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心尖肉,但是教育孩子卻是一個苦差事,所以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很愛他們的家長也難免會有情緒煩躁甚至是情緒失控的情況。不過,令人意外的是,不論家長怎麼吼孩子,被吼完的小家伙們從來不會記仇。
有人說這是因為「孩子小,忘性大,過不了多一會兒他們就忘了被吼的事了」,有人說這是因為孩子「敢怒不敢言」假裝不記仇。
其實,孩子不記仇的原因并不復雜,其中的真實緣由,更是比父母們想象得要溫情得多。
雅彤是一名職場寶媽,為了兼顧事業和家庭,她感覺自己每一天過得都和打仗似的。清晨,雅彤洗漱完畢便趕緊催促女兒起床,她知道自己只要多磨蹭一會兒,就有可能因為趕不上公交而遲到。
不過,女兒并不是每天早上都愿意配合,迷迷糊糊的小家伙哼哼唧唧地不肯穿衣服,小手更是掙扎著不讓媽媽把衣服往身上套。
平時雅彤對女兒還算溫柔,可是在這火急火燎的時刻,她還是忍不住沖孩子吼了一通。雖然面前沒有鏡子,但是雅彤知道自己沖孩子發火的樣子一定好看不到哪兒去。
意識到媽媽真的生氣了,雅彤女兒瞬間變得很乖,默默地配合好媽媽把衣服穿上,全程都沒再有半點無賴的糾纏。雖然孩子的態度有了轉變,但是正在氣頭上的雅彤卻很難給出孩子一個笑臉。
晚上臨睡前女兒仿佛忘掉了清晨的不快,她粘著媽媽親了又親。小家伙的親昵讓雅彤心里很是愧疚,于是她忍不住問道,「早上的時候媽媽吼了你一通,你有沒有記媽媽的仇啊?」
女兒聞言抬頭看著雅彤說道,「你是我最愛的媽媽,我咋還能記媽媽的仇呢?我最喜歡媽媽了,比你愛我的時間還要久。」女兒的回應讓雅彤覺得心里很暖,或許孩子對媽媽的愛,要比媽媽對他們的愛更濃烈。
為什麼孩子被吼完卻不會記仇?其中緣由讓人淚目
父母們總是很自信自己對孩子的愛很多,但是殊不知對于孩子而言,他們對父母的愛更是毫無條件可言,甚至可以說這
是一種本能。
孩子被父母吼完后,小家伙的內心里除了擔心自己以外,他們更心疼情緒失控的父母。小家伙們不想要看到父母不開心,他們希望能盡快地和父母重歸于好。
被父母吼完的孩子會生出害怕父母不要自己的恐懼感,孩子把自己當成是父母的一部分,他們很難忍受失去父母的悲傷。
所以,雖然感受到了被吼的糟糕體驗,但是他們來不及生氣就迫不及待地希望能夠哄好父母,免得被父母遺棄。
不記仇,其實是孩子因為愛而對父母做出的妥協,雖然他們也需要情緒釋放。但是出于對父母的愛的珍視,他們寧愿壓抑自我,去努力迎合與討好。孩子們不記仇不是因為情商高,只是因為愛。
情緒頻繁失控的父母帶給孩子的是最糟糕的人生
情緒失控的父母展現給孩子的是自己最恐怖的一面,他們暴躁的情緒發泄滋生了孩子內心
「以暴制暴」的萌芽。孩子們恐懼語言暴力,但是受到父母的影響,他們在潛意識中仍然會相信這種方式可以解決問題。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在長大成人后,大機率會向父母一樣無法管控情緒,即便是面對最親的人也常會出口傷人。
情緒容易失控的父母讓孩子早早地感受到了人情冷漠,當家庭無法給予孩子內心的安全感滿足時,渴望溫暖的他們會變得不再相信愛。
于是被吼大的孩子們變得冷漠無情,即便是面對他們愛的人也很難釋放更多善意以及愛的反饋。父母的吼叫是孩子的童年陰影,童年有終結,但是童年陰影卻會如影隨形地伴隨一生。
經常被父母吼的孩子也會更容易形成優柔寡斷的性格特質,他們不斷地降低底線,妥協自我,試圖在委曲求全中獲得平衡。
被父母吼大的孩子,很難在遇到問題時保持理性思維,深陷糾結無法自拔的孩子無法做到果斷、爽快,更談不上勇敢地忠于自我。所以說,教育不能靠吼,父母們要努力做情緒穩定的家長。
1.先控制情緒再談教育引導,可以試著深呼吸或者轉移注意力讓自己從糟糕的煩躁情緒中脫身,也可以試著找到恰當的方式方法來發泄壞情緒。
2.不把孩子當壞情緒的出氣筒,要謹記自己與孩子是平等的個體,任何人都不該要求對方為自己的壞情緒買單。
3.不拿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試著從孩子的能力水平出發,對其報以更高的同理心,這才能夠避免因為自己的「強人所難」,而對孩子造成困擾和負擔。
保持情緒穩定是父母給予孩子最溫柔的疼愛,能夠成長在氛圍穩定的家庭環境中,這是孩子童年時期最大的幸運。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不只是吃飽喝足的[生·理·需·求]滿足,更該給予孩子充滿愛的心理需求滿足。
枕邊育兒寄語:
奧利森·馬登說,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成為情緒的奴隸。父母之所以為人父母,這是因為他們肩上承擔著養育的責任,教育好孩子是他們該做的事,稱職的父母不會拿孩子出氣,也不會讓孩子成為自身情緒失控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