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廢」一個青春期孩子很簡單,一直跟他較勁,就夠了……
2022/05/26

「孩子越大越難管」,是很多父母苦惱的難題。

朋友說,女兒自從上了國中,像變了個人。

「長個痘,能在鏡子前折騰半天;一回家就關房里,說她兩句,就滿臉不耐煩;連提醒少刷手機,早點睡覺,都要小心翼翼。」

他不明白,以前溫和聽話的孩子,怎麼突然冷言冷語,說翻臉就翻臉?

其實,跟孩子進入青春期有關。

青春期,孩子自主意識萌發,獨立性、自尊心增強,開始否定過去的權威,回避成人的干涉,才會和父母產生隔閡。

二三十年前,人類12歲進入青春期,19歲就結束。但如今,最新研究顯示,青春期10歲左右就開始了,最晚24歲還沒結束。最長超過15年。

父母們不好好應對,孩子很可能因情緒化出現危險行為。

如,打榜明星、離家出走、通宵網游、抽煙、曠課、酗酒等,甚至還包括自殘或打架、盜竊、[吸·毒]等違法犯罪行為。

簡直讓家長們提心吊膽。

我們都知道,青春期是孩子發展、成才的關鍵期,順利度過,就正式邁向了成年;但如果出了岔子,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影響一生。

作為父母,提前了解,掌握方法,幫孩子平穩度過,是每個家庭的剛需。

青春期叛逆有原因,家長千萬別亂扣帽子

父母們知道青春期重要,但大都只有模糊的概念,對其本質了解很少。

在面對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故意找茬」、「愛強辯」等表現時,難免焦慮、無奈,甚至憤怒,給親子關系帶來很多煩惱、沖突和傷害。

其實,青春期的情緒化表達是有原因的:

1、青春期的「煩惱」,來自青春期的「大腦」。

孩子進入青春期變化驚人,身體一天一個樣,行為也越來越個性,這和性激素分泌有關。

但最新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大腦才是造成青春期問題的根源。

神經學家弗朗西斯·詹森說,人類大腦即便在20歲,也只有「八成熟」。大腦發育不完善,是青少年叛逆、沖動、喜怒無常等行為產生的深層原因。

比如,孩子「知錯犯錯、屢教不改」,其實和大腦額葉區域發育不足有關。

額葉是大腦的司令部,負責認知和決策,發育不完全,使孩子缺少自控力,風險意識弱、容易犯錯和成癮。

再比如,孩子「過于敏感,脾氣大」,其實和大腦邊緣系統、額葉沒能很好地協同處理情緒有關。

大腦的邊緣系統能輕易感知否定、挖苦等刺激,產生委屈、憤怒等情緒,這時如果額葉沒有很好地控制、調節,就容易情緒化。

另外,情緒化還會促使腎上腺素分泌,導致偏愛刺激性的活動。青春期女孩喜歡悲情韓劇、言情小說,男孩愛電競、滑板等,都是這個原因。

也就是說,青春期孩子「不聽話」、「愛冒險」背后,不是翅膀長硬了,變壞了,而是生理因素。

我們千萬別因一時的不認同、不愉快就給孩子扣上「不懂事」、「叛逆」、「學壞」的帽子。

2、青春期問題行為,是養育問題的滯后反應。

有家長說,只普通叛逆還說得過去,像「打架、逃學」等總不能也是正常吧?

李玫瑾教授是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專家,曾有一位外交官朋友向她求助,說自己因為16歲兒子的行為問題,苦惱。李教授回復:「孩子不用來找我,大人來就可以了。」

在她看來,孩子的問題,通常是家長造成的,青春期問題不過是養育問題的滯后反應。

孩子不會一下子變成另一個人,中間一定隔著漫長的過程。

如果父母在3歲前,沒和孩子建立安全依戀,在青春期,想對孩子發揮影響力,自然很難;如果從小沒有給孩子傳遞正確的觀念、培養良好的習慣,這時再糾正,也很麻煩。家長若再錯誤干預,孩子的問題行為,只會更加突顯。

所以,本非一朝一夕的事,家長想一次性解決,或把問題全歸咎于孩子,都不現實。

青春期問題行為,從家長角度看,仿佛出在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想方設法讓孩子改變;但換到孩子視角,或許他們也正苦惱于有個「糟糕」的原生家庭。

青春期最好的保障,是走進孩子的內心

心理學者曾奇峰曾提出一個觀點,孩子如果到了叛逆期,父母做什麼都沒用。

這句話道出了很多青春期家長的痛苦和無奈。其隱含的深意是:家長若堅持以往的認知觀念和教養模式不變,那說再多,做再多,都無濟于事。

孩子的種種「不聽話」行為,已是對不恰當養育方式的最激烈反饋,家長們要有所覺察。

應對青春期最好的策略是:孩子變了,父母也需要改變。

(1)改變對孩子行為的看法

「黃多多染發」和「李嫣比基尼照」曾遭到無數惡評。

有網友說,她們是「自甘墮落」、「沒有家教」,甚至對她們進行「[蕩.婦]羞辱」;稍微理性點的也「好心」告誡,「十幾歲的女孩,就要該有十幾歲的樣子」、「家長還是該管管」。

其實,無論出于好心還是惡意,都不應該將青春期孩子的普通行為,上升到「道德」高度。

「孩子喜歡明星,就是被潮流帶壞了;注重外表,就是沒把心思放在學習上;打上耳洞、穿上「奇裝異服」,就離做出不良行為不遠了。」

這不但是對孩子正常行為的放大解讀,更是對他們的污蔑和禁錮。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心身醫學科李雪霓主任說:「人對外貌的關注,就是始于青春期,這是青春期正常的發展現象。」

青少年在意外貌、追求時尚,一方面是身體發育,引發他們對自己和他人身體的關注;另一方面是心理變化,他們需要尋求認同,才會對潮流和同伴特別敏感。

家長沒深究原因,就指責、干涉,非常不理智。

教育上,父母和孩子間最大的隔閡在于成長的時代不同。

對服飾的審美、音樂的喜好、約會年齡的認知、休閑活動的選擇等都會有不同的看法,這些非常正常,沒有對錯,只有差別。

父母可以表達自己的看法,卻不能把自己的認識強加孩子。

只有改變自己對孩子行為的看法,家長才能和孩子走得更近。

(2)改變和孩子相處的姿態

在「黃多多染發」事件中,一個普通女孩的微博獲贊近10萬,里面的話,或許代表了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心聲。

她說非常羨慕黃多多,爸媽能理解并支持她,說明非常愛她,而她自己連披頭髮,都會被媽媽訓斥。

孩子是沒辦法理解 「你愛他,卻覺得他這也不好,那也不好」的。

真正能讓他們感受到愛的姿態,不是顯示權威,打著「關愛」的幌子指責,而是俯身傾聽,身后支持。

孫莉曾對多多打耳洞、染頭髮做出回應。她說,愛美是女孩的天性,現在阻止,將來孩子只會更叛逆。

她用愛和尊重,以及平等溝通的姿態,換來了幫多多挑選發色的「權利」。

孩子不會因為愛漂亮、趕潮流、愛冒險變壞,卻會因為沒父母的陪伴、提點,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支持,而變得叛逆,做出過激行為。

焦慮、專制的父母想要糾正孩子的言行,卻把他們推得越來越遠,連說上話的機會都沒有;聰明、溫和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反而走進了孩子的內心,慢慢地發揮著自己的影響力。

改變自己,靠近孩子,才是家長們給孩子青春期最好的保障。

青春期應對有方法,太嚴和太松都不行

(附青春期常見問題應對方案)

青春期非常特殊,很多父母希望給孩子「愛與自由」,但又陷入「不管不行」的焦慮。

其實,青春期應對有方法,太嚴和太松都不行,家長需要做到:愛與合理要求。

以下我們總結了青春期常見的5類問題及應對方式,供家長們參考。

一、 青春期身體發育

青春期開始得比大家預想得早得多,很多孩子8、9歲就開始發育。面對身體變化,月經、遺精等現象,他們常常感到疑惑、羞愧、甚至焦慮,父母們一定要在青春期前,做好溝通,讓孩子們有心理準備和科學認知。

比如,從慶祝孩子長大開始,通過送孩子小禮物,帶孩子買青春期需要的物品等方式,在輕松的氛圍中,和孩子談起青春期的知識。讓孩子感受到有你陪著他,會一直為他答疑解惑、提供支持,他才能安心、平和地邁入青春期。

二、 青春期外貌焦慮

青春期的孩子很在意外貌,臉上有粉刺、痘痘,比同學都高或更矮,穿著太土,不夠漂亮、身體不夠強壯或肥胖等,都可能讓孩子尷尬、煩惱。

家長不要一味地輕描淡寫,說「外貌不重要」,而是引導他們在合理范圍內,科學地追求美。

比如,孩子想節食減肥,不要老是督促她多吃,可以帶她了解怎麼科學地吃,才能既營養健康,又達到減脂增肌的目的;

和孩子一起研究怎麼合理地實現目標,帶孩子向好的方向發展,才是幫助他放下焦慮的最好方式。

三、 青春期溝通問題

埃里克森說,青春期最主要的任務是發展自我同一性。只有形成自我同一性的人,才能擁有穩定的個性。

孩子拒絕溝通,逆著家長的想法干,不過是在尋求「獨立」,是探索自我、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途徑。如果父母不理解,強加干涉,反而會使他們缺少主見、容易盲從,沒辦法應對挑戰。

「逆反期」與孩子溝通的最好方式是: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在溝通時,無論是行為還是語言,都應該多向孩子傳達「我相信你能做到」的信息;當孩子遇到挫折,也不要說「你看,我早就告訴你要如何如何」。

用尊重而非藐視的態度去傾聽,用平等而非評判的姿態去溝通,我們的話,才能進得去孩子的耳朵。

四、青春期「沉迷」行為

青春期,孩子很容易被小說、游戲、明星等吸引,花費大量時間。家長難免擔心他們沉迷。其實,破除沉迷的最好方式,是幫孩子變「仰視」為「俯視」。

比如,孩子愛看網絡小說,我們不是急著把他和小說隔絕開,而是保持開放的態度,引導他多談論閱讀體驗或對內容、寫作的看法。

如果可以,家長也可以分享自己閱讀其他書籍的感受,這樣就能幫助孩子跳出情節,思考更多價值層面的東西。

當孩子的品味逐漸提高,眼界越來越開闊,便不容易被單一的刺激吸引。

五、青春期「早戀」問題

情感萌動是青春期孩子非常正常的心理變化,并非「早」。家長害怕影響孩子學習,擔心孩子受到傷害,總是如臨大敵,談「早戀」色變。孩子為了躲避家長的苛責或干預,只好百般隱藏,反而給青春期交友和行為問題埋下隱患。

家長理性、平和地面對 「早戀」,才能讓孩子敞開心扉,也才有機會成為孩子的護盾。

我們可以主動暴露自己青春期時的情感體驗,分享自己的經驗得失。這樣既給孩子提供了不同的視角,也讓孩子感到「早戀」原來是可以和父母坦誠溝通的事。

戀愛無「早晚」,但有「好壞」、有「界限」,與其整天防著「早戀」,不如多跟孩子聊聊對學習、對情感、對未來的看法,溝通好自我保護的知識和方法,才能真正幫到孩子。

李玫瑾教授說,青春期也是「早期教育缺陷補救期」。青春期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妥善解決,那可能真的要應了那句老話:孩子將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沒有哪個父母是完美的,遇到糟糕的境況時,都難免會感到疲憊或變得專橫。

但只要多想想,自己也曾是那個青春悸動的少年,也做過那麼多不太理智的事,便又能多理解孩子幾分。

青春期是家長走近孩子的最后機會,讓孩子擁有被理解的青春。

精選推薦
七位女護士完美詮釋「人間精靈」,這部劇必看!
2023/11/04
甜蜜結婚or遺憾收場?揭秘日本娛樂圈5對情侶的悲喜人生
2023/11/04
平成30年的廣告界,她是唯一能與木村拓哉相提并論的人
2023/11/04
9歲替父還債2千萬,25歲被丈夫背叛,負債6百萬,今終遇良人,網贊:否極泰來
2023/07/05
張柏芝三兒子正臉照曝光!長子高大粗獷次子帥氣,小兒子「混血臉」太像她
2023/07/05
小小彬「推掉巨額酬勞」回歸校園變身資優班學霸,10年後近照曝光,肉臉全消「成小鮮肉帥哥」網友直呼:認不出
2023/07/04
「身家過百億」20年不變「不老童顏」林志穎台北豪宅曝光,里面竟全是這種高科技,羨慕了!
2023/07/04
消失17年!八點檔女星嫁美國「45歲產下雙胞胎」 「甜曬三男人背影」頂金髮身材辣到爆
2023/07/04
賈靜雯與黃聖依罕「同框」!同是失去美顏和濾鏡後,網友:一個是真美一個卻不可言喻
2023/07/04
謝金燕替父還完2億債,45歲終活出自己!買上億豪宅只為躲避狗仔,鄰居都是名人,「走到大門得搭接駁車」網友:好想和你做鄰居
2023/07/04
娛樂圈六大容顏不老的明星,趙雅芝僅排6名,第一名看得心都醉了!
2023/07/04
59歲的張學友帥氣不減當年,私底下做人很低調,19歲的女兒出鏡真美,樣子格外的清純可愛,網友:基因好
2023/07/04
一代女神繆騫人近況,曾紅極一時迷倒周潤發謝賢,63歲氣質仍出眾網贊:知性、靈動
2023/07/04
「恐龍哥」林偉亮,從型男變身方丈,身材高大六塊腹肌,33歲時忽然大徹大悟,出家11年容貌大變,網友:要學會放下
2023/07/04
「愛家好老公」人設大翻車!宥勝爆外遇2年,妻曾認「他過偽單身生活」 潰堤哭喊:為什麼又是我
2023/07/04
44歲陳怡蓉與友懟臉拍合照曝光,顏值「斷崖式」變化讓人認不出:昔日女神竟成路人臉!
2023/07/04
陳喬恩早年出席電影節紅毯,禮服穿的凹凸有致,美得一點不像70后
2023/07/04
自以為很紅的他,堅持要在鳥巢開演唱會,卻無人捧場「賠千萬豪宅」
2023/07/04
Apple發長文解答跟陳建州關系「沒不正常」:你們抹黑的是一個女生清白
2023/07/04
黑人買網軍沒付錢?「臉書遭反攻洗版」網見1句話笑出來:實錘了
2023/07/04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