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這樣的體驗,看到某個孩子成績很好,各方面優秀,就忍不住請教其家長「平時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聽到的答案往往是:孩子從小很省心,我沒怎麼管,都是他自己學的。
我們心理更加不平衡,本來想學習一下人家如何奮力托舉,沒想到不費吹灰之力,輕松拿下。我們的孩子為什麼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不開竅、不上道,情何以堪?
其實,不要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真相是,學霸家長不是沒管,而是把力氣用在暗處,孩子潛移默化中受到了管教。
北大媽媽梅拾瓔,培養了兩個優秀孩子。女兒錢小雅,考入北大,曾是北京市三好學生,北京四中優秀畢業生。兒子錢小能,國中的時候就是海淀區三好學生,是各種球類運動愛好者。
兩個孩子如此優異,并不是省心的結果,但也并不是我們想象得雞飛狗跳,非常淡定從容。
她專門寫了一本書叫做《喚醒孩子的內驅力》,我仔細閱讀之后,發現她的三個養育秘訣,值得我們學習。
梅拾瓔認為培養孩子的習慣極為重要,比如閱讀習慣、體育運動、欣賞大自然和聆聽音樂等等。
閱讀會讓孩子形成強大的內在力量,和世界建立起聯系。運動有助于身體發育、促進智力發展,還能培養品格。在大自然中養成善于審美的眼睛,汲取創造力的源泉。
她在培養孩子這幾個重要習慣方面可以說是不遺余力的。
她給孩子選書時特別挑剔,要適合孩子年齡、有故事有趣味、插圖也要精美。給孩子讀書之前,自己先讀一遍,調整好語調和感情,聲情并茂地讀給孩子聽。而且一直堅持,不怕麻煩不敷衍。
在運動方面,主要是因為爸爸是運動達人,不需要逼著孩子鍛煉,孩子就自然喜歡上了體育運動。爸爸經常給他們講清華大學重視運動的故事,親自引導孩子們運動,孩子們不知不覺地愛上了各種運動。
為了讓孩子和大自然親密接觸,他們搬家到一個有一大片雜樹林的地方。早春,觀察樹木吐出的新芽,想象著新芽展開后的樣子。
初夏,聽布谷鳥的鳴叫,沐浴林中斑駁的陽光,欣賞優雅的黑天鵝。秋天,收獲小蘑菇,盡覽橙紅橘綠。冬天,在林中雪地中奔跑。
說起來美好又輕松,但是如果試著去做,就會發現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非常艱難,父母不付出,是萬萬不行的。
梅拾瓔認為自由的孩子才能更自覺,她不會干涉孩子們的自由選擇,給他們提供自由、輕松、安寧的氛圍,打造穩定的后方。
從小學開始,就沒有讓他們做過課外練習,沒有布置過額外作業。他們喜歡看什麼書,是根據自己興趣選擇,不會被強迫。
他們選擇什麼樣的興趣班,也是提出自己的意見,喜歡就學,不喜歡不勉強。甚至他們打游戲的時候,不管什麼類型、多長時間,也不會去干預。
正因為孩子有極大的自由,他們才有自我向上的力量,而不需要父母總是跟在后面使勁催。
錢小雅不喜歡奧數,但是為了小升初,自己也能滿懷信心地去克服。學幾何到時候很吃力,高二的時候成績滑坡,她都能夠充滿力量地去克服。
錢小能也非常有目標,雖然曾經沉迷游戲、研究運動鞋、沉迷足球,但也很快就能把自己拉回到學習的軌道上,什麼也不會耽誤。
也許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就是學霸家長所說的特別省心的原因吧。但是,很多家長卻沒有膽量去做。
我們一定不要被「自由」二字迷了雙眼,自由不等于「放任自流」。如果孩子癡迷手機,荒廢學業,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知道迷茫度日,這個時候就需要引導和約束了。但是方法一定要對,家長表現得越焦慮,孩子越是不能有改觀。
錢小能上初一的時候,因為打游戲,學習成績下滑。爸爸媽媽輪番上陣挽救,卻適得其反。爸爸輔導數學,數學更差。爸爸教他怎麼學物理,他還是不知道怎麼學。媽媽催他寫作業,他還是磨蹭如前。媽媽給他獎勵,他也無動于衷。
最后,他們不得不放棄緊鑼密鼓地壓迫式管教,而是采用了新的策略,反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父母忙著工作,不再時刻盯著孩子,家里保持愉快的氣氛。他們不談學習,而是好好做飯、閑聊天、講自己喜歡的事情、推薦好的文章。
在暗處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錢小能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玩樂,到初二就開始在學習上發力,變成了父母想要的樣子。
明面上是自由,其實暗地里下的功夫真不少,教育化為無形,很多細節都不是我們能看的。
就拿閑聊天來說,不是東拉西扯,而是給孩子講一些合理的期待、點明約束的底線、聆聽孩子的需求、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培養孩子的興趣和責任心。句句沒說學習,其實句句離不開學習。這需要父母用心去思考,絕不是袖手旁觀。
寫在最后:
學霸父母之所以說孩子很省心,不是孩子天生省心,是因為他們采取了讓孩子省心的教育方法。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給孩子自由、但又及時給予引導和約束,孩子在正確的軌道上,按照自己的規律自由成長,激發出向上的內在力量。孩子自覺了,家長就省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