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過去33天了,閨蜜仍然清晰地記得,一向乖巧的女兒發瘋似的朝她嘶吼、狂扔東西的情景。
那天,閨蜜撕了女兒的漫畫書,自作主張地取消了女兒跟同學的約會,甚至在女兒的台燈下裝了一個針孔攝像頭……
女兒發現這一切,把裝著攝像頭的台燈狠狠地砸在閨蜜的身上,還瘋了似的在墻角、沙發、電視后搜尋閨蜜監視她的證據。
「你是不是覺得你永遠是對的?
你是不是覺得你是一個特別了不起的媽媽。
我告訴你,你是我見過最差勁的媽媽!」
女兒說完,就跑出了家門,奔去了奶奶家。
閨蜜腦中反復回想女兒的話,又想起以往母女相處的點點滴滴,心如刀絞。
那天深夜里,她發了一條朋友圈,言語間盡是悔恨。
從那以后,一向最愛發朋友圈「曬女兒」、「曬老公」、「曬生活」的她,就停更了。
女兒至今也死活不肯回家,甚至電話里連聲媽都不愿意喊了。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經說過:
「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人生三觀,精神品格,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多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
」
孩子身上的問題,都能在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
親子矛盾的根源
是以愛為名的控制
閨蜜長久以來都是一個很強勢的媽媽。
女兒想要學吉他,閨蜜非要女兒學鋼琴,因為她覺得學鋼琴比學吉他更顯高級。
女兒喜歡穿黑灰白色調的衣服,她非要女兒穿鮮艷的衣服,因為她覺得小孩子就要穿得明亮些。
女兒吃什麼零食,看什麼課外書,跟誰交朋友,閨蜜都要女兒遵循自己的要求和喜好。
閨蜜一直以為自己這麼做都是「為了孩子好」。
然而,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
「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的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與痛失至親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
父母過度的控制欲,只會成為孩子的災難。
華裔導演石之予從小生活在媽媽的高壓控制下。
媽媽干涉她的興趣愛好,監聽她的秘密,干涉她交朋友,甚至不想她長大,總是對她說:
「真想把你裝回肚子里,這樣我就隨時清楚你的人在哪里。」
她把自己的親身經歷拍成了一部讓無數父母警醒的動畫片《包寶寶》。
包寶寶被媽媽一口吃掉的悲劇,恰恰就是她被媽媽控制一生的悲哀。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說:
「小孩不是黏土,任由家長恣意妄為地捏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小孩子也有自己的生命,他們屬于自己,不是家長或者任何人的所有物。」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不是偷走她們的人生,而是讓她們成為自己,塑造自己的人生。
教育方式不統一
坑的是孩子
記得孫儷曾在網上吐槽鄧超是自己育兒路上的絆腳石。
起因是,孫儷批評女兒不好好吃飯,晚上不可以看電視、玩玩具了……
鄧超聽見火速出來幫女兒解圍:
「可以了、可以了、他已經很怕你了……」
其實,閨蜜的老公也是如此。
閨蜜對女兒很嚴格,老公卻對女兒很溺愛。
閨蜜每次教育女兒,老公不是當面護短,就是背后給糖。
「手表效應」講到:
「擁有兩塊以上手表并不能幫人更準確的判斷時間,反而會制造混亂,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時間的控制。」
同樣的道理,父母教育方式不統一,坑的是孩子。
因為,一個管、一個護,孩子永遠也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問題,更不會分辨是非,甚至會因為得到了一方的支持,有恃無恐、得寸進尺。
只有父母「統一戰線」,才能讓孩子看清事情的真相,真正地反思和成長。
急功近利式的教育
會把孩子壓垮在半路上
還記得《小舍得》里的顏子悠嗎?
媽媽為了讓他考上重點國中,壓榨他所有的娛樂時間,瘋狂給他補課。
哪怕他已經不堪重負,媽媽依舊不斷地用情感綁架他,給他施壓,逼他上進。
結果,他被逼得精神崩潰,頻繁出現幻覺,最后確診得了抑郁癥。
其實,閨蜜也曾像顏子悠的媽媽那樣緊逼女兒的學習,進步了10名,還要再進步20名,剛上國中就逼著女兒學習高中內容,恨不得女兒一夜成才。
張文質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中講道:
「好的教育一定是慢的,即使是知識的獲得,經常也是困難、艱苦、緩慢的過程;
人的成長更是曲折、艱難,有自己的規律,一點兒也勉強不得。」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緩慢而復雜的。
父母忽視孩子的身心健康,違背孩子成長發展的規律,給孩子太多承受不起的壓力,不僅不會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反而會把孩子壓垮在半路上。
作家劉墉說:
「只要你愿意肯定孩子,引領孩子,卻不干擾他,孩子一定能讓你刮目相看。」
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都有發芽的機會。
只要我們放棄自己的「功利心」,給孩子更多的耐心和信心,就一定能等到孩子綻放的那一天。
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
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殘忍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曾說過:
「世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可惜,很多父母都沒有做到。
一個高中女孩在網上推文控訴媽媽:
「媽媽360度無死角地控制,耗盡了我對她所有的愛。」
一位211學生畢業后,不管找什麼樣的工作,媽媽都不滿意,不是嫌工資低,就是嫌沒有前途。
幾番折騰下來,這個孩子再也不想找工作了,索性啃老在家。
仔細想想,閨蜜女兒對媽媽的怨恨又何嘗不是來自于閨蜜的不放心、不滿意、不放手。
《成功、動機與目標》里講到:
「孩子渴望在歸屬感中獲得幸福,在新事物中獲得成長,在自由選擇中獲得內在動力。」
父母不懂放手,是對孩子最大的殘忍。
因為,父母的包辦、控制和過分干涉,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讓孩子喪失了獨立自主的能力,喪失了對生活的熱情和擔當……
每個孩子都需要自己的空間和時間,需要去試煉自己的能力,需要去感知自己的世界,需要在光輝燦爛的自由里找到最好的自己。
及時放手,才是父母對孩子最深的愛。
一個孩子
只有踩著父母的「尸體」才能長大
閨蜜接受不了女兒的突然叛逆,幾乎每天都是以淚洗面。
但其實,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然。
一位心理醫生曾講過這樣一個案例:
11歲的田田是一個很文靜的女孩,她有一個很嚴厲的媽媽。
田田國中時發現,媽媽經常翻看她的日記、手機。
她多次跟媽媽據理力爭,媽媽都以各種理由拒絕。
如果她繼續大吵大鬧,就會被媽媽暴打一頓。
漸漸地,田田變成了一個沉默寡言、唯唯諾諾的女孩,甚至還患上了一種「怪病」。
她總是無緣無故地渾身疼痛,查遍大小醫院無果。
直到父母帶她看了心理醫生才知道:田田的疼痛其實是對父母隱匿的對抗。
她無法在現實中打敗父母,就只好在心里暗暗較勁。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說過:
「如果一個孩子要成為一個成年人,那麼是要踩著一個成年人的尸體才能完成這段成長之路的。」
每個孩子都是在跟父母的對抗中摸索邊界,尋找自我。
尤其是青春期孩子,她們渴望獨立、渴望自由、渴望被尊重、渴望擺脫父母,成為一個大人。
如果父母忽視她們的內心需求,她們將會在壓抑和憤怒中報復父母或者毀掉自己。
如果父母放棄控制和權威,學會示弱和認慫,孩子將會在我們的關愛、理解和尊重中獲得振臂揮翅的力量,變得獨立而美好。
正如一位作家所說得那樣:
每個孩子和父母之間,都注定要有一場戰爭。
如果孩子贏了,是喜劇;如果父母贏了,是悲劇。
想讓孩子順利走向成年,父母需要讓孩子打敗自己。
父母最大的失敗
是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一位經常吼叫女兒的媽媽,發現女兒變得越來越膽小,越來越不自信。
偶然的一天,她在街邊看到一位媽媽一手叉腰,一手指著女兒,罵道:
「讓你去問問老師,你都不去,你怎麼這麼慫?」
女孩把頭埋在胸前,一個勁兒地抽噎。
那一刻,她猛然醒悟:
原來,女兒的自卑怯懦,是自己造成的。
馬來西亞有句俗語:
「天上的繁星數得清,自己臉上的煤煙卻看不見。」
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在這之前,閨蜜也是一個滿眼都是孩子缺點的媽媽。
直到那天,看見女兒歇斯底里的樣子,被女兒口無遮攔的話語刺傷,她才明白: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孩子的每個行為,都是父母問題的投射。
所以,當教育出現問題的時候,最應該反思的是父母。
李玫瑾教授說:
「孩子的很多問題是大人造就的,家長的問題若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調整不了。」
教育孩子,也是教育自己。
父母對了,孩子才會對。
卡瑞爾·麥克布萊德在《母愛的羈絆》中寫道:
「愛來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傷害也往往來自父母。」
這是很多孩子痛苦的來源,也是很多父母都不愿意承認的殘忍真相。
但是,這并不能避免:
父母留在孩子心里的印痕,影響孩子的一生。
所以,我們必須拼盡全力,反思自己,改變自己,撫平孩子的傷痛,用今天的努力掃除孩子明天的陰霾。
瑪麗亞·羅賓遜說:
「沒有人可以回到過去重新開始,但每個人都可以從現在開始創造全新的未來。」
孩子的明天,取決于父母的今天。
愿我們都能反思自己的教育,給孩子一個溫暖美好的原生家庭,成為孩子人生路上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