覺得行就行。
而且,由于平時沒有機會去甄選物品,他們的審美能力會相對較弱,覺得這也可以那也不錯,眼光相對沒那麼獨特。
平時我姐化妝出門逛街,外甥總會一臉嫌棄:「化得好丑,跟電視里的妖怪一樣。」
但當真的要開家長會了,他卻會一連提醒好幾遍:「媽媽,你記得要化好妝再來啊,不然就讓爸爸來。」
我姐問外甥,不是說化妝不好看呢,怎麼要見老師同學,又讓我化呢?
外甥回答說:「你打扮一下顯得更精致,等我同學老師看見了,我會更有面子。」
別看孩子小,但其實,他們也很看重自己的面子。尤其是在同學面前,如果被人說笑、貶低,他們就會覺得自尊心受挫。
我們平時希望孩子能給我們「長面子」,去到學校,他也希望我們給他長面子。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爸媽被同學笑話說又老又丑。
當被夸「你爸媽好有氣質」,孩子會在心里樂開了花,在同學面前更自信。
我鄰居家媽媽,對衣著方面格外講究,衣領必須捋直、兩個袖口必須扯勻稱、鞋子必須干干凈凈,只有這樣,才讓孩子出門。
平時我只覺得,這孩子很講究,做事不馬虎。
但有一次和他相處,我發現,無論拿什麼東西,他都會分類歸回去。哪怕是一個拆了的餅干袋,他也會拿著走很遠扔進垃圾桶,絕不找個地方隨手扔。
這孩子,秩序感真的特別強!
因為媽媽平時講究,家里的一切事物井井有條,不凌亂。這樣的孩子,知道什麼東西該在什麼地方,什麼物品該怎樣擺放。
他的大腦會條理清晰。在生活中,他會自動按照這樣的條理將事物分類,培養出較強的秩序感。
擁有秩序感的孩子,他在學習方面會更有優勢。
因為習慣生活凌亂的孩子,在學習時,他也是將知識一股腦丟進腦海里。當要用時,他想好久都可能記不起來,而且知識記多了就容易在大腦里打架,記得混亂。
但秩序感強的孩子,卻習慣將知識分類,遇到相類似的知識點,他能自動串聯起來,舉一反三。這樣的學習效率,會比秩序感弱的孩子高很多。
心理學上認為,孩子天生的學習方式,就是模仿。
孩子會以父母為模仿對象,學習我們的言行舉止和風格喜好。
如果我們的生活態度是隨意、不講究的,那養育出來的孩子,大機率也是這樣的態度。
但如果我們對生活是追求美好的,積極向上的,那孩子,往往也會跟我們一樣,更愛捕捉生活的美好,也更熱愛生活。
當然,我們說媽媽打扮,并不是讓媽媽每天「濃妝艷抹」。有些媽媽喜歡化妝,這樣看上去比較精神。但有些媽媽不化妝,也很有氣質。
我們平時在衣著上,還是得干凈整潔。如果過于不在意形象,衣服臟兮兮或者搭配得明顯不協調,不修邊幅就出門,即便我們不在意,孩子其實心里還是會有想法。
并且,隨著他慢慢長大,對美丑有一定的認識,他還可能會嫌棄,不愿意與我們站一起。
其實每個人對于「打扮」,都有自己的定義。有人喜歡潮流,有人喜歡個性,有的人則更喜歡舒適。
我們可以按自己的喜好來,出門保持最基本的干凈整潔,另外可以稍微點綴一下,讓自己看上去更有氣質和精神,這樣就可以了。
做好形象管理,不僅讓我們自己有好心情,還能影響孩子的生活態度和認知層次。
你認可「媽媽需要打扮」這一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