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可以教孩子考出好成績,但只有父母能培養孩子的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
「我從大二開始,不間斷兼職實習湊學費。」 「我擔心假如用父母的錢去留學,未來他們會說‘是我供你出國讀書’。」 「澳洲學費70萬,我無法承受,可能會放棄錄取。」
這番話,來自采訪節目《凌晨零點零零后》中一名叫黃詩雨的女孩。
當時,黃詩雨即將大學畢業。她想出國留學,但因為留學費用不菲,為了攢錢,她不得不在大學期間拼命打工。
最多的時候,黃詩雨同時做6份兼職,時常忙到深夜。
整整四年不間斷打工,她總算在畢業前夕湊齊了20萬!雖然不多,但足夠她開啟海外留學生活了。
黃詩雨說,雖然父母其實很支持她的留學計劃,也愿意為此買單。但她卻堅持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為自己的「欲望」買單。
我和一位留學行業的朋友談到黃詩雨,他告訴我: 這樣獨立的女孩很罕見,中國留學生普遍需要很多照顧,經濟上依靠父母。
小到飯怎麼煮、被子怎麼疊,大到學費生活費,親子之間遠隔重洋,精神依然緊密連接。
就像之前有個廣告,留學生半夜打電話給父母,就為了做一份番茄炒蛋。很多人看到了「兒行千里母擔憂」,而我卻看到了留學生缺乏生活能力。
孩子不獨立,父母很頭疼。
孩子的獨立性到底要怎麼培養?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談一談,如何培養出有生活自理能力,性格獨立的孩子。
孩子不獨立,
因為父母太有錢?
美國俄亥俄大學某名學生,發布過一系列中國留學生的生活照。
照片中的女孩宅在宿舍里,整天打麻將,還把煙霧報警器用塑料袋罩起來,在房間里抽煙。
這些女孩妝容精致,顯然生活優渥。她們不需要打工賺錢攢留學學費,但顯然海外的自由生活,已經讓她們迷失方向。
她們不知道人生目標是什麼,對未來感到迷茫。
很多人直覺認為,生活條件和焦慮指數是成反比的,經濟條件越好的人越不容易焦慮,其實恰恰相反。
《自驅型成長》一書中提到: 孩子長期被屏蔽在生存壓力之外,未來獨自面對壓力時,會比同齡人更焦慮。
美國學者曾用幼鼠做過一個實驗。第一組幼鼠,每天離開母鼠15分鐘,承受分離后獨自面對世界的壓力;第二組幼鼠,一天24小時都和母鼠待在一起。
結果顯示,第一組幼鼠具有更強的韌性,第二組幼鼠被研究人員戲稱為「加州懶散鼠」, 它們從小輕松自在慣了,成熟后反而很難應對分離的壓力。
照片中的女孩,就像「加州懶散鼠」。父母拼盡全力打拼來的財富,沒有讓他們贏在起跑線上,反而 讓他們一旦出去,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不懂如何處理焦慮。
像黃詩雨這樣天生自帶「懂事」光環的孩子,并非不焦慮,但她敢于走出家庭港灣、獨立成長,這份行動力本身就是很好的焦慮緩解劑。
兩種孩子,就像兩種留學生的兩面。
我們希望自家孩子像「黃詩雨」那樣成熟,可我們的教育并不能培養出成熟懂事的孩子。
指向分離的親子關系
才是健康的親子關系
其實,不懂事的代價并不僅僅是花父母的錢,不好好學習。過度的壓力和焦慮,會導致留學生心理健康出現問題。
耶魯大學2013年發布的研究表明, 中國留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病率令人警惕。這份調查顯示:45%的中國留學生稱曾出現過抑郁癥狀,29%的人表示有焦慮癥狀,而美國大學中常規的焦慮及抑郁比例只有13%。
光輝亮麗的學歷補償不了內在的痛苦,焦慮慢慢惡化成抑郁。Susan Song曾在美國亞裔社會參與促進會(AACI)工作多年,接待了許多亞裔青少年,她發現:「其中一些孩子在學業上非常出色,卻存在著尋死傾向」。
生活中,這些孩子不是被父母保護得密不透風,沒有自己說了算的權利;就是長期處于不可掌控的情況下,學業和生活都被父母安排好了。
就像《青春變形記》中,美美瞞著母親去看演唱會,被母親責罵后,反抗地喊道:「我不是你想象中那個乖孩子」。
美美失手打了媽媽,媽媽也徹底失控,毀了整個演唱會。
英國客體關系學派認為:孩子獨立,需要經歷兩個過程—— 一個是走得出去;另一個是走得回來。
意思就是:孩子得學會將父母放在第二位,將自己放在第一位,遇事首先考慮自己解決,而不是總是喊媽。
這個答案或許會讓父母有些心寒,在他們心里,孩子永遠是第一位的,他們也希望自己有需要時,孩子能夠第一時間趕到。
可是獨立必然要經歷這一個過程。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提出了「分離-個體化」的概念,最初適用于嬰兒階段,后來被延伸到全年齡。
孩子意識到母親和「我」是兩個人,產生分離焦慮。為了找到「我是誰」的答案,他們探索外界、與人交流。這個階段,他們會遠離父母;當他們能夠獨立處理自己的問題,就會回到父母身邊,更好地愛父母。
以上就是「分離-個體化」的過程。如同那句膾炙人口的話: 世間所有關系都指向團聚,只有親子關系指向分離。
至少在心理層面上,孩子必須肯定自己是「一家之主」,父母只是客人,才能擁有清晰的個體意識,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想做什麼。
可是,當孩子燒糊了鍋、摔碎了碗、房間亂成豬窩時,父母很難做到放手,他們內心有一種深深的焦慮。
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父母操心孩子的未來。孩子可以處理自己獨立時的壓力,父母卻不能采取任何行動來減輕由此產生的壓力。
于是,一些父母會用另外的方法來緩解焦慮。比如,既然無法控制孩子考試成績,那就控制孩子的日常行程,最大程度避免考試失敗。
另一方面,父母自身的「分離-個體化」尚未完成,孩子正在學著獨立這件事,會讓他們感到「我就要失去我的孩子了」。這同時引發了很多負面想法:孩子會學壞;孩子會遇到危險;孩子出去了就回不來了……
孩子天生會讀父母的表情,當孩子讀出父母的焦慮,他們也會被傳染,變得更焦慮。在身患焦慮癥的孩子中,有高達50%的孩子有著焦慮的雙親。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成為「顧問型父母」
無論父母還是孩子,「分離-個體化」都是一件充滿挑戰的事。很多父母真心希望孩子獨立,也真心難以接受分離;很多孩子真心希望得到自由,也真心離不開父母的照顧。
想讓孩子不為獨立感到焦慮,父母首先要處理好自己的焦慮情緒。針對這些父母,心理咨詢師埃德溫·弗里德曼提出 「非焦慮臨在」技術:
當父母對孩子保持真誠,并且不會過度焦慮和擔心時,孩子不會帶著焦慮和父母溝通,心態也會更穩重平靜。
父母感到焦慮時,最該做的不是催孩子,而調整自己。哪怕孩子的作業已經火燒眉毛,父母關上門冥想幾分鐘,其實能讓孩子更快冷靜下來。
另外,在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參考「顧問型父母」: 把孩子的問題還給他們自己——無論家庭作業還是人生未來,不要替孩子做決定,只需要引導孩子思考,提供建議但不強求改變。
這需要父母記住四句話:
你不能讓你的孩子,違背他自己的意愿去行事; 你不能讓你的孩子,想要他們本不想要的東西; 你不能讓你的孩子,不想要他們本想要的東西; 讓他們得到想要的,放下不想要的。
研究證明,這種方法會讓孩子短時間內內手足無措,但長遠來看,這才是讓孩子真正學會自我負責的教育方式。
下一次,當你想要幫孩子解決一切時,大可以停一下,先問自己:這是孩子想要/不想要的嗎?這樣做孩子會心悅誠服嗎?
試著像顧問型父母那樣說話,把「你今晚必須把作業給我做了」,替換成「你今晚有什麼要我幫忙的嗎?我想了解一下,以便安排我晚上的時間」;
把「這事交給我」,替換成「這事你說了算,如果你有需要我幫忙的地方,盡管告訴我,我會全力配合你。」
當然,習慣了被父母安排一切的孩子,或許會不喜歡這樣的改變,甚至會故意和父母對著干。
這時,父母不妨告訴他:「我不愿意看到你的事變成我們的事,如果事已如此,那是我們把你害了。」
老師可以教孩子考出好成績,但只有父母能培養孩子的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一個具有獨立性的孩子,內心始終相信:無論身處什麼環境,家庭都是休息和恢復元氣的避風港。
父母讓孩子擁有控制權,孩子意識到自己能夠掌控生活,并且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就會把控制權帶進學校、人際關系和生活方式中,對自己的事情真真正正負起責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