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推薦
装修
日本印象
心靈語錄
影視新聞
育兒分享
娛樂明星
熱點新聞
動漫影音
设计
奇聞趣事
生活常識
健康養生
插畫趣聞
情感百態
美食菜譜
明星
創業職場
生活小妙招
奇趣
生肖解析
搞笑貼圖
歐洲王室
健身達人
長大后自卑的孩子,大多出自這幾種家庭,千萬別忽視
2023/01/05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很火的帖子:「從小就缺乏自信的孩子是什麼感受?」

網友們紛紛傾訴自己的卑微之處:

不敢看別人的臉;

自我否定,戰戰兢兢;

害怕別人看到自己優秀;

從來不或者很少拒絕別人;

一直渴望成為那個大家都喜歡的人......

評論區500多條回答,無一不在透露著骨子里的敏感自卑。

因為自卑,他們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因為自卑,他們渴望別人的愛,渴望別人的關注;因為自卑,內心早已千瘡百孔......

而自卑的孩子,往往出自這3種家庭。


經常打壓孩子的家庭

看過一項調查:你被父母言語打擊過嗎?

調查結果令人出乎意料。

90.6%的受訪者坦言父母對自己進行過言語上的打擊式教育;

45.4%的受訪者表示這種打擊持續到中年;

59.7%的受訪者認為打擊式教育會導致孩子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

父母的打擊,是孩子自身最難治愈的一件事。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寫道:

沒有一個孩子愿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承認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于成人的評價。

貶低式教育,不僅會讓孩子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許多極端行為。

盲目地批評否定孩子只會讓孩子看不到自己的閃光點,一度懷疑自己是個廢人,甚至會產生被這個世界所拋棄的錯覺。

相反,電影《奇跡男孩》中的教育方式卻值得父母們效仿。

小男孩奧吉得了一種名為「特雷徹·柯林斯綜合癥「的怪病,這讓他的面部嚴重畸形,傷痕累累。

奧吉沒有上過學,他的所有文化知識都是母親在家教授給他的。

為了讓奧吉接受正常人的教育,并且讓他去學會如何同除了家人以外的人交流,父母將他送入一所公立學校。

在那里,同學們害怕他、孤立他,甚至連集體照,他都被剪掉。

奧吉的心一下沉到谷底,對于本身脆弱自卑的人來說,同學們的嫌棄就像一把刀無情地刺向他。

奧吉哭著問媽媽:

「是因為我的臉他們才不喜歡我,為什麼我這麼丑?」

媽媽溫柔安慰他:「你一點也不丑,奧吉。」

「正因為我是你的媽媽,說話才最算數,因為我最了解你,你并不丑,每個人的臉上都有印記,這張地圖會為我們指引方向,它標記著我們去過的地方,絕不是丑陋的。」


教育家顏元說: 數子不過,不如獎子一長。

父母用愛和鼓勵養育的孩子,是勇敢自信的;

而父母不停打擊和辱罵的孩子,是膽怯自卑的。

一個敢于抬起頭說:我可以,我很棒,我一定行。

另一個卻低著頭說:我不行,我很差,我不配。

這樣截然不同的兩種孩子,試問家長們會怎樣去教育呢?


習慣哭窮的家庭

清華教授彭凱平曾在一次訪談中說:

「如果告訴孩子家里‘缺’,我們沒有別人好,其實就是一種貧窮感的灌輸。

它會讓孩子產生心理上的匱乏感。」

直接告訴孩子「沒錢、窮、比不上......」,這種方式會像毒液一樣滲進孩子的骨子里,慢慢形成「我不配,我不值得擁有......」

這種哭窮的教育方式不僅粗暴,還影響孩子的價值觀、生活觀、金錢觀,甚至致其一生難以自愈。

這說白了就是投毒,而不是教育。

《奇葩說》第7季有個辯題是:「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家里不富裕?」


反方辯手席瑞講起他的一段童年經歷,讓人印象深刻。

他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家里沒錢,你媽一個人養你不容易。」

他小的時候跟大人逛超市,總是不敢抬頭,總是看著地板。

他擔心看到自己想要的零食,可是知道沒錢買。

有一次席瑞跟著姥姥去逛超市,他站在一個展架面前,盯著那個橘子罐頭看了很久,還忍不住摸了一下,姥姥猶豫許久,還是把它買下來了。

然而在回去的路上,姥姥對他說:「這個罐頭7塊9,抵我們一頓飯錢了。」

他突然覺得手里的罐頭不香了,甚至充滿了「虧欠感」。

他至今都還記得,那是他這輩子吃到的最苦的罐頭。

他在節目中說,也許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不富裕。可是我沒有辦法改變,對于窘迫感的恐懼。


直到今天,他到消費場所,還是會感到害怕,手里要是沒有準備買的東西3倍以上的錢,就會感覺到不安。

甚至他只要病得不嚴重就不敢去醫院。面對著別人對他的好,他的第一反應不是欣慰,而是覺得我不配。

《貧窮的本質》一書中提到:

「貧窮是一種病,而且會遺傳,它除了會帶給你習慣,還會帶給你貧窮的思維方式,會局限你的人生。」

物質上的貧窮并不可怕,可能只是暫時的,但精神上的貧窮會刻在骨子里,難以褪去。

父母總是向孩子展示貧窮的一面,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一種窮人思維,不敢有欲望,慢慢壓抑自己的需求,從而承認自己「不配」「不值得」。

習慣性哭窮的教育,無異于給孩子套上一個「心窮」的枷鎖,不管如何掙脫,都無法逃離這束縛。



父母不和的家庭

心理學研究表明:

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中,孩子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2%,失婚家庭的為30%,和睦家庭的為19%。

父母無休止地爭吵,甚至動用拳腳,不但會引起孩子的恐懼,造成心理負擔,讓孩子變得自卑敏感。

更嚴重的話會讓孩子對家庭充滿失望,形成一輩子無法抹平的傷痛,對今后的交友觀、擇偶觀也有一定的影響。

一位知乎網友說:

從記事起,爸媽動不動就吵架,嚴重時,家里的物件都遭殃了。

小時候放學的路上都不敢回家,天天在想他們會不會吵架。

國中住校后,反倒輕松了些,一直住校,也不戀家。

長大工作后,性格較孤僻多思,在乎別人看法,在公司外人面前表面開朗愛笑,實則內心自卑惶恐。

對待感情患得患失,不敢主動,對婚姻不敢輕易接受,害怕結婚。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父母不和,又或是對孩子家庭暴力,更容易讓孩子滋生自卑心理。

對于孩子而言,最大的幸福莫過于父母恩愛和溫暖和諧的家庭氛圍。


倘若在孩子小時候,父母常常當著他們的面吵架,互相責備,久而久之,他們感覺不到父母之間的愛。

以至于孩子小小年紀就缺乏安全感,從而形成性格上的缺陷,變得自卑、敏感多疑。

父母不和的畫面,猶如一根毒刺,狠狠地[插·入]孩子脆弱的心田,成為孩子一生呼之不去的噩夢。

家,原本應該是孩子背后最堅實的避風港。

但對那些被父母情緒暴力撕扯的孩子來說,卻如同地獄一般受盡折磨。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人生而自卑。

有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用愛幫他走出自卑,擁有自信;而有的孩子,在成長中,父母卻用情緒暴力讓他們陷入自卑的痛苦無法自拔。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讓孩子變得自卑還是自信,都取決于家長的教育。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請用真誠、鼓勵、相愛去保護孩子,成為他們心目中的安全港灣、人生路的堅強后盾。


精選推薦
劉愷威終于承認,六年前娶楊冪是束手無措,其實最愛的人還是她!
2023/05/25
昆凌「未成年」就被周杰倫追到手!素顏舊照曝光,氣質清純身材豐腴,網友:難怪那麼著急!
2023/05/25
男人想你想到「發瘋」,會這樣與你聯系!
2023/05/24
小S三個女兒「罕同框」!猶如翻版林志玲小s阿雅,還未出道的老三最吸睛
2023/05/24
《我叫金三順》17年后:玄彬抱得美人歸,47歲女主瘦太多至今未結婚!
2023/05/24
林志玲當媽后「復出首秀」!和木村拓哉同台氣場強大,48歲狀態真好
2023/05/24
小s攜二女兒拍大片,14歲Lily「星范兒十足」,盤髮像媽媽披髮像大s
2023/05/24
阿嬌亮相再次封神!暴瘦20斤后美回「校園女神」,穿白襯衣哪像41歲
2023/05/24
陳冠希街頭拍寫真!一臉滄桑髮際線顯現,跟謝霆鋒余文樂差距好大
2023/05/24
男女交往,這些「肉麻話」,女人很愛聽,尤其是過了中年的女人
2023/05/24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