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聽一位媽媽講她跟兒子之間的溝通故事,我覺得媽媽說得挺好的,可是她說:兒子轉身就走了。
特別讓人驚詫,怎麼了?我說錯了什麼嗎?
媽媽一臉懵,不知道怎麼辦了。
我們來看一看,是不是自己平時也是這樣跟孩子說話的。
事情是這樣的:
有一天早上,兒子小源的同桌跟他說政治作業沒做完,但是又不想做,并且政治老師也很少檢查作業,不做算了。然后同桌就征求小源的意見,問他:你覺得不寫會不會有事?
小源說:應該沒事吧,政治老師很少檢查作業的。你不想寫就不寫唄,我覺得不寫也沒事。
同桌就真的沒寫。好巧不巧的是,那天政治老師檢查了作業。于是,同桌被罰站了,在教室外站了半節課。小源就覺得很愧疚,是自己害了同桌。
回家后呢,小源就把這件事跟媽媽講了。
媽媽說:你這不也是好心嗎,替同桌著想,減輕他的作業負擔;再說了,做不做作業是他自己的事情,跟你沒關系。
兒子聽完媽媽的話,轉身就回房間了,沒有任何回應。
媽媽就懵了,怎麼回事,我說錯了嗎?
02
其實,媽媽說得也沒錯,肯定了兒子的行為,還安慰了兒子。這不挺好的嗎?為啥孩子沒回應呢?
媽媽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了?于是她就去找資料學習了,專門找了親子溝通的課聽。
后來,她知道了自己哪里沒做對。
第二天早上,她就嘗試著用學到的新方式又跟兒子說了一下那件事,兒子聽完,竟然跟她擁抱了一下。讓她驚訝極了!
媽媽說了什麼,我們一會兒再說。
再來看一個故事:
有一位初一的女孩,在QQ上收到了同學的威脅,讓她在學校注意點,不然會怎麼怎麼樣。女孩跟老師和媽媽都說了這件事。
老師說:別擔心,她不敢把你怎麼樣,你不要跟誰誰交往。
媽媽說:她也就是在網上逞強,你看她在學校還不是啥都沒做,別跟一些不三不四的孩子一起玩,到時把你帶壞了。
老師和媽媽說的話簡直一模一樣,但,都沒給到孩子支持。過了兩周,孩子說:我不想去上學了。
媽媽這才著急了,又是安慰孩子,又是給孩子做保證:一定不會有事的。并且,自己也開始焦慮起來,不知道怎麼說孩子才會聽進去。
媽媽只好去求助其他老師,不然自己搞不定,很著急。
03
在這兩個小故事里,我們會發現:媽媽一聽到孩子的麻煩事,都是急于安慰孩子,給孩子講道理,告訴孩子沒事兒。
是真的沒事兒嗎?當然不是。關鍵是,安慰沒什麼用!這樣溝通是失敗的,幫不了孩子。
前面說到,第一位媽媽,當她嘗試改變一下的時候,孩子竟然給了她一個擁抱。那她說了什麼呢?
她是這樣說的:你跟媽媽昨天聊的那件事情,媽媽當時給你的回應并不是你想要的,是吧?
兒子說:是的。
媽媽說:那我知道了。其實我那時聽到你跟我講的時候,我注意到你心里好像是有一點愧疚的是嗎?
兒子說:嗯,我是有點愧疚,我覺得是我害了小源,看到他在外面站了半節課,我心里挺難過的。
媽媽看著兒子的眼睛說:你給媽媽說這件事,其實是想讓媽媽理解你的愧疚和不好的心情,但是媽媽只顧安慰你了,想著給你開解,結果不是你想要的。謝謝你跟媽媽說你遇到的困擾,你覺得我還能做些什麼可以幫助你呢?
兒子說:不用做什麼,我已經明白了。謝謝媽媽!
然后孩子擁抱了一下媽媽,就吃飯、上學去了。
媽媽分享這件事的時候,說:其實我跟孩子說那些話的時候,心里很沒底,就是嘗試著改變。甚至有點生搬硬套,心里有點別扭,手心都出汗了。不過很有效果,大概是我裝得很像吧!
她這樣說,大家都哈哈大笑起來。裝著裝著,就成真的了!做著做著,就毫不費力了!
04
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一個點就是: 聽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要聽到孩子背后的情緒,看到孩子的那個情緒,說出來,跟孩子共情。
當你能說出孩子背后的情緒,孩子就會覺得你很理解他,愿意跟你更深入地交流下去;然后才是解決方案。
而很多時候,根本不需要你給孩子出主意想辦法,孩子自己就能搞定,只是他需要你能理解他的感受,跟他站在一起。
你跟孩子站在一起,哪怕什麼都不做,就是一種力量。就怕你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就怕你跟別人站在一起!