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愛很多的,想將一切美好的都給孩子,有的父母受自身的原因,將自己的一切望系于孩子身上,視孩子為掌上明珠,產生了「不能讓孩子受一點委屈」的心理,滿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
對孩子的愛可以說是很多父母的通病,他們無時無刻的愛造成孩子覺得什麼都是理所當然, 從而變得自利、不惜愛、不會給予他人愛的個性。
前段時間聽到一件事,一名17歲男生小何與自己的母親有爭,沒想到這時小何情緒起來當眾一巴掌向自己的母親,路人們看不下去都在攔著,可是沒想到這位男生卻連路人也上手, 令人沒想到的是這位母親還在一直護自己的兒子。
一位圍觀的男子看不下去,給了男生一下,事才結束,這名男子問其原因,原來是小何看中了一雙鞋因太貴,媽媽覺得沒買這麼貴的鞋,還是實用最重要,可是小何卻執意要買后一氣之下給了媽媽一巴掌。
據媽媽說小何從小就是被爺爺奶奶捧在手心里長大的,從小想要什麼如果不給他就撒歡,甚至鬧起來,爺爺奶奶就會給他買,就這樣一味寵他致了現在這樣。這位男子聽了這位母親的話,對小何說教了很久。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著這樣的情況,因為工作忙,都會把孩子給自己的長輩帶孩子,長輩們對孫子的愛更是寵上又寵。 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就看我們怎樣去寫,言教不如身教,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了好的習慣,孩子就會往好的方向上發展。
現在的老人對孩子的溺愛,讓家長受不了,最后收拾的還是家長。
所以家長在孝老人的同時,對他們錯的做法更正,在教孩子的事上, 只要是對的,一定要有自己的觀點,沒有商量的余地,一定要為孩子指出方向,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成為對的人。
1、 給孩子不同的待遇。
孩子在家中高人一等,處處照顧,如吃「獨食」,好的吃的放在他面前他一人用。只要孩子想要的就二話不說就滿足孩子的需要。這樣的孩子會理所當然, 不會懂得跟人分享,更不在意所擁有的物品。
2、 輕易滿孩子的要求。
當孩子提出的不合理時,不能輕易滿足。孩子要家長買玩具,家長不能爽快答應,反而可以跟他提要求,例如一個月內孩子能自己收玩具就買給他,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想要的事情付出。
3、 太過于包辦。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倒,從倒爬起來的孩子會變來越來越強,而有些家長往往孩子倒了就像是很大的事,而限孩子某些行為,過度去保孩子。 這樣會令孩子變得弱。
4、 孩子一鬧就舉手降了。
家長只要看到孩子一淚流,就無策,然后去滿足他的要求,致孩子知道自己用淚就可以來滿足自己,然后來迫家長答應他所有的要求,由于從小慣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鬧、睡地、不吃飯來要父母。 父母就只好哄,降,依從。
怕孩子淚流的父母是無用的父母;罵爸媽的孩子會成無情的孩子,在性格中播下了、無情、任性的種子。
溺愛就是過分寵愛,由著孩子的性子,慣著孩子。從而致孩子有各種不良習慣。還有些家長保孩子礙孩子自己發展。而致孩子變得無獨立性。 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沒可能長期不離父母的,一旦離家必會遇到大問題 。
在家中,他們慣了別人替他做事情,他可以氣使,但到了家以外,很少有人會愿接受他的頤指,相反,什麼事都要他自己去完成。
為了自己的孩子長大不惡自己,不要過份溺愛孩子,受挫教育也是每個成長過程中接受的,沒有必要什麼都替孩子做完,長大以后他就很難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