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自私」的老人,晚年過得越舒坦?背后原因很現實,子女別埋怨
公司一位男同事,最近天天抱怨自家母親「越老越自私」。
當初忙著要自己生二胎,結果現在孩子生了,她又不管不顧,每天都在外面跳廣場舞,壓根不管一家人的死活。
他和妻子每天下班以后,又要忙著接娃,又得回家做飯、洗衣服、拖地……
母親倒好,吃完飯就把碗丟在桌子上,迅速換裝出門找同伴,日子過得好不逍遙自在。
聽著同事的絮叨,我突然醒悟過來,好像周圍確實有不少老人,隨著年歲的漸長,開始變得「自私」起來。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年輕時任勞任怨,為了家庭犧牲奉獻的他們,到了晚年以后突然換了一個「人設」,多為自己考慮,只顧著自己享福就好。
老人突然發生如此大的轉變,這是為何呢?
為何很多老人到了晚年會變「自私」?
或許下面這位過來人的看法,能給大家很多的幫助。
1、「自私「的人,活得更好
年輕的時候,感覺有大把的時間用來消耗,我們把大部分的時光和精力都放在了家庭和事業之上。
累死累活把子女撫養長大,結果到了晚年,發現能靠得住的東西越來越少,手里能握住的幸福越來越有限。
苦心栽培的事業、舉全家之力托舉起來的孩子,或許都跟我們無關了。已經失去了這麼多東西,到了晚年只想為自己活一次,自私地活一次。
點評1:
確實,中國的父母一輩子都在為了孩子付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幾乎成為了大部分父母生活的主旋律。
這種親情雖然令人感動,但對父母們來說,未免有些殘忍,他們是用自己的犧牲,換來了孩子們幸福快樂地成長。
可有時候,這種付出未必就能帶來同等的回報。等到子女長大以后,他們有更廣闊的世界,經常沉迷于大千世界的繁華之中,忘記了父母的恩情。
年輕時一味感動,以為付出了就會得到回報,結果現實卻狠狠地甩了他們一巴掌。
失去了賺錢能力的老人,一邊要承受被新時代拋棄的痛苦,一邊要忍著被子女嫌棄的現實,久而久之自然也會心寒,他們開始慢慢學會愛自己,自私的活著,雖然會被子女埋怨,但是起碼能保證晚年無憂。
2、「自私」的晚年,能換來全家的快樂
「孩子與父母的緣分,就是一段漸行漸遠的分離。真正高級的愛,不是恒久的占有孩子,而是懂得優雅地退出。」
年輕的時候,我們自然可以給孩子們毫無保留的愛,傾盡全力庇護著子女長大,從生活的點滴中引領著他們健全長大。
這個過程固然是美好的,但總有一天要「醒過來」。
當子女長大以后,他們需要學會的是獨立生存的能力,再加上他們慢慢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父母就要學會退出他們的生活,不再干預和控制孩子們的大小事務,不再圍繞著孩子轉。
從表面上看,父母成為了「甩手掌柜」,相比年輕的時候自私了不少,但正是他們的成全,讓子女過得更加獨立、更加自由。
點評2:
很多中國父母,前半生的生活重心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恨不得把他們綁在自己身邊。
可到了晚年以后,子女脫離了自己的手心,他們的世界就會變得荒蕪,失去了精神慰藉的他們,很容易變得抑郁焦慮。
有很多小孩責怪自己的父母經常干涉他們的生活,一天N個電話問行蹤,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他們從心理上還沒有跟子女「斷乳」。
父母對子女的「過度依賴」,到你們成家立業以后,進入了頂峰。尤其是獨生家庭,父母的表現更加明顯。
這時,如果我們能讓父母學會自私地活著,讓他們多為自己考慮,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重新找一個能取悅自己的精神寄托,這樣其實大家都能重新找到快樂。
綜上所述,我們就能發現,其實有時候子女別總是去抱怨父母變了,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考慮,也許你們就能理解他們的「反常」。
【最后總結】
《小窗幽記》中有這樣一句話:「老去自覺萬緣都盡,那管人是人非;春來尚有一事關心,只在花開花謝。「
人到老年的時候,自然會覺得塵緣都了斷,沒有時間去管人世間的是是非非。
父母辛苦了大半輩子,等到晚年時自然要學會兼顧自我,先取悅自己,才能把日子過得云淡風輕、自在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