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不只是用來居住休息的地方,還是好好生活的動力來源,寄托著與家人共同擁有的寶貴回憶。
今天的主人公——熱愛四處游歷、拍遍各地美景的攝影師夫妻帶著孩子,就是這樣一個三口之家,他們的家,我真的好愛!!
原本略顯陳舊,屋齡近20年的老房,經過一番用心的調整,充滿陽光,布滿家的感覺的一套三口之家的屋子,就這樣出現了。
▲屋主一家全家福:2大1小1狗
看到他們家的第一眼,我就想到日本的雜貨店。
▲日雜風的家案例
日式木窗框+開放式洞洞板等等元素,原來這是一個日雜風的家呀!
過多墻面與走道顯小怎麼辦?拆!
這間房子位于台灣新北,面積33坪(約合110㎡)。
原本三房兩廳的布局,三間房均以磚墻分隔,空間不算小,通風也不錯,但采光不太好,因為有太多的墻面遮擋被過多的墻面遮住采光,部分空間較為陰暗,也顯局促。
還有嘛,當然就是裝修風格比較老年風,不符合年輕人審美。
▲原房間的樣貌
設計師在格局上,主要改造了5處地方:
▲原戶型
①把原先的中央走道挪移至窗邊;
②打造了一大面透光的日式木窗;
③小孩房 ;
④拆除原本的主臥衛浴,改為衣帽間;
⑤次衛拆除了原本的浴缸,改為淋浴。
▲改造后戶型
走廊移位,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設計師做的第一個大改動,就是把原本的走廊從中間移至窗邊,與書房及主臥連結在一起。
▲改造前后對比
不得不說,走廊位置一變,神奇的事情就跟著發生了!
現在的走廊,貫穿著兩個公共空間,這采光,令人羨慕!
書房是一家人一起讀書、上網的小空間,采用了半開放式格局,沒有房門,與走廊融合成了一個更寬敞的空間。
嵌入大面清透的日式木窗,讓視線、采光與空氣得以從窗邊一路延伸至主臥。
沿著墻面打造寬廣桌台,能容納全家人在此盡情閱讀和工作,側面置入全幅柜體,方便收納各式瑣碎雜物。
還有一個細節,在小孩房與書房之間。
這里開了一扇小玻璃窗,主要有兩大用處:
一是 改善采光。原本的小孩房沒有窗戶,采光是硬傷。開這扇小窗使得陰暗的小孩房有了自然光源;
二是 增加互動。爸爸媽媽在書房工作的時候也可以透過玻璃窗看到小孩房的情況,綠色的簾子可以開合,需要隱私的時候也可放下來。
書房和主臥的連接處,用了一扇側邊移開橫拉門。
設計團隊盡可能簡化這區的裝潢,讓屋主得以在此安靜舒眠,寧靜自然的綠與栓木質感相得益彰。
格局上也有所調整:
1、調整主臥的開口位置,移至窗邊,讓采光與動線變得更舒服;
2、把原戶型主臥里衛浴間打掉,取而代之的是一間步入式衣帽間,增加收納空間。
▲改造前后對比
舍棄大衣柜,就用層架、柜體搭載出的小型衣帽間,是日常和換季衣物和雜物等的重要去處。
中間的衣柜采用半開放式設計,有一道金屬洞洞柜門,既有助劃分兩邊的范圍,也能夠保持空間通透。
就連書房隔斷的那面墻也沒有忽略,挖個洞加上置物架,又能放不少東西。
就寢區簡單但溫馨,抹茶綠的墻面,木架床,綠植,就是美景。
日雜風拉滿的客餐廳
前段時間看日本電影《花束般的戀愛》,就被男女主同居后的租房改造吸引,大大的長條形陽台,木質家具,滿滿的日雜風。
▲電影劇照
沒想到今天這套房子,公共區域更是直接把日雜風拉滿!
窗外是一片廣闊的翠綠山景,為了呼應這片美景,設計師特別選用帶有鋸痕紋路的栓木皮,用在公共區域的地板上,不枉費這一番美景。
應屋主家人的生活習慣,客廳這里少了電視墻與茶幾,更能把注意力放在彼此身上,拉近全家人距離。
沒有電視墻的設定,讓客廳顯得清爽。投上影像放點音樂,就是一家人最chill的周末時光。
客廳及書房均沒有設置假天花,露出電線管及冷氣機管道,增添一份輕工業風的味道,感覺更隨性自在。
緊連著客廳的餐廳,是全屋最氛圍滿滿的地方。
曲面L台面自餐桌玄關延伸,成為全家人最好用的出餐台與置物平台。
屋主夫婦游歷過世界各地,拍攝過不少美景,也收藏了許多從各地搜羅的紀念品。
設計師特別在飯廳的墻身加設了 一塊木制洞洞板,放滿了各樣紀念品,也有戶主在各地露營時所使用的物品,滿載珍貴的回憶,是家里的一個回憶角。
餐桌對面是兒童房,像天空也像大海的靛藍色繪畫墻,是給喜愛涂鴉的女兒一個日常發揮的小天地。
客廳書房的側面,還有一組書報柜。
擺放了屋主的書籍和兒童書籍等等,是收納架,也是展示架。
兒童房采用磨砂玻璃移門,保持通透的感覺,關起來也能保障隱私性。
唯一的一間衛生間也做了改動,調整了設備的方向,讓使用動線更舒適。
磁磚特意挑選了與餐廳牆面呼應的靛藍色磁磚,像是在沐浴大海的清爽氛圍。
再來回顧一下改造前后的驚人對比:
客餐廳:
玄關、餐廳和廚房:
主臥:
當初喜愛露營與大自然的夫妻倆決定在此定居的最大主因,就是因為窗外的這片風景。
每當陽光灑落,徐徐的山風吹入、鳥鳴聲滑入耳畔,大自然模糊了室內外的界線。
慵懶地窩在沙發上,看著抹茶色的山景,就是一家人最chill的日常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