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李承鉉在節目《定義》中,談到當全職爸爸的經歷,引發網友熱議。
在當全職爸爸的這7年里,曾有整整一年的時間,他都處于較抑郁、崩潰的狀態。
他沒想到,做父母是這麼難的事。
一方面,會不自覺地把來自外界的壓力,傳達給孩子,對孩子兇;另一方面,卻又覺得對不起孩子,常常在孩子睡著以后忍不住哭泣。
然后就會去看一堆育兒書,在心里承諾,明天要做一個更好的爸爸。
作為擁有更多資源的藝人尚且如此,作為普通人的爸媽,處境就更不用說了。
為人父母,你有沒有在哪一瞬間崩潰過?
我有。
當無數個日子,兒子頻繁夜醒,而我卻每天睡眠不足4小時,又累又困時;
當連續哄了2個小時,兒子死活不肯睡覺,而我又要急著做其他事情時;
當我時時刻刻被他粘著,一口熱飯吃成冷飯時……
內心豈止是崩潰,有時,甚至會「討厭」他。
當媽的居然討厭自己的孩子?我曾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不正常。
直到最近,我看了一部高分神劇《養育者》,看到那些似曾相識的育兒片段,我稍微松了口氣:
原來大部分父母,都曾被孩子逼瘋過。
他們也會抓狂、會崩潰、會又哭又笑。
在這部劇的評論區,都是「人間真實」、「是我本人,沒錯了」。
可謂是,道出了每對被逼瘋父母的心聲:我們就是這樣不完美的養育者啊!
01
劇中的保羅和艾莉,兒女雙全,但他們并沒有結婚,只是兩個孩子的共同養育者。
在看似美好溫馨的日常里,其實是無數個崩潰的片段。
影片開始,就伴隨著孩子刺耳的尖叫聲。
父親保羅極力控制情緒,不停地給自己做心理建設。
「忍住,吼也沒用。
如果大吼大叫,他們就會哭,你會恨自己,
表現好點,做個好爸爸。」
可是,當他推開孩子房門的那一刻,情緒還是爆發了,忍不住吼了孩子。
孩子們被吼得目瞪口呆,他立馬心軟,道歉:「我只是需要你們安靜點,我在工作,剛才那話不是認真的。
」
自從參加完學校的消防安全課之后,7歲的兒子總是害怕會發生火災,一到晚上入睡的時間就開始搗亂。
保羅一直試圖耐心地給他解釋:現在沒有火災,家里有煙霧報警器,爸爸媽媽都在這里保護你和妹妹。
可后來孩子不僅擔心火災,還開始擔心家里進賊、出門被車撞等等......保羅又一次被逼得發飆。
要知道,曾經的保羅,可不是這樣子的。在兩個孩子出生以前,他也曾是一個充滿愛心,喜歡孩子的英倫紳士。
在餐館主動幫助那些被孩子折騰得心力憔悴的父母,陪伴陌生小孩。
他照顧小孩很有一套,很多人以為他已為人父。
他也一直都很想成為父親,但沒想到真的成為父親以后,自己卻變得如此粗魯暴躁。
孩子還是嬰兒時,保羅抱在懷里好不容易哄入睡,剛想放到床上,孩子馬上大哭。
保羅大怒:小混球,講點道理吧!
兩個孩子洗澡也不讓人省心,打打鬧鬧,保羅大吼:都給老子閉嘴,別潑來潑去了。
但同時,他又何嘗不是深愛著兩個孩子呢。
他會輪流跟艾莉哄娃睡覺,倆人會一起帶娃看病,會陪娃一起玩,會為孩子的教育籌劃……全程參與養育兩個孩子的過程。
或許,他只是累了。
養育孩子過程中,總是在各種情緒中搖擺。
愛ta,也時不時討厭ta。
憤怒、內疚、疲憊、崩潰……種種情緒來回在同一個人身上上演。
但那個人不是演員,而是一位養育者。
02
像保羅這樣的父母,在生活中很常見。
初為人父母的新鮮感過了,在日復一日24小時圍著孩子轉的高壓下,他們的情緒往往很容易出問題。
在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養育倦怠」。
心理學教授Isabella,曾對1723名父母做過一個調查問卷后,將養育倦怠界定為:一種特殊環境下所形成的,與養育情景相關的「情緒失調」。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的日常行為,超出了父母認知范圍和能力,讓父母產生無能為力的消極情緒。
大約有8-36%的父母,會出現養育倦怠的狀況。
就如劇中的保羅,開始對孩子的到來心生歡喜,但兩個孩子實在是太調皮了,經常攪得他沒法專心工作。
他的生活,漸漸被孩子折騰得失去掌控。
他失去熱情,對孩子缺乏積極的情感投入;
失去耐心,動不動就容易發脾氣。
發完脾氣又開始自責,認為自己不是個好爸爸,在自我否定和崩潰中惡性循環。
保羅對自己的父親說:30多年來,總認為自己是好人,但有了孩子后,才發現自己壞透了,大吼大叫,像個神經病。
對此,我也有同樣的感覺——
當媽的我,像極了一個神經病。
一點小事就能讓我炸毛,忍不住發脾氣,發完脾氣又自責不已,但下次依舊難以自控。
有時陪他玩,也沒有耐心,內心很毛躁;
有時他大哭,我也不心疼,還覺得厭煩……
我不禁對自己,產生自我懷疑,看了那麼多育兒書,說好的要做一個溫柔的好媽媽,結果怎麼就成了一個面目可憎的怨婦。
后來我才知道,自己也是養育倦怠。
03
回想起自己做母親一路走來的歷程,從開始的滿心歡喜,到后來的力不從心。
其實我能預見,育兒過程,都是喜憂參半的。
但現在面臨的「養育倦怠」,是未曾料想到的。
那麼多父母和我有著同樣的困擾,我試圖去分析,這一切是如何一步步發生的?
① 圍著孩子連軸轉,身心俱疲
疲憊,大多是從長期缺覺開始的(負責哺乳的媽媽)。
孩子從出生到現在16個月,都是一兩小時醒來一次。這期間,將近500多個日日夜夜里,我沒睡過一次整夜覺,睡眠嚴重不足。
一個人帶娃,每天處于24小時隨時待命的狀態,幾乎沒有自己休息的時間。
連軸轉,趁著他午睡時間做飯,每次喂飯都是大戰三百回合,滿地狼籍。
每天都是在重復伺候他吃喝拉撒,沒有任何時間干自己的事,所有時間都被他占據。
隨著他慢慢長大,還會制造大大小小各種麻煩,等著去解決。
這日子,既得不到休息,也看不到盡頭。
我感覺自己的生命力,正在被孩子一點點剝奪,能量也被耗盡了,有時真想要逃離這一切。
② 內心太過焦慮,被「完美父母」綁架
在做父母之前,我們都對自己做父母的樣子,有很多想象。
以為自己能做孩子的超人,會搞定一切育兒難題;
自己會像公益廣告里的父母一樣,對孩子有無限耐心。
結果呢?
全能的自己,連一個小玩具組裝都搞不定;
耐心的自己,有時是孩子眼里咆哮噴火的恐龍。
越是想做完美父母,壓力就越大,就越難做好。
一旦有什麼事不合自己的預期,就很容易爆發。
越緊繃的弦,越容易斷。
背著「完美父母」的大旗,艱難行進,當現實與理想差距越來越大,內心也會越來越焦慮,最終就崩潰了。
③ 自我延伸降低
心理學上有個「自我延伸」的概念,也就是說無論結婚還是生育都是自我的延伸。
這是豐富完善自我的一種方式。
與孩子相處時間越久,我們的付出越多。
但是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甚至一段時間看不到他有什麼大的變化,并且還在不停地制造問題和麻煩。
我們的滿足感和幸福感越來越低,挫敗感越來越強,有時感覺不到自我價值感和成就感。
開始失去耐心,煩躁不安甚至自我懷疑。
更可怕的是,有的父母會不自覺把這種負面情緒,一股腦地傾瀉給孩子。
對孩子情感隔離;
相比孩子,更喜歡和手機相處。
情緒頻繁失控;
不光是在育兒這件事上,生活的一切,都不那麼順心;
……
情況更嚴重的父母,會從養育倦怠,發展為抑郁的狀況。
寫在最后
但養育倦怠,其實是可以緩解的。
它是育兒過程中常見情緒,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想要減少倦怠感,養育者需要獲得更多支持和照顧。
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和孩子稍微舒坦一點呢?
可以從這3方面做出一些調整:
① 養孩子,是 2 個人的事
有了孩子以后,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改變,兩個人突然變成三個人。對父母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養育孩子不是一個人的事,父母之間要減少損耗,不要讓一方覺得孤立無援。
兩個人也需要互相照顧,彼此賦能,并肩作戰,共同面對各種未知的挑戰。
在《養育者》中,保羅夫婦就很好地做到了這點,在孩子晚上不睡覺時,他們倆每人90分鐘,輪流照看孩子。
學校開家長會,兩人一起出席;
家務活也是一起承擔,輪流做飯;
兒子受傷,也是兩個人一起送著去醫院。
即使后來艾莉去柏林工作,也時刻牽掛著孩子們,和保羅一起分憂解難。
父母共同投入到養娃過程中,合作互助,倦怠的感覺,會緩解很多。
如果一個人是全職做父母,這時更需要另一方的支持。
文首提到的李承鉉,他說,自己能從抑郁狀態里走出來,離不開妻子的支持。
妻子鄭重地感謝他,因為他的付出,給了她一個機會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這句話,讓他很溫暖,自己的付出是有被看見的。
② 放棄做完美父母,60分已經很棒了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在《萬千心理: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中提出,最好的父母不是完全為了孩子而犧牲自我的「100分父母」,而是更能顧及自身需要的「60分父母」。
60分父母可以偶爾發脾氣,偶爾偷懶,偶爾犯錯,偶爾缺席孩子的生活,可以做真實的自己。
這世上,沒有完美父母,要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在《養育者》片尾,保羅的兒子得了腦炎,差點失去生命。
在兒子住院時,他一直默默祈禱,并告訴自己如果兒子能夠康復,自己一定要成為一個完美爸爸,再也不吼他。
可是,等兒子痊愈,保羅再次因為一點小事難以控制脾氣地沖孩子大吼。
所以,你看,想成為完美父母,真的太難了。
別再苛求自己了,放下完美父母期待,60分父母也可以把孩子養得很好。
③ 在關心孩子同時,別忘了要關心自己
就拿我自己來說,成了媽媽以后,我幾乎都快忘了自己,每天眼里心里想得都是怎麼把寶寶養得白白胖胖,聰明可愛。
我忙著給他做各種營養輔食,忙著帶他讀各種繪本,玩各種開放性游戲,什麼事都是親力親為,希望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高質量陪伴。
可我忘了,我一個人帶娃,精力總是有限的,把自己逼得太緊,肯定就會很累。
后來,我學會了留點時間給自己,讓家人幫忙帶娃,我抽空補覺,看看自己喜歡的書,跟朋友逛逛街放松一下自己。
當我在愛孩子的同時,也學會多愛自己一點。再怎麼忙,也騰一點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
我的精力得以恢復,心情也變好了,帶娃也就不會那麼煩躁了。
要學會在倦怠中,找到自己的平衡點,不要過分透支自己。
只有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溫尼科特說:「一份健康的親子關系,既能容納愛,又能忍耐恨。
」
育兒,是一場持久戰。
會遇見荊棘,也會遇見鮮花。
無法控制會遇見什麼的話,那唯一可控就是我們自己:
卸下心理包袱,才能輕松上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