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父母偏愛的,莫過于聽話懂事的孩子。他們大多認為這樣的孩子更省心,聽從父母的管理和安排,也更容易成為佼佼者。但真的是這樣子嗎?
過于懂事的孩子,可能是因為害怕,只好隱藏自己的情緒,去討家長和老師的歡心。
過于懂事的孩子,可能是因為失望,不得不選擇妥協,不再發聲,不再為自己爭取。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孩子過早懂事的背后,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心酸苦楚?
01 過早懂事的孩子并不快樂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如果可以在父母跟前任性撒嬌,孩子又怎麼會忍住自己心中的委屈,成為「懂事聽話」的孩子。
電視劇《傳家》中的大小姐易鐘靈就是這樣一個聽話懂事的人。
她從小謹小慎微,幫繼母打理家事,事事順從父親的安排,努力照顧每個人的情緒。她為了家族的強盛甘愿犧牲自己的婚姻幸福,但父親依舊對她不聞不問。
相比之下,二妹蠻橫,即使鬧得一家不寧,也可以被父親無限容忍,三妹任性,撒撒嬌便得到父親寵愛。只有她,被逼著隱忍,妥協,默默忍受一切。
雖然外界對她贊不絕口,可是只有她自己才知道,她的并不快樂。
這樣懂事的孩子,戴上了微笑的面具,但面具下已經滿身傷痕。
02 過早懂事的孩子習慣討好他人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年幼的子秋,被母親無情拋棄后,有幸被李海潮收留帶在身邊。
街坊鄰里故意使壞,說如果他不聽話不干活,李爸就要再把他送走。這些話,無異于在孩子的傷口上撒鹽。
子秋害怕自己表現不好就會再次被拋棄,只能更賣力地幫李爸干活,甚至半夜躲在廁所里給全家人洗衣服。
他活得小心翼翼,但他必須懂事。因為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不得不克制自己的欲望,因為沒有后盾,所以他不得不逼自己堅強。
過早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后可能會形成討好型人格,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不得不把自己放在最后一位。
這樣的懂事,無異于揠苗助長,讓人心疼。
03.過早懂事的孩子沒有自我
過于懂事的孩子,沒有選擇自己喜怒哀樂的自由,只是為了完成父母設定的一個又一個的目標而活。
還記得張一得的故事嗎?他本是眾人艷羨的天才少年,托福狀元,獲獎無數,之后又被世界頂尖名校埃默里大學錄取,而且還是一個熱愛運動、興趣廣泛的全能少年。
誰能想到,當他上大學不到一個月,這個天才少年便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原來,自從好友自s離世后,他就患了抑郁癥,心中壓抑太多的負面情緒無處宣泄。
他曾在書信中寫道,他害怕雷雨,不喜歡住在鄉村田園,更不喜歡與有錢人家小孩打交道。
他愛父親,也感恩父親的含辛茹苦,但卻活成了工具,一件由父親打造的堪稱完美的作品,但唯獨失去了自己。
孩子在本該無憂無慮的年齡,被迫成為一個聽話懂事的人,是否是一種殘忍?
04.過早懂事的孩子不敢發聲
孩子過于懂事,可能是因為父母的強勢。
電影《狗十三》中,當女兒忤逆父親,鬧著要找回丟失的狗狗時,父親把她痛打了一頓。美其名曰是為她好,實則是用暴力來讓她安靜。
網絡上,一位爸爸怒砸電視機的視訊引發眾人的討論。視訊中,爸爸回到家中,發現兩個孩子在看電視,頓時火冒三丈。他把墻上的電視機搬起來,重重地砸在地上,拂袖而去。
或許孩子沉迷于看電視有錯在先,但用暴力的行為來糾正孩子的錯誤,是一個更大的錯誤。
更讓人心疼的是,視訊中父親砸完電視憤憤離去,兩個孩子愣了好一會,之后不哭不鬧,默默地把已經摔壞的電視抬回了原處。
在家長的強勢教育下,孩子不得不妥協,成為聽話懂事的人。但這樣換來的懂事,隱藏著更大的傷害。
在上述的案例里,不難發現,過于懂事的孩子究竟是如何養成的,他們內心的苦楚又能與何人述說?
都說父母的教育是一把雙刃劍,它可能是孩子的鎧甲,保護孩子在披荊斬棘時不至于受傷,它也可能是孩子的囚籠,禁錮了孩子翱翔藍天的翅膀。
所以,別總是教育孩子要懂事了,就讓孩子成為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