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李姐辭職了
為了有更多時間陪女兒成長,她放棄了奮斗十余年的高薪工作
本以為這份取舍對于李姐而言是幸福的,畢竟和孩子成長的那些歲月一去不復返,錯過了或許也就錯過了
可李姐卻時常表現得焦躁無奈,因為在她看來,女兒豆豆和誰都能產生共同話題,唯獨對這個老母親表現得特別冷漠
這不,周五晚上李姐帶著女兒豆豆參加朋友聚會時就發生了這樣一幕
從小就比較臭美的豆豆,見到一些時尚的小姐姐立馬就化身小迷妹
不是問美女姐姐:「你的指甲在哪里做的,多少錢」
就是羨慕同伴說:「哇塞,你這是最新款的xx,我都想要好久了」
看著一向對自己愛搭不理,但對旁人卻有談論不完話題的豆豆,李姐瞬間氣惱了
她對著豆豆沒給好語氣地說:「天天就喜歡問那些沒用的廢話,平時跟你好好講話的時候,怎麼不見你吭聲幾個字」
而李姐的一番苛責過后,豆豆又回到了之前的高冷性格
這個時候有位媽媽就出言阻止說:
「可別小瞧了和孩子聊廢話的作用,特別是多年之后還能跟孩子在一起聊廢話,你會發現這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
「能在孩子需要聊廢話的年紀里跟他們聊需要的話題,這也是父母送給孩子最真實的陪伴,更是拉近親子關系的有效教育智慧」
確實如此,和孩子「聊廢話」也是一種教育智慧,掌握睡前10分鐘和他們聊有用的話題,你會發現孩子越聊越靈活,親子關系也越聊越有默契感
01
聊關愛能力
媽媽:「如果我現在生病發燒了,你知道怎麼幫忙倒水找藥嗎」
女兒:「我知道,藥在抽屜里,暖壺的水太燙了不安全,我會到廚房拿一瓶新的礦泉水」
正說著,女兒還開始演練「醫生照顧病人」的小游戲
那天晚上,媽媽就像是一個病寶寶一樣被女兒照顧的無微不至
一會兒拿毛巾貼著額頭,一會兒又倒水喝藥,忙得不亦樂乎的同時,還不忘上床給媽媽捶捶背、揉揉腿
多年之后
老父親趕上風寒季節躺在床上不得動彈,女兒就是現實版的「小醫生」,盡管專業知識不強,但那種用心用力的關愛氣氛,就足夠讓人不藥而愈了
所以,希望孩子有關愛能力,那就在睡前10分鐘跟他們聊聊一些假設廢話吧:
•如果妹妹哭了,你打算怎麼去哄哄她
•如果同學橡皮丟了,希望你幫忙找尋怎麼辦
•如果遇上隨手丟東西的路人,你會撿起來扔垃圾桶嗎
02
聊規劃能力
媽媽:「周六我們各做各事,周日計劃開車出去野餐,除了水果零食,你覺得我們還需要帶哪些東西呢」
一向拖拉磨蹭的男孩聽后興致盎然
那天晚上還聊了很多對野餐的規劃:
•需要鏟子堆沙堡
•需要網兜撲胡蝶
•需要吊床睡午覺
•需要帶水杯喝水
•還需要桌椅野餐
那種對野餐的積極規劃與向往,似乎讓一個男孩一夜之間長大了很多
特別是第二天主動早起寫作業、背書,然后哼著小曲準備野餐所需物品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積極而勤勞的孩子
這就是規劃的力量
如果孩子喜歡拖拉磨蹭,那就掌握睡前10分鐘,和他們聊聊今天、再談談明天的規劃吧
03
聊換位思考
媽媽:「如果你是家長,打算怎麼教育不聽話的小孩」
這是一個接近崩潰邊緣媽媽對女兒所說的話
奇怪的是和孩子聊完這句換位思考后,他們之間的親子關系得到了有效緩解
那天晚上,已經是深夜11點了,媽媽左喊右喊希望女兒能早點洗漱休息
可女兒就是紋絲不動,還仿佛自帶屏蔽功能地把媽媽的話隔絕在外
等到好不容易哄上床睡覺后,媽媽就跟女兒聊了那句換位思考
女兒聽后,當即就樂滋滋地說:「那就把他胖揍一頓」
這句話剛說出口,女兒也似乎發現了不對:這分明是挖坑給自己跳嘛
正所謂,不讓你親身體驗一番,就永遠不知道爸爸媽媽有多好
所以,當孩子不聽話、不懂話時不需要說太多大道理,跟他們聊聊換位思考,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事情也就沒有那麼糟糕了
04
聊自我認知
老師:「你覺得孩子最擅長的事情是什麼呢」
媽媽:「她除了貪玩,似乎就沒有什麼擅長的事情了」
老師:「那就讓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做完自己的事情,然后再陪她玩一會吧」
媽媽愣了愣,陪孩子玩兒也算是教育嗎
又過了一段時間,媽媽滿懷欣喜地向老師道謝
原來,媽媽聽了老師的建議后,和女兒之間的相處比之前要愉悅多了
孩子英語太差,但手工能力出色
媽媽就說:「我發現你特別擅長做手工,不如你親自動手做一些單詞卡片,然后我們一起玩記單詞游戲吧,你抽卡片考我、我抽卡片考你」
就那樣,原本一提英語就一溜煙兒跑開的女兒,竟神奇般地喜歡上了記單詞
這就是自我認知能力的力量
特別是在動手做卡片、動腦思考,包括動嘴去讀的知識量積累下,哪怕一天進步一點點,總有一天也會逆襲成「別人的孩子」
所以,睡前記得跟孩子聊聊「你最擅長的事情是什麼」吧
05
聊金錢管理
爸爸:「如果給你5元錢,你打算怎麼花」
一向膽小不敢說話的女兒,眼里泛著亮光
她有些猶豫,但最終還是招架不住誘惑
她開始小心翼翼地說:「我想買一顆棒棒糖、一塊橡皮擦、還想要一個冰激凌」
說完這些話后,女兒還不忘抬頭看看爸爸
爸爸耐心地聽完女兒的描述后,從兜里掏出事先準備好的五塊錢,然后遞給女兒說:
「諾,給你5元錢,現在就乖乖地早點休息吧,明天你就可以拿零花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了」
那天晚上,女兒抱著5元錢美滋滋地進入夢鄉
也就是從那天晚上之后,膽小不敢說話的女兒,和爸爸之間有了聊金錢觀的「小秘密」
她會跟爸爸聊「今天想要什麼,需要多少錢」,還會聊:「如果我沒有零花錢了怎麼辦」
當一個不敢講話的小女孩變成一個話癆后,爸爸和女兒的話題感就越來越多了
兩個人聊了錢從哪里來、可以怎麼花,還聊了一些金錢管理的技巧與經驗
再後來,聽說這個女孩長大后她的財商能力特別強,來自幼年的金錢觀教育,也是爸爸送給女兒最真情的陪伴,更是人生中特別寶貴的財富能力
06
聊想象能力
姐姐:「如果小貓能開口說話,你覺得會對你說什麼」
妹妹:「我猜它可能會說:哈嘍,我是艾莎,我希望和你做好朋友」
這是我家兩個女兒經常會玩的想象力游戲,看著小朋友那充滿幻想的溝通方式,我似乎也從中察覺到一些教育的溝通小技巧
突然有那麼一天,脾氣急躁的姐姐因為一個臟得不能看的玩偶跟我鬧脾氣
原因是我想把玩偶清洗干凈,可女兒說什麼也不愿意
她說:「這是我的娃娃,你們誰都不要動,要是弄壞了你賠」
現實版的好心當成驢肝肺,讓我有那麼一瞬間想要爆發怒吼力量
可想想姐姐和妹妹之間的和諧相處,我忍了下來
站在小朋友的視覺對她說:糟糕,娃娃什麼時候成泥娃娃了,你看看那委屈的小眼神,仿佛就是在對你說:主人,我想洗澡
一番小朋友的想象力溝通過后,女兒就屁顛屁顛地跑去給泥娃娃洗澡
這件事后也讓我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教育孩子不能固執而刻板,特別是小朋友的想法和成年人觀點是不同的
學會站在想象力的角度,和他們聊聊更多看起來幼稚的話題,你會發現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就是一個觀點的事兒
07
聊親情關系
女兒:「媽媽,太奶奶的家怎麼那麼破」
媽媽:「那你會因為太奶奶家破,而不喜歡到她家玩嗎」
女兒:「不會的」
媽媽:「為什麼」
女兒:「因為我喜歡太奶奶,太奶奶也喜歡我」
這是周末帶女兒到外婆家,我跟女兒的一段對話
女兒的回答也讓我特別滿意的,特別是小小年紀的她就能懂得親情的重要性
經常聽到很多家長說:「我家的孩子就是一個白眼狼,對誰都好,就是對我們脾氣大」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是一個相互性的發展,你對孩子的態度就是孩子今后對你的態度
尤其是孩子年齡小的時候可塑性很強,你跟孩子灌輸怎樣的思想,也決定他們今后的認知能力
所以,想要孩子從小懂得感恩,那就趁著年齡小的時候跟他們聊聊親情關系吧
教導孩子尊老愛幼、重視親情、并懂得人情世故,在充滿愛與被愛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相信長大之后也不會太差
08
聊幸福感知
有一位媽媽
她和爸爸的夫妻關系差,和兒子之間的母子親情也冷淡得如冰窖
正當她傷心欲絕, 覺得自己的人生特別失敗想要尋短見時,一位智者的出現直接拯救了一顆迷離的心
其實,那位智者也沒有做什麼,只是站在旁觀的角度幫忙媽媽認識自己的心
智者問:「那你覺得什麼是成功呢」
媽媽答:「把兒子培養成才,把家庭經營得幸福美滿」
智者又問:「那什麼是幸福美滿」
媽媽開始說:「兒子怎麼也要考上大學光耀門楣,丈夫怎麼也要升職加薪讓人瞧得起」
後來又想了想說:「算了吧,幸福美滿至少也需要大家能心平氣和地坐在一起聊聊天」
說完這句話,媽媽也似乎受到了啟發,她感謝智者之后,就跑回家重新做回那個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的陪讀媽媽
不過,這次不同于往日
特別是和孩子、和家人聊天時給予的充分理解尊重,讓原本支離破碎的家庭就變得更加溫馨有愛
成年人迷離時需要通過幸福感來重振信心,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
所以,在過去、或者未來成長那些日子,記得和孩子聊聊他們的幸福感知,尤其是睡前10分鐘最容易和孩子產生共情心理
而一個被理解、被支持、被信任的孩子,相信 假以時日就會成為家庭幸福美滿的推動力
09
聊挫折能力
孩子最怕的是什麼?
被拋棄、被冤枉、被孤立、被批評、被傷害……
其實,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歷練挫折
失敗是成功之母,挫折歷練也是一樣
想讓孩子成長得更加壯實有安全感一些,記得和孩子聊聊挫折能力
和孩子聊成長所遇到的困難,看起來像是聊學習、聊人生無關的話題
其實,挫折能力是孩子必要的成長條件,也是無法跳躍避免的人生歷練
把握睡前十分鐘,多跟孩子建立共情心理的同時,也不要忘記跟他們聊一聊成長所遇到的挫折困難
比如:
「寶貝,今天有沒有發生什麼新鮮的事情」
「你是遇到了什麼傷心的事情嗎?說出來,看看爸爸媽媽能不能幫你解決」
「別怕,爸爸媽媽永遠會站在你身后支持你的,放心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
……
以關心作為親子溝通的新起點,當我們和孩子之間能夠產生共情、和信任感時
你說的話就是孩子的成長建議,孩子說的話也是需要考慮到的細節
畢竟,一個真正具有抗挫折能力的孩子,都不是家長保護出來的,而是通過有效親情去生產安全感,自信也是可以和一切挫折相抗衡的直接力量
10
聊學習價值
媽媽:「寶貝,你覺得小朋友們為什麼要上學」
女兒想了想,然后誠實地說:「因為在學校可以交到更多新的好朋友」
因為交朋友喜歡上學,這就是低齡幼兒的真實想法,那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呢
如果注意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厭學孩子基本上都出現在小學三年級以后
有人說這是孩子知識學乏了,也有人說孩子被玩手機、打游戲給害了
這些其實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孩子厭學、甚至不知道為什麼要上學,簡單地說就是自我學習價值的缺乏
小的時候因為交朋友喜歡上學,長大后朋友交夠了,新鮮勁兒也過了
特別是每天早出晚歸都書本不離手后,很容易陷入迷離:
「我為什麼要讀書」
「讀書那麼辛苦,為什麼還要去上學」
這個時候,如果家長不及時幫助孩子找到學習價值,孩子就很容易在迷離中逐漸產生厭學心理
所以,當孩子進入小學階段后就要注意心理養護
每天睡前可以跟孩子聊聊學習價值觀,可以是理想目標、也可以是興趣愛好
比如:「你以后的理想是什麼,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又或者:「我發現你的分析能力很強,如果能大膽地運用在課堂上就好了,跟老師的每一次互動都是知識向你招手的歡迎儀式」
近距離跟孩子聊聊學習,聊聊他們的疑惑、聊聊他們的認知,又或者聊聊理想目標
而一個心中有夢想、眼里有目標的孩子,相信所看到的也只有如何前進
那麼,關于和孩子睡前「聊廢話」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