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回老家看望爸媽,恰巧碰上了去家里借錢的小姨和小姨夫。
據小姨說,表弟前段時間談了個女朋友,雙方感覺都不錯,正打算年底結婚,但是女方要求在縣城中心地段買套三居室,差不多得120萬。
小姨和小姨夫一輩子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攢下了30多萬,可他們不想讓兒子背負太多的貸款,所以才想著跟親戚借些錢。
我問小姨,表弟大學畢業后也有6年了,就沒有多少攢點錢?
提及此,小姨開始唉聲嘆氣地說:
「他呀,高不成低不就的,沒有一個工作干滿兩年的。
這不又干得不順心,準備換工作呢。
錢沒掙多少,花得倒不少,有時還伸手跟我們要錢。
還說我倆沒本事,不能像他同學父母那樣能給兒子全款買房。」
說說著,小姨還抽噎上了,又含著淚說:
「都快30歲的人了,一點兒不知道心疼父母,更別提將來會孝順我們了。」
身為父母,最大的幸福不是孩子考上了名校,不是孩子從事著體面多金的工作,而是孩子長大后能孝順自己,讓自己能安享晚年。
孩子長大后能否孝順父母,與父母從小給的教養關系重大。
以下4種家庭,累死也難以養出孝順的孩子。
一味富養孩子的家庭
其實,表弟之所以成為現在這樣工作懶散、花錢無度、安心啃老,大部分原因來自父母。
小姨和小姨夫大齡結婚,又是大齡生子,對這個來之不易的兒子格外疼愛。
他們想把最好的都給兒子,所以寧肯天天饅頭就咸菜,年年不添新衣服,也要富養兒子。
國中時,表弟開始非名牌衣服不穿,每周去縣城吃一頓肯德基,過生日還邀請同學參加聚會。
一次,表弟看上一雙1200元的球鞋,非要買,小姨和小姨夫借了鄰居的錢給他買下來了。
借的錢,倆口子省吃儉用分了4個月才還清。
表弟的同學一度以為他是富二代,很好奇他父母是做什麼的。
實際上,他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家庭中的孩子。
是父母硬著頭皮在物質上的富養,讓他成了妥妥的「普通家庭的富二代」。
表弟想要什麼,都會被父母滿足,什麼都來得太過容易。
所以他無法想象父母為了滿足他的要求是怎麼苛待自己的,更體會不到父母做這一切的艱辛和不易。
即便長大了,在應該自食其力的年紀,還是伸手跟父母要,毫無愧疚感和不忍心。
畢淑敏說: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
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
因為,一個只愛自己的孩子,是學不會愛惜和孝順父母的。
只有父母不再硬著頭皮富養孩子,讓孩子在真實的生活中成長。
孩子才能看得見父母的艱辛和疾苦,生發出疼惜、孝順父母的柔軟但堅韌的力量,承擔起該肩負的責任。
父母情緒暴躁的家庭
電影《何以為家》中的男孩贊恩,從小未被父母溫柔對待過一天,父母對他非打即罵。
他聽過父母最溫柔的話竟然是,「滾,你這垃圾!」
在家中,贊恩感受不到任何溫暖,所以他想拿著身份證逃離這個冰冷的家,卻遭到爸爸的阻攔,爸爸一把拽過他,拍著他的頭揚言要打死他。
從小被父母暴躁的情緒荼毒,在暴力虐待中長大的贊恩無可避免沾染冷漠的因子。
沒能從父母身上得到溫情與呵護,所以,他對父母失望透頂,更痛恨父母。
因此,他把父母告上了法庭,因為父母的暴躁狠厲、生而不養。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覺得自己冷冽凌厲,只要加大風的力度,自然能夠把行人身上的衣服吹掉。
可行人們遇到刺骨寒風,反而把衣服裹得更緊了。
而南風則徐徐吹動,行人們感到舒適溫暖,便脫下了身上的外衣。
這則寓言後來成為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被稱為「南風效應」。
教育亦是如此。
疾風驟雨般的教養方式下,沒有一個孩子可以學會如何接收愛、感知愛、表達愛,更不會讓愛流動,孩子只會感受到冰冷,關閉心門,對父母避而遠之。
唯有溫柔的嘴和手,才能撫平孩子成長中的傷痛,讓孩子們深深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疼惜,從而反饋到父母身上。
父母強勢專行的家庭
還記得「北大博士后赴美留學失聯20年」的新聞嗎?
50歲的北大博士后王永強,與家人失聯20年。
77歲的母親生命垂危,臨終前想見兒子一面。
可當媒體大費周章找到王永強時,他委托中間人轉述了一句:不要再找了。
當被問及是否愿意回來見母親最后一面時,王永強只說了7個字:清官難斷家務事。
一時間輿論嘩然,網友都譴責王永強忘恩負義,是只白眼狼。
事實真是如此嗎?
是什麼讓他們的親子關系走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隨著事件的發展,關于王永強的一些不為人知的經歷浮現在大眾眼前,人們也慢慢理解了他的難處。
原來,王永強的父母在家中說一不二,從他上大學開始,父母就從未停止向他索取。
從討要學校發的補助金到被要求給親戚安排工作,要錢更是從國內追到國外,直到逼得王永強妻離家散。
迫不得已,王永強只能逃到美國,20年不與家人聯系。
而這悲劇恰恰是父母一手造成的,他們以為生下了孩子,孩子就是自己的附屬品,就得聽命于自己。
這是大錯特錯的。
人對獨立的需求是很大的,長大后的孩子尤其如此。
如果父母還想把孩子當成手中的風箏,緊握著那根線不放,讓它往哪里飛它就得往哪里飛。
風箏早晚有一天會扯斷牽制它的繩,越飛越高遠,到那雙手無法企及的高度。
所以,要想讓長大后的孩子還愿意親近父母,父母就必須學會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心中長存界限感,不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庸。
只會貶低孩子的家庭
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父母永遠不要低估了自己口中的話,對孩子有多大的影響。
主持人王芳在《最好的方法給孩子》一書中記錄了這樣一個事例。
一個 26 歲有媳婦、有孩子的男士,不想著在工作上精進,總是背著家人去買時時彩,結果誤入釣魚網站,一來二去,把家里的房子都偷偷抵押了。
媽媽來到節目現場真是崩潰了,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訴說,本想著兒子成家后,自己可以享享清福,萬萬沒想到還要替兒子還債,兒子一點不知道體諒和心疼父母。
而這位男士卻表示他之所以落到今天這般田地,父母脫不了干系。
原來,從小父母就沒有鼓勵過他,給他的全部都是負面評價。
有一次他在學校學會了一種方法,用可樂桶做成手工制品,自己做了一整天,送給了媽媽,結果媽媽只看了一眼:「說什麼破玩意兒!」就扔掉了。
所以他一直想證明自己,這次買彩票就是想一下子中大獎,然后讓全家人看得起他,結果捅了這麼大的簍子。
有時,父母為了防止孩子驕傲自滿導致落后,或者想刺激孩子知恥而后勇,總喜歡用不中聽的言語打壓孩子。
美其名曰「刀子嘴,豆腐心」,都是為了孩子好。
其實,父母的「刀子嘴」,在孩子的眼里都是「刀子心」。
原因正如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所說:
「小孩無法區分事實和玩笑,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從小,被父母的「刀子嘴」、「刀子心」戳得體無完膚的孩子,怎麼可能還有心力對父母溫柔以待呢?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
「所謂父母子女,其實就是‘因果’關系。
父母如何教化子女,子女便如何反饋父母。」
沒有孩子出生就是鐵石心腸,也沒有子女不懂得心疼和孝順父母,一切皆有因果。
愿父母都能給孩子溫和而堅定的愛,不溺愛,不專制,用溫柔和尊重滋養孩子。
愿父母都能種下善因,在孩子身上收獲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