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和朋友聚會,看到了這麼一幕。
媽媽不停地給孩子夾菜:「來,寶貝,吃點這個,這個有營養,吃了對身體好。」
孩子呢,則又哭又鬧:「不嘛,我不想吃,我要出去玩,去坐滑梯。」
被孩子鬧得實在沒辦法的媽媽,無奈地抬起頭,看了一眼坐在旁邊的爸爸,希望他能出來阻止一下孩子。
爸爸呢,則全程在那里專心地看著手機,只是不時地抬起頭,皺皺眉頭,頗有些不耐煩地訓斥著孩子:「怎麼回事,好好吃飯,不許鬧。」
看著煩躁的爸爸、為難的媽媽、哭泣的孩子,我不由得在心里深深嘆了口氣。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大機率,也會出現各種問題。
這樣的場景,在我們周圍似乎經常在上演,爸爸忙于工作,經常不見身影,媽媽則在日復一日的繁忙與勞累中,變得焦慮暴躁。
而孩子,則在看不見身影的父親、看不到笑容的母親、感知不到溫度的家庭中,被深深地傷害了。
央視有一個2分鐘的公益廣告《提款機爸爸》,看哭了很多人。
媽媽帶著女兒到提款機取錢:「爸爸給我們錢,我們去買東西了。」
女兒揚起稚嫩的小臉:「爸爸不去嗎?」
在她的心理,對爸爸的全部記憶,只是這台提款機。
過年了,窗外響起了鞭炮聲,她跑到提款機,對著屏幕說了聲:「爸爸,新年快樂。」
屏幕上出現了這麼一句很扎心的話:「童年只有一次,多陪陪孩子。」
這樣的場景,很多家庭都在上演。
他們總是對孩子說:「等爸爸忙完了,就回來陪你。」
可是不知不覺間,他們尚未忙完,孩子已然受傷。
胡慎之曾一陣見血地說道:「如果爸爸缺席,會讓孩子終生缺鈣。」
在孩子的成長中,爸爸代表的是力量。
這種力量,不僅僅是強健的體魄,還包括性格中的力量感,也就是孩子獨立、勇敢、頑強、富有責任感的品格。
如果爸爸缺席了孩子的成長,他們就無法將這份力量傳遞給孩子,而內心沒有力量的孩子,則無法很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知乎上,有個問題:如果成長過程中父親缺位,可能帶來哪些影響?
一位網友說:「我在上中學之前,很少見到爸爸,我始終認為,全世界能依靠的只有我自己。根深蒂固,個性強硬,固執似鐵,不知道溫柔是何物。」
那麼,到底怎麼做才是一個好父親?胡慎之老師說,好的父親有五個職能:
☆供養:給予物質供養;
☆護佑:給予安全感;
☆規訓:設立規則;
☆傳道:傳遞價值觀;
☆勝利:成為好榜樣。
從小沒有爸爸陪伴的孩子,如同大樹沒有了根基,變得脆弱、飄搖。
他們的身邊,沒有強有力的「掌舵人」,被濃濃的「無力感」所吞噬,從而變得膽小、自卑、害怕失敗。
在遇到困難時,不懂得如何突破自我,更不敢去探索更加寬廣的世界。
從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焦慮,就如影隨形。
小的時候,擔心孩子吃不好,不健康,上學了,擔心他們成績不好,性格不開朗,長大了,又擔心他們遇到困難,不開心。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媽媽們如此焦慮?
☆事情多:因為爸爸的缺位,媽媽需要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高標準:過高的期待下,孩子煩躁,媽媽著急。
☆虧待自我:失去了自我,放棄了成長,因為虧待而倍感焦慮。
當媽媽把自己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會因此寸步難行。
被譽為「硅谷教母」的埃絲特·沃西基講述了她教過的一個學生的故事。
這個學生參與了校報主編的競爭,卻最終落敗,她很難過:「我真的不敢相信,我竟然沒能當選。」
埃絲特想著給這個學生一點安慰,但她一點都聽不進去,于是,埃絲特決定和她的母親談一談。
出乎她意料的是,電話那一端的母親大哭:「孩子落選,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還是我做得不夠好?我應該怎麼做,才能保證我的第二個孩子當選?」
埃絲特終于明白了,原來,問題的根源就在母親身上。
正是母親的太過焦慮,才讓孩子變得太過脆弱。
孩子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與母親建立了緊密的情感聯結,從母親那里獲取溫暖、呵護、關懷,以及豐盈的精神滋養。
如果母親一直處于高期待、高焦慮的狀態下,孩子們得到的感受就是:我很差,我做不好,我不能讓媽媽滿意......
時間長了,他們會認同這個感受,他們無法尊重內心渴望長大、希望獨立的需求,也無法能看到自己身上能夠爭取獨立的力量。
于是,被壓抑的孩子們,或者選擇逃避,變得冷漠淡然,或者選擇反抗,變得厭學,甚至,厭世。
孩子的童年本應是充滿色彩和希望的,當這一切被無情地剝奪時,他們的內心,只剩下了一絲無望與嘆息。
他們的世界里,也只剩下了灰白的色彩。
盧悅老師說過,父母與子女最好的關系,是等邊三角形。
父親用力,母親用心,父母相愛,孩子方能健康前行。
每一個幸福有愛的家庭,都是父母一起參與其中,是「共努力、齊奮進」的共同奔赴。
1、父親不缺席,用力教
美國心理學家羅斯帕克曾經做過一項調查,他追蹤了將近400個家庭,詳細記錄了父親和母親在陪孩子玩耍的過程中的一些細節差異,發現:
母親跟孩子玩的方式更模式化,較少興奮度;父親則更容易帶孩子玩激烈的運動,比如摔跤、捉迷藏等,并由此教他們如何處理自己的身體與調控情緒。
那些被父親從小陪伴著長大的孩子,內心是踏實的,心態是健康的,將來,當他們步入社會后,也更能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
2、母親不焦慮,用心愛
母親情緒平和,心才安,家才暖。
身為母親,我們要努力做到不強求,不糾結,把腳步放緩一些,正如日本高人氣雜貨店店主后藤由紀子在《七分剛剛好》中說的:有能力,就努力做;沒能力,就適可而止。
在她看來,媽媽不是超人,只是凡人。而孩子的每一種人生,都自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歡樂。
放下焦慮,做一個「清爽」的媽媽,在云淡風輕的笑容中,打開孩子的心結,讓他們,活得快樂、愉悅。
3、父母共攜手,孩子方心安
在網上看到了這麼一個問題:夫妻雙方究竟應該誰來帶孩子?
一位網友說:「要說應該,那就是,父母都應該參與到其中,一起攜手,彼此補位。」
我的一個朋友,家庭氛圍很好,夫妻兩個都全力投入到孩子的教育和陪伴中,互相分工,共同配合。
每個周末,一個人帶孩子出去玩,另一個則在家里做飯,之后,全家一起吃飯聊天說笑,幸福感爆棚。
父親全程參與,母親笑容滿面,孩子快樂成長,這才是一個好的家庭應有的模樣。
有人說,孩子的「有愛」和「缺愛」之間,只隔著父母的一次用心。
用力參與,用心呵護,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吃個飯、爬個山、逛個公園、看場電影,然后,拉著孩子的手,感知溫暖,傳遞力量。
和諧穩定的家庭,不僅是每個人棲息的港灣,更是孩子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
不缺席的爸爸,給了孩子生命最初的安全感,保護孩子一生。
不焦慮的媽媽,給了孩子世間最溫柔的情感,托舉孩子一世。
相信,在父母的手心里長大,被愛包圍的孩子,總能得到歲月的厚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