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知乎看到一個帖子,引發了近600萬網友的關注:
「為什麼我提醒了女兒一句,她就和瘋了一樣?」
原來,那天博主的女兒起晚了,出去做完核酸回來,已經10點多了。
這位母親進到女兒的房間,看到女兒在玩手機,馬上指責了幾句,讓她抓緊時間學習。
女兒不太開心地說:「有些話,我不知道是該說還是不該說。」
母親有些摸不著頭腦,問女兒什麼意思?
女兒無奈地說道:「每次說完了你下次還是不相信我,算了不說了。」
母親便義正言辭地說:「這叫監督!」
沒想到女兒聽完之后,就像瘋了一樣,咆哮著說是老師發了一條信息,自己只是看一眼而已。
最后,母女兩人吵了一架,還把手機摔了,最后博主給老公打了一個電話,兩人一起訓斥女兒。
評論區里,一位網友短短一句話獲得了1.2萬人的點贊:
「從你一生氣就把女兒手機摔了這個行為來看,瘋了一樣的人大概是你。」
是啊,從描述中看可以看出,這個媽媽已經不是第一次這樣「監督」女兒了。
她對女兒的提醒,其實正是一種掌控和絕對權威感的體現。
長久下來,在父母嚴密的監督下,女兒毫無自由可言,精神瀕臨崩潰,一點就著。
邦達列夫說過:「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界限感。」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愛得越深,孩子越受傷
豆瓣上有一個帖子:「你見過或經歷過哪些令人窒息的愛?」
一位網友的回答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從小到大,都被父母‘無微不至’的愛包圍著。
小到吃什麼、用什麼、穿什麼,大到交什麼朋友、上什麼學校、選什麼專業。從小就被父母推著走,極不情愿又理所當然地長大。
有時候也想反抗,也想逃離,可是又不敢想象和父母鬧翻的后果,所以只能一直麻木地生活著。」
多少父母以愛為名,侵入孩子的邊界,操控孩子的人生,讓孩子感到壓抑、窒息。
《女心理師》里的蔣靜,就有一個這樣令人窒息的母親。
從小到大,從穿衣打扮,到飲食起居,交什麼朋友,都被母親全方位地監督控制。
母親還特意配了一把她房間的鑰匙,方便隨時進出。
強行找出她可能藏有少女心事的日記本,并在客人面前讀出來,公開打擊女兒的自尊心。
女兒都快30了,依舊會被媽媽收掉手機,甚至連愛好都不能由自己決定。
有一次,蔣靜瞞著媽媽,和朋友去玩喜歡的架子鼓,媽媽發現后,一把把鼓錘扔在地上:
「你要做個乖乖女,遠離這些穿著不三不四披頭散發的朋友!」
「我讓你敲架子鼓了嗎?你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你做什麼都得告訴我!」
媽媽強勢的愛壓迫得蔣靜喘不過氣來,甚至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
絕望的她寫好遺書,沖媽媽嘶吼道:
「我根本不想拿什麼一等獎!我根本不想彈鋼琴!我再也不想活成你想讓我成為的樣子,我不想要這樣的生活。」
父母沒有界限感,肆意侵蝕孩子的人生,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失控,毀掉本應和諧的親子關系。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愛得越深,孩子越受傷。
父母沒有界限感,是一個家庭的災難
還記得那個北大高材生王猛嗎?
作為眾人眼中的天之驕子,他卻拒絕和父母見面,拉黑父母所有的聯系方式,整整12年沒回過家。
很多人覺得他做得有些極端,為此,他特意寫下洋洋灑灑15000字的長文,控訴這些年父母的所作所為:
從小到大,自己做什麼事情都得聽從父母的指揮。
小學一次文藝匯演,老師要求全班統一服裝穿短褲,但母親執意要王猛穿著長褲上學。
王猛好不容易有機會去市里上奧數班,母親也一直不樂意讓他去。
更別提,他交什麼朋友,上什麼學校,報什麼志愿,所有人生的一切,都要由父母來決定。
世間萬物,皆有因果。
正是多年來父母對他的控制、壓迫和傷害,才造成了今天這個結局。
人和人之間的任何一場關系,都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給彼此自由的空間。
親子關系當然也不能例外。
如果父母沒有界限感,一味干涉孩子的人生,只會讓孩子感到無盡的壓抑和痛苦。
2021年12月,攝影師鹿道森選擇投海自盡。
他的遺書中有一段話,令人痛心:
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為了實現自己夢想的工具人。
強勢地控制孩子的人生,逼他們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野蠻地灌輸自己的想法,只會讓他們痛苦到生不如死。
父母和孩子是各自獨立的個體,父母并無權力控制、干涉孩子的人生。
如果父母嚴絲合縫的要求孩子,不留余地地突破安全邊界,只會給孩子更深的傷害。也讓孩子承受著難以想象的壓力。
這不僅是家庭的災難,更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父母有邊界感,是孩子一生之幸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魚缸法則》。
講的是,魚缸里的小魚,每天都得到精心的照料,可無論養多久、喂多少魚食,個頭始終不見長。
直到有一天,魚缸無意中被打破,小魚被放到了院子里的大水池中。
人們驚訝地發現,僅僅2個月的時間,小魚就從三寸瘋狂地長到了一尺。
小魚的生長尚且需要空間,那孩子的成長何嘗不是如此?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好的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
父母一定要把握好界限,不要過度干涉、控制孩子的人生,給他足夠的自由和信任。
知名漫畫家蔡志忠曾在談到自己的經歷時說道:
「我很感激父母的教養。
我們家從我小時候到15歲離開家到台北當漫畫家,這15年來,沒有問號。
父母總是對我說,你身為蔡家的小孩,你就是自己的主人,你要做什麼你自己決定,父母是永遠的支持,不問為什麼。」
小時候,他在墻壁上信手涂鴉,父親沒有責備,而是給他買來黑板和粉筆。
後來,他對繪畫產生了極大興趣,國中以后決定去台北畫漫畫,父親也選擇一路支持。
正是因為整個青少年時期他不受約束,有足夠的發揮空間,才有機會做自己喜歡的事,把熱愛發揮到極致。
最終,成為知名漫畫家,還獲得了「金漫獎」終身成就獎。
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曾在節目中透露:
一直以來,他都不怎麼「管」兒子。
兒子小學時迷上金庸的武俠小說,一讀起來就廢寢忘食,有時連作業都忘記寫了。
他非但沒有批評制止,還允許孩子看這些「閑書」。
後來,癡迷武俠小說的兒子因為對書中所提及的歷史背景感興趣,便開始主動翻閱歷史書籍,愛上了歷史。
高中畢業,他一舉考入世界前二十強的頂尖名校——倫敦國王學院。
在那里,他選擇了熱愛的歷史專業,并愿意為之奮斗一生。
演員佟大為說:
「我們給孩子的愛,應該是一堵透風的墻,既能遮風擋雨,也能透過風、透出光。」
越愛孩子,越要給孩子的成長留出空間。
與其用溫柔的桎梏給孩子織就「鐵網」,不如適時退出他們的人生,讓他們更好地翱翔于藍天。
如此,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人格獨立、健全、身心健康的人。
作家胡適在給孩子的信中這樣寫道:
「我并不是你的前傳,你也不是我的續篇。
你是獨立的個體,是與我不同的靈魂。
你并不因我而來,你是因對生命的渴望而來。
你是自由的,我是愛你的;
但我絕不會‘以愛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養育孩子,其實就是體面退出孩子人生的過程。
真正得體的父母,都懂得守住自己言行的邊界,給孩子獨立、自由和信任。
擁有這樣睿智、有界限感的父母,才是一個孩子的一生之幸。
愿每位父母都能分清愛的邊界,學會放手和退出,讓孩子在松弛有度的環境下,自由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