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假時,很多父母在計劃著帶孩子的遠途旅行,一部分家長會選擇帶孩子出國或者國內各種景區漲見識,讓孩子體驗不一樣的文化,這對孩子而言確實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學習機會,長見識,開拓眼界,漲知識。
相信也有很大一部分家長對假期沒有出去旅行的規劃,但是決不能讓孩子關在家里,玩手機看電視,不出去與人交流,孩子的思維也會封閉,推薦各位爸爸媽媽幾個可以不出遠門,帶孩子去的好地方,在那樣環境的熏陶下,不僅能長見識,以后想沒出息都難。
圖書仍然是孩子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而圖書館有著適宜的讀書環境,在這里不僅能接觸到志趣相投的同伴,共同提高興趣增進學習與進步,還能更好地發現和培養孩子的興趣與特長。環境安靜,沒有手機、電腦和游戲對孩子的吸引是節假日陪伴孩子的最佳場所之一。
帶孩子去圖書館的好處:
培養優良的人格質量: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讓孩子充分的認識到讀書的樂趣,養成對書的喜好,喜歡上閱讀,愛上閱讀。
交識良師益友:圖書館里大量的愛閱讀的小朋友,在這里孩子就潛移默化的結識到不少愛讀書的小朋友,有的還會成為良師益友陪伴終生,特別是對于現在獨生的孩子,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更能接觸到比自已大的朋友,在成長中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擴大孩子的視野:無論是知識的,還是生活方面的,孩子的目光都限定在一個窄小的范圍內,圖書館能開闊孩子的視野和心胸,讓孩子有一棵博大的心胸,知識是打開人類靈魂的敲門磚,在圖書館泡大的孩子會有一棵積極的人生態度,并且會產生遠大的理想和報負。
發現孩子的興趣和愛好:興趣才是出效率的第一要素,在圖書館按自已的意愿去閱讀喜歡的圖書,不受考試分數和老師家長的任何約束,在這里能更好的形容自已的思想和打開自已的愛好和興趣,經常泡在圖書館里可能在很小所紀的時候就會樹立起自已的人生目標和奮斗,為成長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帶孩子逛博物館,重點不是孩子記住多少知識點,而是他觀察、思考了多少。
博物館的中文「博物」,聽起來像是把所有東西集聚在一起。但博物館的英文「Museum」,他的詞根是 Muse,是古希臘神話里的女神繆斯,她是給人靈感和啟發的文藝女神。
博物館不完全是充滿知識點的地方,而是激發孩子的興趣和靈感的場所,小孩子也更容易被實物吸引。孩子從博物館回來之后,可能會對其中一樣東西特別感興趣,開始大量翻閱書籍、查找資料。
千萬不要陷入一個誤區:進博物館就是教孩子知識,去博物館有幾個特殊的意義:
第一,學習科學思維,激發孩子的探索精神,點燃他的好奇心。第二,激發孩子對某個學科的興趣,很多「科學家夢想」就源自博物館。很多設計得好的博物館,專門為了激發孩子的興趣,設計了很多小機關,讓孩子更容易理解。
很多小孩確實背了很多知識,這些知識也是有用的,但長大后他們就變成一本活字典。
他們只接受知識,從不問為什麼。
所以,一定要有一個「問為什麼」的過程。如果帶孩子去博物館,只是讓他看看幾個石頭、幾根木頭,這些知識是孤零零的,孩子無法將它與生活聯系起來。比如,在人類歷史館,你能看到人類不同的祖先和近親的模型。這時候,你可以帶著問題去看,「你覺得人類更像是從哪一種模型起源而來的?人類滅絕的原因是什麼?」等等。帶著這些問題去逛博物館,孩子就能搜集到更多的相關資料。
大自然豐富的環境會給孩子的視覺和聽覺帶來多樣化的良好刺激。室外大自然豐富的外部環境也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應該讓孩子從小就接觸大自然、習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成長、發育。
一個經常接觸大自然的孩子會比很少接觸大自然的孩子更具有豐富的個性,感覺也更敏銳,更具有創造性。
這是因為戶外活動能給孩了提供廣闊的視野,大自然中的綠樹、青草、五彩繽紛的花朵,帆浮的云彩,飛翔的小鳥,都會給孩子的視覺器官帶來更多的新鮮刺激:戶外流動性的刺激比室內多,會給孩子的大腦帶來更多的聽覺和視覺動感;戶外活動還增加了遇到更多陌生人和陌生事物的機會,提供了更多地與他人交往的機會。
總之,戶外大自然的外部環境會給孩子的各個感宮帶來多樣化的新鮮刺橄,極大的引起孩子的興趣和歡愉情緒,促進孩子視、聽、嗅、觸摸等感官的發育和感覺與知覺的發展。
對于出生、成長在城里的孩子,鄉下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我一向認為,單一的鄉村生活和單一的都市生活都是殘缺的。
從沒有都市生活體驗的人,視野狹窄、思維簡單;而從沒有鄉村生活體驗的人,終日蝸居斗室,或者穿梭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從學校到家里,從家里到學校,單一的生活方式,枯燥的學習內容,無處不在的喧囂,無法給孩子一片純凈的玩耍的天地。快樂、陽光都被鎖在格子間之外,擋在兩點一線之外了。
而鄉下有潺潺的溪流,有漫山遍野的花草,有唱歌的小鳥,有淺游水中的魚兒, 孩子不用趕著去彈鋼琴、學美術的質樸孩童。到了鄉下,孩子的心會因為天地的廣闊而快樂無拘束地舞蹈,會因為天藍水清、泥土芬芳而變得潤朗、有靈性,會因為人純、情真、花美而越發寧靜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