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女兒:
前段時間接你放學,發現你的臉上偶爾掛著眼淚,媽媽很心疼也很難過。
對于你和同學航航發生的沖突,我有很多話想跟你說。
你放在書包里交飯費的100元錢不見了,找遍了所有去過的地方也沒找到,于是你跟老師說懷疑是航航偷拿了你的錢。
而你之所以懷疑他,僅僅是因為航航是你們班學習最差、最不聽話的孩子,你說他曾經偷拿過同學的橡皮。
那段時間你每天回家都不停地提到航航,不斷將他在學校里那些不聽話的事情告訴我和爸爸,試圖來證明自己的懷疑是對的,想讓我們幫你狠狠地「教訓」他。
可是,老師和媽媽已經一起看過教室的監控了,那一整天,航航并沒有靠近過你的書包,所以丟掉的錢跟他沒有關系。
你卻僅僅因為他是個「壞孩子」,就簡單粗暴地給他貼上了「小偷」的標簽,這非常不公平。
有一部關于「壞孩子」的電影,叫《放牛班的春天》。
今天,媽媽想從這部電影開始,好好跟你聊一聊「壞孩子」們的故事。
法國鄉下有一所寄宿學校,這里的學生,都是正常學校無法管教的「壞孩子」。
「池塘之底」是這所學校的外號,也是對這群「壞孩子」最形象的比喻:池塘之底的塘泥——骯臟而不可救藥。
克雷芒·馬修作為新學監,到學校的第一天,就見識到了這群「壞孩子」頑劣的「威力」。
一個學生因為對老神父不滿,在神父房間的門上設下陷阱,弄傷了他的臉。
馬修要接替的那位老師,因為學生的惡作劇,胳膊上縫了10針。
馬修也沒能躲過被整蠱的命運,沒有人服從他的命令,學生們嘲笑他的禿頭和身材。
也許你會問,就沒有人管管這群頑劣的「壞孩子」嗎?
當然有。
校長哈珊像一所監獄的獄長,將所有學生看成囚犯。
「犯錯就要處罰」是他的口頭禪,也是他的行事準則。
神父被惡作劇弄傷后,哈珊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叫醫生,而是要求全體學生集合。
發現沒有人承認這件事后,他拿著花名冊對馬修說:「隨便點個名,然后關禁閉,禁止一切娛樂活動。」
你看,只要犯錯,哈珊從不問原因,也不追究到底是誰,在他眼里,所有生活在這里的孩子都是「壞孩子」。
只要被打上「壞孩子」標簽,無論這個孩子做什麼都是在做壞事。
他覺得對待「壞孩子」,暴力和懲罰是最好的辦法。
可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并沒有讓這群孩子變好。
相反,為了反抗被粗暴對待,他們變本加厲地報復著老師和校長。
而在簡單粗暴的教育環境里長大的孩子,其實是非常痛苦的。
媽媽曾在豆瓣上看到過一個網友分享的故事。
一個女孩從小在她媽媽粗暴的教育下成長,她的媽媽為了養她,日子過得很辛苦,生活上的負面情緒和壓力不知道如何排解,于是孩子成了她的出氣筒。
她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做不好就挨罵,她的媽媽會敲她的頭,擰她的耳朵,打她的屁股。
她需要絕對服從她的媽媽,甚至,她的媽媽會說出「你的出生就是負擔」這樣的話。
這些來自她媽媽的簡單粗暴的對待,讓她一度懷疑自己活著的意義,青春期時甚至出現抑郁的傾向。
長大后,童年的遭遇令她無法理解更無法釋懷,她自卑、冷漠,性格上懦弱,很沒有安全感。
讀大學時她去了很遠的地方,也刻意減少了跟母親的交流,她想她會孤獨地度過一生。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
女兒,一個孩子是好還是壞,從來都不是通過某件事或者某個行為來定義的。
你或許覺得粗暴地對待一個孩子,是成年人特有的權力,可簡單粗暴并不能夠改變一個孩子的內心,只會得到更大的反噬。
比起簡單粗暴,我們更應該相信人性中的善良和愛。
就像《放牛班的春天》里那句台詞: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凈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放牛班的春天》中,有個插班生叫蒙丹,他被送來那天,少管所的人將「暴力傾向」「說謊」這樣的標簽連同他一起交給了校長哈珊。
這樣的蒙丹,注定是哈珊的重點管理對象。
有一次,他被發現出現在體育老師的房間,體育老師二話不說拎著他的領子就往禁閉房拖拽。
學監馬修詢問原因。
體育老師憤怒地喊道:「他站在我的房間里,想要偷我的手表和錢。」
這一段偷竊的過程,并沒有出現在電影里。
或許蒙丹只是出現在他的房間里,并沒有偷東西,但大人慣用體罰的方式懲罰一個有「標簽」的孩子,像對待動物一樣,毫無尊重,更別提溫暖。
禁閉結束那天,蒙丹逃跑了,一起消失的還有校長辦公室里的十萬法郎。
沒有人看到錢是如何丟的,被誰偷的,但哈珊篤定是蒙丹偷了錢逃跑。
當警察把逃跑的蒙丹帶回到哈珊面前,校長哈珊的憤怒達到了頂點。
校長狠狠地打向蒙丹的臉,一下接著一下,只要蒙丹不承認,他就一直打下去,打到他承認為止。
蒙丹憤怒不已,猛然起身掐住哈珊的脖子,這是他反擊暴力的方式,沒感受過溫柔的蒙丹,學會了以暴制暴。
後來馬修找到了證據,證明那十萬法郎并不是蒙丹偷的,可哈珊還是用一句「留下他早晚都會出事」將他送進了警察局。
作為一個已經被「定義」了的孩子,蒙丹曾在馬修組織的合唱團里得到過短暫的被需要的感覺,作為合唱團里唯一的男中音,他得到了關愛和尊重,也感受到了馬修的真誠。
被警察帶走時,他給了馬修一個感激的笑容,似乎在感謝馬修給了他人生唯一的溫暖。
可最終,不懂尊重孩子的哈珊,毀掉了蒙丹的人生。
從未得到過尊重的孩子,自然很難感受到他人的愛和信任,當成長的潛能被壓抑,后果也會不堪設想。
影片的最后,學院失火,在遠處看著學校被付之一炬的蒙丹抽著煙,無所謂地轉身離開。
這或許就是蒙丹的報復。
教育家斯賓塞曾說:「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
一味用野蠻的方式對待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的心里必然不會產生仁愛。
而尊重孩子,才是愛和教育的前提。
電視劇《大考》中,吳家俊對動漫情有獨鐘,可媽媽董碧華卻覺得動漫不如金融專業前途好,硬是把他的大學聯考目標改成考上985名校。
有次,吳家俊趁媽媽睡覺,拿出平板電腦準備將自己的參賽作品畫完,結果被媽媽逮個正著。
憤怒的董碧華義破壞了兒子畫了幾個月的作品,這也激起了吳家俊的憤怒,他怒吼道:「你連后媽都不如!」
尊重一個孩子的情感,要考慮他的需求,而不是利用大人的強權去馴服他。
無論對待什麼樣的孩子,將他看作一個有獨立思想、人格,與自己平等的人,才是尊重的體現。
還好,在「池塘之底」這群看似不可救藥的孩子們的人生里,出現了一個天使。
他就是失敗的音樂家馬修。
帶著事業上的失意,他來到這里做學監。
他抓到了弄傷神父的真兇,但并沒有揭發這個孩子,而是讓他去照顧神父,用行動去彌補和懺悔;
莫翰奇在黑板上畫他的丑樣,馬修就依樣給他畫了個更滑稽的畫像;
佩比諾被校長問得答不上來,他躲在校長身后暗暗打著手勢給他提示;
他聽到孩子們的歌聲,發現了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組建了合唱團,根據每個孩子的音色分配位置,讓他們感受到被需要。
馬修跟所有來到過這所學校的老師不一樣,他真誠、柔軟,他愿意用帶著善意的心走進孩子們的心。
莫翰奇調皮、頑劣,卻擁有一顆敏感又孤獨的心,母親忙于工作,鮮少顧及他,正常學校不接納他,但馬修卻看到他獨一無二的歌唱天賦。
馬修幫他聯系里昂音樂學院的院長,說服他媽媽一定要將他送進音樂學院,不要埋沒他的天分。
而在馬修的啟蒙下,莫翰奇最終進入了里昂音樂學院,母親也不再因為工作而扔下他獨自一人,而是寧可結束自己的婚姻,也要把他帶在身邊。
馬修拯救了這群被嘲諷、墮入深淵的孩子,在每個人都簡單粗暴、放棄他們的時候,他給了他們關懷、寬容,善待每一個擁有獨立個性的孩子。
馬修被冷漠自私的校長解聘時,學生們在窗台唱著歌,折紙飛機為他送行。
無依無靠的貝諾比追上了即將登上汽車的馬修,將自己的人生交給了善良的馬修。
那之后,馬修依舊沒有功成名就,他依然在教音樂,可無論在哪里,馬修身上的善良、真誠,待人平等的態度,永遠不會消失,永遠會溫暖著每個孩子。
媽媽曾在網上看到有人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早晨出門,正好趕上環衛工人給綠植噴水。
一對父子站在那里,小男孩五六歲,也想澆水。他爸爸很有禮貌地問環衛工人:「師傅,請問能不能讓我兒子澆幾下?」
師傅答應了。
于是小男孩就拿著水管的噴頭,他爸爸在后邊幫他扶著管子澆水,澆得特別認真特別開心。
過了一會兒,小男孩抬頭對爸爸說:「我長大也想當環衛工人澆水!」
他爸爸語氣很平和地說:「好呀,只要你好好學習,努力工作,行行出狀元。」
然后男人繼續問他兒子:「那你不當解放軍去救人了嗎?」
小男孩想了想問:「爸爸我可不可以解放軍和環衛工人都當?」
男人回答:「沒問題啊,只要好好努力,你將來想做什麼,爸爸都支持你。」
《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道: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明白,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們做決定的權利。」
而媽媽講《放牛班的春天》這部經典的電影,也正是想讓你感受到,漠視和冷酷地對一個孩子,對孩子來說意味著深淵和絕望。
尊重、真誠和信任對一個壞孩子來說,有改變命運的作用。
從你跟媽媽的講述中,媽媽了解到航航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父親忙于生計無暇照顧他,以致他異常頑皮。
但媽媽希望你能像馬修那樣,通過你的眼睛,發現那些搗蛋的學生柔軟又敏感的內心世界,看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和可愛之處。
媽媽更希望,你不要用簡單粗暴的貼標簽方式去看待一個人。
孩子,最后媽媽想告訴你,人生并不是一條光滑的直線,而是由無數個看不見的點組成的曲線,這些點就是生活中無數的小事,并不是每一件小事都會決定人的一生。
流動的人生里,每個人都會犯錯,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不到尊重和理解,感受不到信任和善意,從而對人生感到絕望。
孩子,愿你像馬修那樣,滿懷大愛且真誠待人,學會尊重每個生命的不同,欣賞每個不同帶來的精彩。
愿你學會尊重,擁有發現美好的眼睛,成為能夠溫暖他人的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